*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心血管也需“換季保養”
撰文:鳶鳶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歌“冬雪雪冬小大寒”的第三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55度,預示著氣候將進入一個更加寒冷的階段。
多地的氣象局已接連報道寒潮預警,“一夜入冬”讓人猝不及防。氣溫驟降,心腦血管疾病又進入發病的高危時期,特別是患有、糖尿病、動脈硬化等疾病的老年患者更應該小心。
圖源:中國氣象資訊中心官網
如何健康安穩地度過整個冬季?
的“敏感季”
當外界溫度下降時,人體為了保持核心體溫,會啟動一系列生理反應。老年人的血管彈性較差,對溫度變化、壓力變化更加敏感,這個時候更加需要警惕各種急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已有多項研究證實,寒冷環境會透過啟用交感神經系統,以及直接或間接啟用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等導致血壓升高和心血管疾病。
冬季更易發生
冬季往往伴隨著低氣溫、低氣壓、高風速和較短的日照時數,JAMA心血管子刊上的一篇研究顯示,這些因素都與心梗風險升高相關,其中氣溫是影響心梗發生最相關的因素[1]。也有研究發現不適環境溫度(尤其是低溫),會迅速增加急性心梗發作風險[2]。
“候鳥”式過冬,火車比飛機安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開始熱衷於 “候鳥”式生活 ,即在冬季 , 從冰天雪地的北方到溫暖的南方過冬, 在數小時內跨越兩個或以上的氣候帶,兩地的溫差可達 25℃-55℃。這種“過山車”般的溫度驟變,極易引起身體不適。
有研究表明 [3] ,“候鳥”人群更相比當地人群更容易患心梗,且往往病情、心功能受損也更嚴重,心源性休克、院內死亡率也更高。研究者們指出,24小時內溫差>9.4℃屬於誘發心梗的獨立危險因素。對於這類人群,在遠途旅行前後數週內應注意增加血壓測量,及時瞭解血壓變化。從這個方面看,似乎慢悠悠的火車比迅速的飛機更安全。
“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危險
心血管疾病的季節性變化與環境因素和個體易感性都有關係。來自日本的一項研究分析顯示,那些長期生活在溫暖氣候中的人群,由於相對缺乏適應寒冷環境的能力,更容易受到氣溫波動的影響 [4] ,生活在溫暖氣候帶的“南方人”更加需要注重這點。
“早”比“晚”更危險
冬天難過,冬天的清晨更是“高危時段”。亞洲人高血壓人群更容易出現清晨高血壓和夜間高血壓現象。而清晨高血壓更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約有40%心肌梗死、50%腦卒中和29%心臟性猝死發生在清晨時段,與清晨高血壓關係密切 [5] 。
科學過冬,還得靠這些“秘籍”
注意保暖,“首尾兼顧”
有研究顯示,對健康人頸部進行區域性降溫,發現頸部皮溫明顯下降(9.2±4.5)℃後血壓升高了11.2/8.0mmHg[6]。還有研究對健康男性頭部降溫後發現,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升高了(15.3±20.8)mmHg和(16.5±13.4)mmHg [7] 。可見對於有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頭頸部的保暖是非常重要的。而末梢的血液迴圈相比其他部位較差,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注重下肢的保暖,可增加新陳代謝、改善下肢血管功能和血流。
勞逸結合,“動”中求安
英國牛津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發現,在健康人群中,鍛鍊身體不僅與較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而且這種關聯沒有閾值:活動量最大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 [8] 。當然對於有基礎疾病的患者以及老年人來說,運動應建立在身體狀況允許的前提下。冬季的運動尤其要注意幾點:時間別太早;運動前熱身;運動後保暖;運動過程中需時刻關注個人安全。
冬季行動,切勿“突然”
突然的情緒激動,會導致腎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多,進而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縮。這些變化對心臟功能和血管調節能力較弱的老年人來說尤為不利,更易引發急性心血管事件。在寒冷天氣中,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避免突然的動作, 不要一醒來就馬上起床、猛然扭頭,同時也要警惕突然變化的環境溫度。
食之有方,血管無憂
美國心臟病學會年會上的一項報告表明,一個人的血脂水平和血壓一樣存在季節性變化。參試者冬季平均膽固醇(LDL-C)水平增加7mg/dl,導致冬季高LDL-C(>130mg/dl)者比例提高8% [9] 。這可能由多種原因所致,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吃得多,動的少。但這正警醒我們應調整冬季的飲食結構。建議冬季的飲食應在少油、少鹽、少飲酒的基礎上補充水分、膳食纖維、和優質脂肪,而老年人應注重攝入易消化的食物。
密切關注,“醫療”守護
定期體檢是監測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於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病的老年人群。遵醫囑按時服藥,控制各項指標,同時密切關注身體狀況的變化,一旦出現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調整治療方案。
結語
面對寒潮來襲,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工作刻不容緩。瞭解寒冷天氣對人體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讓廣大市民朋友能夠安然度過嚴冬,健康常伴。
*黃經是天文學中的概念,指太陽在黃道上的經度。
參考文獻:
[1]Association of Weather With Day-to-Day Incidenc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2018). JAMA Cardiology.
[2]Jiang Y., Hu J., Peng L., Li H., Ji J.S., Fang W., Yan H., Chen J., Wang W., Xiang D., Su X., Yu B., Wang Y., Xu Y., Wang L., Li C., Chen Y., Zhao D., Kan H., Ge J., Huo Y., Chen R., 2022. Non-optimum temperature increases risk and burde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set: A nationwide case-crossover study at hourly level in 324 chinese cities. eClinicalMedicine 50, 101501.
[3]付振虹,沈明志,薛橋,楊霞,田進文,李可,韓寶石,郭毅.海南“候鳥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發作的特點與預後分析[J].中國迴圈雜誌,2017,32(11):1052-1055
[4]Kato K, Nishino T, Otsuka T, Seino Y, Kawada T. Nationwid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acute aortic dissection-related hospitalizations. Eur J Prev Cardiol 2024:zwae278.
[5]Kario K, Wang JG, Chia YC, Wang TD, Li Y, Siddique S, Shin J, Turana Y, Buranakitjaroen P, Chen CH, Cheng HM, Van Huynh M, Nailes J, Sukonthasarn A, Zhang Y, Sison J, Soenarta AA, Park S, Sogunuru GP, Tay JC, Teo BW, Tsoi K, Verma N, Hoshide S. The HOPE Asia network 2022 up-date consensus statement on morning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22 Sep;24(9):1112-1120.
[6]Koehn J, Wang R, de Rojas Leal C, et al. Neck cooling induces blood pressure increase and peripheral vasoconstriction in healthy persons. Neurological Sciences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talian Neurological Society and of the Italian Society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20 Sep;41(9):2521-2529.
[7]Koehn J, Kollmar R, Cimpianu CL, et al. Head and neck cooling decreases tympanic and skin temperature, but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blood pressure. Stroke. 2012 Aug;43(8):2142-2148.
[8]Ramakrishnan R, Doherty A, Smith-Byrne K, Rahimi K, Bennett D, Woodward M, Walmsley R, Dwyer T. Accelerometer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idence from the UK Biobank cohort study. PLoS Med. 2021 Jan 12;18(1):e1003487.
[9]Moura FA, Dutra-Rodrigues MS, Cassol AS, Parra ES, Zago VH, Panzoldo NB, Alexandre F, Vieira IC, Vendrame F, Virginio VW, Castanho VS, Danelon MR, Nunes VS, Leança CC, Saraiva FK, Coelho OR, Nakandakare E, Quintão EC, de Faria EC, Sposito AC. Impact of seasonality on the 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 a large population study. Chronobiol Int. 2013 Oct;30(8):1011-5.
責任編輯:銀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