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衰老門診服務想脫穎而出,必須解決兩個關鍵問題:複診率和合理價格。
撰文丨郭俊
抗衰老正迅速成為醫療領域的消費新趨勢。
“智研諮詢”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抗衰老行業市場規模達1521.8億元,消費者群體漸趨年輕化,抗衰產業發展火熱。
在公益屬性與嚴格監管下,公立醫院開展抗衰業務一直較為“低調”、謹慎。但因人口老齡化加速,社會對延緩衰老需求漸長,它們也開始逐漸增加抗衰老服務供給。公開報道顯示,2024年,許多公立醫院開始以門診形式探索抗衰老服務。
例如,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去年開設了國內首個抗衰老多學科診療(MDT)門診,以循證醫學為依據,結合目前最新的模型建立新的學科體系,專門為30歲以上、無重大疾病人群提供個性化抗衰老方案。
全國首個抗衰老MDT門診去年在湘雅醫院開診。圖/
技術優勢無疑是公立醫院的最強支援力,相比之下,民營機構更需注重如何在技術和服務中找到平衡點。它們希望透過抗衰老業務的創新發展,開拓新的增長空間。
以深圳KMHY(康美合依)國際化長壽關愛診所為例,該診所執行院長張博士向筆者表示,它們致力於打造國際化的長壽抗衰老特色,透過定製化服務滿足使用者需求,預計今年將吸引數萬中高階使用者。
筆者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行業發展路徑中的一些挑戰必須得到充分的關注。
抗衰老門診服務屬於二級市場新興標的,尤其是醫美轉型平臺眼中的“救命稻草”。想脫穎而出,必須解決兩個關鍵問題:複診率和合理價格——既要提升規模,又要提高利潤率。
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KMHY國際化診所選擇以“定製化抗衰老療法”為核心,試圖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它們透過精準評估使用者的衰老速度和健康風險,為客戶量身設計個性化的抗衰老計劃,目標是讓服務從“看不見”變為“不可或缺”。同時,它們也在探索創新的商業模式,例如會員預付費體系,不僅提升了使用者黏性,還為機構的規模化發展提供了可能。
然而,這一過程也並不簡單。要實現從技術到服務的無縫銜接,不僅需要整合國內外頂尖技術,還需要透過最佳化服務流程和提升使用者體驗,確保服務的科學性與可持續性。只有在這一過程中穩步推進,才能逐步實現從初創機構到行業標杆的轉變。
抗衰老門診的發展離不開技術與模式的雙重創新。衰老生物學和長壽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讓理論與技術支援逐漸成熟,這為服務創新提供了堅實基礎。例如,抗衰老產品的研發需要從理論走向實踐,既包括技術的標準化應用,也包括質量安全的嚴格把控。同時,市場對定製化產品的需求增長,也促使機構加快在服務流程、技術應用和使用者體驗上的迭代升級。
此外,行業的競爭正在從單純的技術較量轉向全方位的生態競爭。如何構建一體化的運營生態系統,整合國內外資源,已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與此同時,行業還需要透過系統化的人才培養和知識積累,為業務創新提供持續支援。
在抗衰老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個性化服務和定製化產品逐漸成為行業的重要方向。不過目前來看,市場資源分散、產業鏈整合難度大等現實問題依然存在。抗衰未來的行業發展需圍繞以下三點展開:
技術落地與創新應用:將前沿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服務,推動抗衰老技術的普及化和個性化。
生態系統建設與協同:透過專業團隊協作,構建從研發到服務的一體化生態,為使用者提供無縫銜接的高品質體驗。
市場精準洞察與定價權掌控:深入瞭解使用者需求,透過合理定價和差異化服務,推動業務增長並提升行業話語權。
抗衰老門診的發展雖然是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但也是一個極具潛力的領域。對於KMHY這樣的機構而言,它們的努力不僅關乎自身成長,更是為整個行業提供了一種新的探索方向。在未來,透過技術創新、服務最佳化和生態建設的有機結合,抗衰老門診將不僅僅是健康服務的革新,更可能成為人類追求長壽與健康的新起點。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