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興國
大連理工大學附屬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
營養教研室主任、主任醫師
遼寧省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遼寧省營養學會副會長、遼寧省營養師協會副會長
大連市營養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營養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促會臨床營養與健康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文章來源:營養醫師王興國
已授權《中國臨床營養網》轉載
引言:
差不多每個月,我都會對自己感興趣的、近期發表的、飲食營養健康相關的一些重要研究的摘要進行彙總。如果讀者對某一個研究感興趣,可以按圖索驥去查閱該研究論文的原文。世上本來沒有可靠結論,研究文獻多了,就成了可靠結論。
接上一期:
25
體重減輕且伴隨以下症狀,警惕
《英國醫學雜誌》(The BMJ)發表的研究(下圖),對於年齡≥50歲的男性和年齡≥60歲的女性,以及合併有其他症狀或體徵的患者,若出現體重突然減輕,則需高度重視,應考慮進一步開展侵入式檢查,以明確診斷。 這些預測患癌的症狀包括:
腹痛、食慾不振、背痛、吞嚥困難、疲勞、腹部腫塊、胸部體徵、缺鐵性貧血、、淋巴結、直腸腫塊、靜脈血栓栓塞;
(以下症狀僅適用男性)便秘、前列腺檢查異常、消化不良、咯血、聲音嘶啞瘙癢;
(以下症狀僅適用於女性)噁心、腹脹、反流、盆腔腫塊;
此外,體重突然減輕+某些異常檢查結果,也應高度重視,需要進一步檢查以明確或排除患癌。這些可以預測癌症的異常檢查結果包括:
白蛋白水平降低(低蛋白血癥)、血小板升高、白細胞計數升高、C反應蛋白升高。(但並無可用於排除罹患癌症的指標閾值)
26
更年期提前的女性更容易患癌
更年期是女性生殖能力結束的一個自然過程,通常在45至55歲之間發生。早發性更年期可能影響女性的健康,包括增加某些癌症風險(主要是乳腺癌和卵巢癌)。
《自然》(Nature)發表的研究(下圖左)及評論(下圖中),某些基因變異與女性更年期的早期開始有關,同時這些基因變異也會增加癌症風險。這就在更年期早開始與患癌風險增加之間建立了聯絡。
該研究發現了九種遺傳變異與女性更年期起始年齡相關。攜帶ZNF518A基因特定變異的女性更有可能晚開始月經並早進入更年期,導致其生殖壽命平均縮短超過六年。此外,攜帶與更年期提早相關的常見DNA變異的女性更有可能將卵子中的突變傳遞給後代。
與早發性更年期相關的四種基因變異也與更高的癌症風險相關。
在Nature Genetics研究(下圖右)中,發現了與早發性更年期相關的CCDC201基因變異,攜帶某些變異的女性平均提前九年進入更年期。
27
“三高”或增加結直腸癌風險
國際雜誌Critical Reviews in Oncology/Hematology發表來自弗林德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下圖),肥胖、高血壓、高血糖和膽固醇(“好膽固醇”)降低與機體結直腸癌風險增加有關。
該研究回顧了49項系統性綜述和薈萃分析報告,旨在確定人群的代謝健康狀況(包括代謝綜合徵、脂肪肝等)和結直腸癌風險之間的關聯。
28
這次保護了肝臟
Scientific Reports發表來自墨西哥國家基因組醫學研究所的大鼠實驗研究(下圖),蔗糖和二乙基亞硝胺(強致癌物,劇毒)聯合使用的大鼠在18周後體重有所恢復,胰腺重量增加,而單獨使用二乙基亞硝胺的大鼠則表現出顯著的體重下降和器官重量減少。 蔗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二乙基亞硝胺誘導的肝臟損傷。
進一步研究表明,蔗糖透過調節脂質代謝和氧化應激反應,改善了肝臟結構,減輕了纖維化和腫瘤形成,同時降低了肝癌標誌物的表達,抑制了細胞增殖。
29
“食品指南針”2.0版
《自然》子刊Nature Food 發表的研究(下圖),“食品指南針”2.0在食品加工、新增糖、膳食纖維、乳脂、人工新增劑和微量脂肪等方面進行了更新,更好地反映了現代營養科學,並支援了不同食品文化下的傳統飲食模式。在美國人群中的驗證表明,它與健康結果高度相關,能夠有效預測全因死亡率。“食品指南針”的一大特色是給超加工食品消極評分,強調了儘量少吃加工食品的健康益處。
補充資訊:“食物指南針”評分(Food Compass Score ,FCS)是一套給8000多種食物逐一打分的系統,詳見我微博介紹(下圖)
30
減重手術可降低成人胰腺癌風險
Diabetes/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發表一篇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下圖),納入11項佇列研究和1項隨機對照試驗,涵蓋3 711 243例成人,其中656 762例接受了減重手術,其餘未接受減重手術。結果發現,無論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接受減重手術的成人患胰腺癌的可能性比未接受手術者降低54%。接受減重手術的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風險比對照組低79%。
31
口服降糖藥與膳食纖維之間的協同又有點混亂的關係
Nutrition & Diabetes雜誌發表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內分泌科的臨床試驗研究(下圖),納入551例新發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286例接受“阿卡波糖”單藥治療,265例接受“二甲雙胍”單藥治療。兩組患者在治療前、治療後24周和48周進行3次基線和隨訪調查。利用24小時膳食回顧法記錄每次調查的不同種類膳食纖維攝入水平和碳水化合物攝入水平。結果發現,不同來源的膳食纖維攝入對於治療效果的影響差異較大。我把具體結論很簡化地【但可能欠準確,較真者請去檢視原文】總結如下:
一、服用阿卡波糖(該藥抑制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糖尿病患者:
1. 膳食纖維總量越多,則治療效果越好。
2. 來源於全穀物的膳食纖維越多,則治療效果越好; 來源於豆類的膳食纖維攝入越多,則治療效果越好。
3. 來源於水果的膳食纖維攝入較多可能與心血管風險因素(收縮壓和血膽固醇水平)升高有關。
4. 來源於蔬菜的膳食纖維較多可能與心血管風險因素(收縮壓)降低有關,但與糖化血紅蛋白(HbA1c)控制不佳有關。
二、服用二甲雙胍的糖尿病患者:
1. 來源於豆類的膳食纖維攝入越多,則治療效果越好。
2. 來源於全穀物的膳食纖維攝入較多與心血管風險因素(收縮壓)增加有關。
32
肝臟合成脂肪時,原料以氨基酸為主,而不是葡萄糖
《細胞-代謝》發表來自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ZIDD)國際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下圖),指出膳食蛋白質和氨基酸在肝臟脂合成及脂肪肝發生發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簡單來說,攝入蛋白質過多,與脂肪肝風險提升有密切關係;相反,動物實驗顯示,已有脂肪肝的肥胖小鼠可透過低蛋白飲食減輕脂肪肝。
該研究包括流行病學調查、體外細胞實驗、小鼠實驗等。將碳13標記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分別摻入水中並餵養小鼠,對合成的脂肪酸進行標記,追蹤到肝臟脂肪酸合成中約75%的膳食碳源。在體內,葡萄糖和氨基酸的碳原子對肝臟新合成的脂肪酸均有顯著貢獻,在相同質量下,肝臟利用氨基酸進行脂合成的效率是葡萄糖的2倍左右。
該研究還透過體外肝細胞實驗表明,氨基酸是肝細胞線粒體呼吸的主要底物,葡萄糖對肝細胞三羧酸迴圈(TCA cycle)的貢獻小於5%,而谷氨醯胺的貢獻約為60%。谷氨醯胺為肝細胞中新生脂肪酸提供的碳原子明顯多於葡萄糖(高出8~40倍),其貢獻與果糖相當。
這些體內和體外實驗的結果說明,葡萄糖的碳原子主要透過在肝臟外合成次級代謝物(乳酸、乙酸、非必需氨基酸等)來為脂合成提供碳源,而氨基酸則可以直接透過肝臟代謝進入脂合成途徑。最終,膳食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質量比3:1)分別貢獻了45%和30%的新合成脂肪酸。
研究者強調,將低蛋白飲食作為脂肪肝的一種療法還為時尚早,需要進一步考慮潛在的不良作用、疾病分型及個體差異。
33
過度運動傷腦?
"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期刊發表來自華南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的孟德爾隨機化研究(下圖),長期進行中度至劇烈的體力活動,可能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基因預測的中度到劇烈的體力活動,與認知能力降低42%相關。
這項研究利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的資料來評估中度至劇烈體力活動(MVPA)在認知表現中的作用,還進行了多變數孟德爾隨機化分析,以評估MVPA對認知表現的因果影響,同時調整了其他風險因素,包括BMI、吸菸、飲酒和睡眠。
34
熬夜/睡眠不足的確傷肝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雜誌發表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下圖),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資料庫305,257名參與者的資料(中位隨訪期為12.1年),結果發現,睡眠不足、經常失眠、打鼾和白天犯困,與新發嚴重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病(MASLD)風險增加19-37%相關。
此外,睡眠差還與腎功能障礙一起增加脂肪肝風險,睡眠差且腎功能異常的人,新發嚴重MASLD的風險增加5.45倍!
35
多開窗,少抑鬱!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期刊發表來自深圳市康寧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下圖),分析了來自2017-2018 年《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資料中7887名65歲及以上老年人。發現與不開窗通風的老年人相比,每週開窗通風>5次與老年人出現抑鬱症狀的可能性降低33%顯著相關。在中國老年人群中,高頻率的開窗通風與老年抑鬱症狀發生率降低存在顯著的線性相關。
36
過去三十年,我國糖尿病越來越多,但糖尿病死亡率下降
Journal of Diabetes期刊發表《1990-2021年中國糖尿病國家負擔及危險因素分析:2021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結果》(下圖),資料顯示,1990年到2021年的約三十年間,我國總體糖尿病、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年齡標準化發病率、患病率和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s)率均呈現總體增長趨勢,糖尿病死亡率呈下降趨勢。男性和老年人群患者面臨更大疾病負擔。
2021年,中國糖尿病發病人數超過400萬(其中397萬為2型糖尿病),糖尿病患病總人數超過1.17億(其中1.158億為2型糖尿病),糖尿病死亡人數約為17.8萬例,年齡標化死亡率為8.98/10萬。
2型糖尿病與城市化、人口老齡化、超重和肥胖以及遺傳易感性等因素緊密相關,其中超重和肥胖是主要的的危險因素。
糖尿病的發病年齡趨於年輕化,18至29歲人群中患病率為5.0%,30至39歲為6.5%,40至49歲則高達11.1%。
推薦您看:
《中國臨床營養網》編輯部
本站動態欄:
截止到 2024 年 12 月 12 號上午 8:00 時,本平臺關注人數為:388271 名。更多資訊點選左下角 閱讀原文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