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恩國教授、張冀松教授談邵逸夫醫院呼吸介入技術在診療中的新突破。
醫學,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站在創新與傳承的前沿,推動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
浙江大學醫學院邵逸夫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在臨床診療方面實力雄厚,在呼吸疑難與危重症的臨床診治能力及技術、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PCCM)的建設、慢病防治與分級診療、臨床教學與科研產品轉化四大領域,已發展成整個中心成效最突出、特色最鮮明、影響力最大的核心體系。其在呼吸介入治療技術上的突破,為醫學界樹立了新的標杆。
本期《心手相傳》,我們繼續對話浙江大學醫學院邵逸夫醫院呼吸與危重醫學科的兩位傑出代表,浙江大學醫學院邵逸夫醫院呼吸與危重醫學科主任陳恩國教授和副主任醫師張冀松教授。聽他們講述呼吸領域的技術發展和變革。
技術引領:介入技術在肺癌診療中的核心作用
介入治療在早期肺癌治療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尤其為那些無法或不願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這些技術手段豐富多樣,包括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經皮穿刺消融技術——如射頻消融、微波消融、冷凍消融,以及支氣管動脈化療藥物灌注和栓塞等。
在這一領域,陳恩國教授及其團隊在肺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實踐。不僅採用了多種常見的介入治療技術,還特別開展了導航下的消融技術,如射頻消融、微波消融和冷凍消融等,不斷嘗試和探索新的治療手段。陳恩國教授特別強調,未來的治療發展方向可能不僅僅侷限於單一治療,而是趨向於免疫治療與全身治療的聯合應用,這種綜合治療策略有望成為肺癌治療的新趨勢。
推動肺癌精準診斷
“隨著肺癌診斷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基因檢測的普及,需要進行呼吸內鏡介入診療的肺癌患者數量明顯增加。”陳恩國教授指出,獲取足夠的病理標本是肺癌診療的第一步,而介入技術的發展使得即使是周圍型肺癌也能獲得精準診斷。
張冀松教授分享了呼吸內鏡技術在肺癌鑑別診斷中的關鍵作用。她指出,周圍型肺癌的診斷常面臨挑戰,因為肺部外周病變種類繁多,包括肉芽腫病變、感染性疾病等。導航技術的出現,使得醫生能夠直接抵達病灶並進行活檢,顯著提升了診斷效能。張冀松教授進一步解釋,“無論是周圍型還是中央型病變,包括縱隔淋巴結腫大,呼吸內鏡技術都能提供直接的組織樣本,有助於明確診斷。”
陳恩國教授強調,許多疾病的診斷高度依賴於病理取材,而呼吸介入診療技術的發展,使得病理取材更為精準和高效。他指出,呼吸介入診療技術不僅推動了呼吸學科的發展,而且在肺癌的綜合治療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助力晚期肺癌患者獲益
除了早期診斷,介入治療在晚期肺癌治療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利用血管內和非血管內介入技術,醫生們能夠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症狀、提升其生活質量,甚至有望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在這一領域,張冀松教授特別強調了介入治療在處理大氣道狹窄等併發症方面的關鍵作用。她指出,隨著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不斷進展,介入治療與這些先進療法的聯合應用,為腫瘤的根治或長期控制開闢了新的可能性。這種綜合治療策略的發展,標誌著晚期肺癌治療模式的重大轉變,為患者帶來了更多的希望和選擇。透過這種多模式治療,醫生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新技術引領革命性改變
導航技術在呼吸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是近年來該領域的重要進展之一,它極大地提高了對肺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能力,尤其是在肺部小結節和外周病變的精準定位方面。這些技術包括虛擬支氣管鏡導航(VBN)、電磁導航支氣管鏡(ENB)以及新興的機器人輔助支氣管鏡(RAB)技術。
張冀松教授分享了導航技術在呼吸介入治療中的應用。導航技術的發展,使得醫生能夠精確定位肺部小結節,進行活檢、消融治療,甚至為外科手術提供精確的定位標記。張冀松教授提到,導航技術的應用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診斷定位,它在治療、定位標記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為呼吸介入治療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陳恩國教授進一步闡述了導航技術在胸膜瘻等複雜病例中的應用,以及對初學者在學習和掌握氣道導航中的重要作用。導航技術不僅提高了診療的精確性,也為呼吸科醫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診療視野,使得原本無法處理的病例得以有效管理。
革新浪潮:臨床研究與技術轉化
臨床研究推動了醫學方法的革新,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作為臨床醫生,陳恩國教授和張冀松教授不僅處在與疾病鬥爭的最前線。還透過大量參與臨床研究,探索新的藥物、新的治療策略,以及更精準的診斷工具,從而不斷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臨床試驗,漫長和充滿挑戰
張冀松教授分享了參與臨床試驗的深刻體會。從發現臨床問題、設計試驗方案到最終的臨床結果,整個過程漫長且充滿挑戰。張冀松教授提到,“陳教授在科室的介入學科發展和佈局上傾注了大量心血,特別是在購置導航裝置和建立內鏡中心等重大節點上,陳教授都進行了深思熟慮的規劃。”
陳恩國教授表示,儘管基礎研究並非他的主要興趣所在,但他對與臨床相關的研究充滿熱情。他認為,臨床醫生在日常工作中最易發現痛點,從而進行研發或臨床研究,這對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陳恩國教授還強調了呼吸介入技術在新興領域的應用,以及與企業合作開發更符合臨床需求的裝置和技術的重要性。
冷凍消融技術,更安全更有效
為了響應早期肺癌治療的需求,陳恩國教授團隊在今年(2024年)2月份啟動的冷凍消融治療肺惡性腫瘤結節的單中心臨床試驗,旨在透過介入手段達到根治目的。陳恩國教授認為,介入治療的未來在於早期肺癌的精準治療,而冷凍消融技術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與傳統的經皮穿刺相比,經氣道的介入治療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因為它不破壞胸壁,減少了氣胸的風險。冷凍消融技術因其低溫特性,在消融過程中對周圍組織的損傷更小,恢復更快,為患者提供了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陳恩國教授強調。
綜合治療在肺癌診療中的關鍵角色
在肺癌治療領域,綜合治療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陳恩國教授強調,肺癌治療需遵循規範,“呼吸介入技術雖重要,但必須在適宜時機恰當使用,以獲得最佳療效。這提醒我們,不應因掌握某項技術而過度傾向於使用它,而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陳恩國教授提倡,對於適合全身治療、靶向治療或免疫治療的患者,應毫不猶豫地選擇規範治療。他強調,個體化治療策略的選擇應基於多學科團隊(MDT)的討論,以確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肺癌患者數量不斷增加,這一特殊群體的診斷和治療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焦點。
老年肺癌患者的診療具有一定的難點和挑戰。陳恩國教授指出,老年肺癌患者常伴有多種併發症,如(COPD),這些併發症嚴重影響患者的手術適應性,使得手術治療成為不可能。因此,呼吸介入治療成為這些患者治療的重要手段。陳恩國教授強調,“呼吸介入技術的發展,不僅為老年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也為早期肺癌患者帶來了治療的希望。”
· 總結 ·
在肺癌治療領域,浙江大學醫學院邵逸夫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在陳恩國教授的領導下,該團隊積極開展多項研究與探索,深入介入治療技術,為患者帶來了多元化的診療選擇。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和創新,邵逸夫醫院預計將持續引領肺癌治療的新趨勢,為患者帶來更豐富的生命希望和更卓越的醫療服務。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