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小雨終於和阿南結束了內耗五年的婚姻。
離婚後,大家都還覺得阿南是個“24孝好伴侶”,不理解小雨的做法。
在別人眼裡,無論小雨說什麼阿南都會依著她,無論她做什麼阿南都會支援她。
但只有小雨清楚,這些都是假象。實際情況是——
每次兩個人出去吃飯,阿南問小雨想吃什麼,小雨說了後,他卻用各種藉口否定她:
“火鍋太上火了,我覺得粵菜比較健康。”
“那家價效比不高,換一家吧……”
旅行前,阿南總會問小雨意見,可當小雨真的選好了地方之後,他又會表示反對:
“那裡太遠了,感覺會很累。”
“不如去xxx,風景更好……”
兩個人出去逛街買東西,阿南總會讓小雨“喜歡什麼就買什麼”。可等小雨想買的時候,他又會說“這個不適合你”“那個不健康”……
我突然能理解,小雨為什麼在這段婚姻中,感覺到這麼委屈、內耗了。
因為這不就是關係中常見的“假尊重、真控制”現象嗎?
就是那種打著“尊重你、給你做選擇”的名號,實際上卻否定、控制你所有的決定;看似給了對方選擇的空間,實際上卻完全不允許對方違背自己的意願。
這種假尊重,比真控制更無形,不容易被發現,殺傷力卻強得多。
那麼,“假尊重”背後的目的是什麼?怎樣才能獲得彼此尊重的關係?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一聊:關係中的“假尊重、真控制”。
我們常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其實像阿南這種對伴侶“假尊重、真控制”的人,內心是極度虛弱的,TA們只能透過控制另一半來獲取安全感。
而這種“虛弱”主要源於以下三個方面:
1、不安全依戀模式
心理學認為:在塑造一個人性格的過程中,依戀關係處於至關重要的地位。
簡單來說,當我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父母的養育方式會直接影響我們長大後對待親密關係的態度。
如果父母提供了足夠的愛與關注,我們就會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是可以和他人擁有健康關係的,那麼自然就會發展出“安全型依戀模式”。
相反,如果父母總是忽略、無視我們的情感需求,沒有提供必要的精神養分,就可能會發展出“不安全的依戀模式”。
而這種模式,會使得我們很難信任他人、非常害怕別人的拒絕,甚至是時刻處在被拋棄的恐懼感中,很難發展出健康的婚戀關係。
2、內心自卑感作祟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玫瑰的故事》中的方協文,其實就是“假尊重型伴侶”的典型代表人物。
早期喪父的不安全感、母親充滿控制慾的教養方式,都是他自卑的根源。
當他遇到被富養長大的黃亦玫時,他羨慕她的美好、自信,無法自拔地愛上了她。
黃亦玫的明媚照亮了他,但也刺痛了他。
所以他們結婚後,他想的不是充盈自己的內心,讓自己變得更好,而是透過貶低、打壓的方式控制黃亦玫,讓她的精神和肉體都受困於他建立的牢籠之中。
就像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說的:
“一個人越自卑,尋求優越感的要求就越強烈。”
自卑到極致的人,往往極度自負,而自負在親密關係中,就很容易演變成對另一半的控制。
3、越焦慮越想控制
心理學認為:當面對的不確定性越多時,焦慮的程度就越高,也就是說焦慮的本質是對失控的恐懼。
而人越是焦慮,就會越想抓住、控制身邊所有的人事物。
焦慮的人們總是竭盡全力把自己偽裝成可以掌控全域性的人,渴望透過控制起到掩飾虛弱、緩解焦慮的作用。
但這樣的應對方式終歸是隔靴搔癢,根本無法解決任何問題,最終也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焦慮,讓身邊的人越來越痛苦。
“假尊重”型伴侶,TA們表面上會給予伴侶選擇的空間,可實際上無論伴侶說什麼、做什麼,都會習慣性打壓和否定,內心深處堅定地認定伴侶就是什麼都不如自己。
而真正尊重伴侶的人,會承認伴侶作為獨立個體的完整性,鼓勵和支援伴侶成為更好的自己。
但大多數情況下,真真假假交織在一起,讓人很難分辨。這時我們不妨代入到具體的場景中,去看看二者的不同:
1、在遇到分歧時
“真尊重”型別的伴侶:會在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認真傾聽你的觀點,即便TA不完全認同,也不會完全否定你;並且TA會尋找兩個人觀點的共通之處,為了達成共識而努力。
“假尊重”型別的伴侶:口頭上說著“你決定就好”,實際上根本不願意傾聽你的真實想法,也關閉了兩個人的溝通渠道。
等到下一次遇到同樣的矛盾時,繼續迴圈往復,讓你越來越失望。
2、在面對社交時
“真尊重”型別的伴侶:會支援對方擁有自己的社交圈,鼓勵另一半走出去,多結交新的朋友,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援。
畢竟人是有社會屬性的,婚戀關係代替不了一切。
“假尊重”型別的伴侶:會以你已經“戀愛了”“結婚了”為由,限制你和其他朋友來往,營造出一種倆人的世界裡只有彼此的錯覺。
這樣的相處模式看似甜蜜,其實是為了關閉你和這個世界的接觸渠道,遮蔽你獲取資訊的方式,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更好地控制你。
3、在面臨個人成長時
“真尊重”型別的伴侶:會支援你實現自己的夢想,探索世界更多的可能性,充分給予你成長的空間,鼓勵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假尊重”型別的伴侶:會將兩個人的一切捆綁在一起,甚至要求你為TA的成長空間犧牲自己,去成全TA的完整性;表面上說“我是為了我們兩個人努力”,可內心深處其實是在擔憂,你變得更好之後會脫離TA的掌控。
4、在另一半感到失落、沮喪時
“真尊重”型別的伴侶:會從你的角度出發,在解決你的情緒問題的同時,提供切實有效的建議和幫助,陪伴你走出困境,讓你能夠感受到安全感。
“假尊重”型別的伴侶:會偏向於只解決情緒不解決問題,無限制地縱容你擺爛,表面上哄著你,讓你的心情變好,可問題卻始終擺在那裡不幫助你解決。
更有甚者,就連你的情緒問題都會全盤否定,認為你是“小題大做”“沒事找事”,直到你也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出了問題。
其實,不僅是婚戀關係,在任何關係中,尊重都遠比愛重要。
愛一個人,永遠要以尊重對方為前提。
真正的尊重就是“對抗關係物化”的過程。關係物化,指的是在人際情境中,任何一方為了滿足慾望,無視自己或對方的感受,把人當成沒有情感的物品,採用損害彼此身心、權益或資源的方式,來達到預定目標的人際互動模式。
我們需要看到、理解彼此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完整性,並由此去欣賞、肯定對方的內在價值,而不是一味地要求、控制對方,去滿足我們的設想。
心理學博士斯蒂芬·吉利根(PhD.Stephen Gilligan),提出過一個理念:
最深刻的療愈,來自於真正的尊重。
只有打造彼此尊重的親密關係,才可以接納自己,同時療愈對方。
為此,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1、明確伴侶之間的邊界
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兩個人在一起之後就必須毫無保留,不應該有任何秘密;要是硬在倆人之間劃上一條分界線,就相當於是在分化兩個人之間的關係。
可正如作家蘇心所說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棵共同生長的樹木。彼此靠得太近了,互相滋擾遮擋,肯定長不好,甚至會枯萎。只有保持適度距離的守望,才能枝繁葉茂,華枝春滿。”
再親密的愛人,也要保持適當的邊界感,不然就相當於給了對方一種“你可以隨時冒犯我”的訊號,忽視了在愛的構成部分裡,本就應該包含尊重和接納彼此的邊界。
2、不做無意義的對比
總有一些伴侶喜歡給兩個人在關係中的付出,做一個重要程度的對比:
“我的事情比你的重要。”
“你的情緒在我的事業面前不值一提。”
“帶孩子怎麼可能比我上班更累。”……
這就忽視了一個問題:人與人之間的痛苦本就互不相通,並沒有一個專門的對照表,可以反映出哪種事情更重要,哪種付出更值得被肯定。
把精力放在無意義的比較上面,去分出一個強弱等級,只會消磨兩個人的愛意,直至關係破裂。
3、提供對方所需要的幫助
伴侶相處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提供對方真正需要的幫助,例如:
在對方身體不適時,給TA倒上一杯熱水,或者擁抱一下TA,讓對方知道還有自己的陪伴;
多詢問“我可以為你做什麼,你會感覺好一點”,而不是“我覺得你按照我想的去做會更好”。
讓對方體會到自己的真誠所在,才能增加彼此的信任感,提升關係的韌性。
可能有人會問:“對方就是無法給予自己真正的尊重,怎麼辦?”
如果你也正處在一段“假尊重、真控制”的關係中,不妨試試以下3種方法:
1、讓對方瞭解“假尊重”,以及其對關係的影響
我們可以嘗試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告知對方,以及為什麼這樣、長此以往會造成怎樣的影響。你可以使用“提出感受+分析原因+表明影響”的溝通公式:
我們之前的相處方式讓我很不舒服(提出感受);
我感到你的行為本質是想控制我,並不是真正的尊重我(分析原因);
這樣下去,我們的關係可能要走到盡頭了(表明影響)。
當你真實地表達之後,對方可能會表示愧疚,也可能會惱羞成怒,但只要把問題指出來,就有了解決的可能性。
不然兩個人之間的怨念只會越積越深,甚至會到達無法挽回的地步。
2、告知對方你想要怎樣的“尊重”
每對夫妻或情侶都有自己的相處默契,即便尊重是定式,不同的人也都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我們可以嘗試告訴對方,自己期望得到怎樣的尊重。
哪種方式是你可以接受的,哪種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畢竟直接表達,比遍體鱗傷之後的歇斯底里,更容易讓人接受。
3、若溝通後對方仍不改正,可考慮及時止損
有時候,對方的“假尊重”是因為沒找到更融洽的相處方式,但也有可能是這個人本身的婚戀觀就出了問題。
如果在你反覆溝通之下,對方仍然沒有改變,或者壓根不認為自己有錯,那麼你就要考慮及時止損了。
千萬不要因為一段不健康的關係,而讓自己一直活在痛苦裡。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好的伴侶,就是很難遇到啊!”
確實,要憑空遇到一個完全尊重、支援自己的伴侶,真的不容易。
但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先讓自己成為一個懂得尊重伴侶的人。
然後去接納對方、感染對方,並教TA也成為一個尊重你的伴侶。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可以在後天習得如何尊重伴侶。
假設其中一方拒絕做到,那麼這段關係也就沒必要進行下去了。
還是那句話,即便暫時沒有遇到彼此尊重的伴侶,也千萬不要在不對等的關係中消耗自己。
要始終堅信:你值得擁有一段健康且美好的親密關係。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紙醉葡萄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
圖源:unsplash
如果你也深陷在“假尊重、真控制”的不健康的關係中,時常感到委屈、內耗,害怕被拋棄,短期內又無力改變,不妨勇敢邁出一步,接受一次專業的心理諮詢,我們向你推薦這位經驗豐富、專業紮實的諮詢師——王黎。
王黎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從業超過11年,理論和多年實踐相輔相成,在面對不同來訪者時,能夠根據來訪者情況,靈活使用不同方法,幫助來訪者成長。
她擅長透過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取向、人本主義取向、整合取向等,解決心理健康、抑鬱焦慮、家庭創傷、自卑/自我否定,尤其擅長高效處理抑鬱症。
為了鼓勵更多人求助,王老師特意開通3個半價諮詢名額,讓你的求助第一步,邁得更輕鬆一些。原價600元/次的諮詢,現僅需300元/次。
點選給自己一次改變的機會
點選即可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