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央視春晚節目中,演員沈騰、馬麗表演的小品絕對是關注焦點,但有眼尖的觀眾注意到,馬麗的脖子似乎有些異常,“這是甲狀腺腫大嗎?還是去檢查一下吧”“誰認識馬麗,麻煩跟她說下,她甲狀腺三度腫大,該治了”“我媽是護士,看小品的時候也說了一句”。
此前馬麗曾在社交平臺回應過此類關心。
甲狀腺結節是一類常見的結節,也是體檢報告上的常客,常見的原因有:
良性結節
膠體結節、橋本甲狀腺炎、單純性或出血性囊腫、濾泡性腺瘤和亞急性甲狀腺炎。
惡性
甲狀腺癌(乳頭狀癌、濾泡性癌、嗜酸細胞癌、未分化癌、髓樣癌),甲狀腺和轉移瘤。
這些結節以良性結節為主,惡性結節佔5%~10%,貌似比例很高,但甲狀腺癌中佔比97.9%的乳頭狀癌屬於惰性癌,15年生存率在國內達到90%以上,有的地區甚至可以達到99%。
關於甲狀腺結節,這9點要知道
不少人在體檢中查出有甲狀腺結節。不過,關於甲狀腺結節篩查,近日釋出的《甲狀腺結節和診治指南(第二版)》給出建議,不建議在非高危的普通人群中進行超聲篩查甲狀腺結節,
推薦在下述情況需要篩查甲狀腺癌:
童年時期頭頸部放射線暴露、
全身放射治療史、
一級親屬甲狀腺癌家族史,
以及有甲狀腺癌相關的遺傳綜合徵家族史或個人史。
1. 為什麼感覺甲狀腺結節高發?
篩查技術發展和生活方式等導致
一方面是高解析度超聲篩查技術在體檢中的廣泛應用導致的。大多數甲狀腺癌是惰性的腫瘤,有時候終身可能都不會被發現,很多人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電離輻射也會導致基因突變誘發腫瘤的發生。
此外,有甲狀腺癌遺傳背景的情況下,子代發生甲狀腺癌的機率可能要比沒有甲狀腺癌背景的家庭來得高;而常見的甲狀腺慢性炎症,例如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也可能導致甲狀腺癌的發生;女性的特有生育過程、人們長期的精神壓力和高碘飲食等因素也被認為和甲狀腺癌的發生有關。
其實,甲狀腺結節發病率的上升不能僅僅歸因於篩查或診斷手段,更多的原因還在於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等眾多風險因素的參與等。
2. 甲狀腺結節會有症狀嗎?
大多數沒有臨床症狀
大多數甲狀腺結節沒有臨床症狀。合併甲狀腺功能異常時,可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
部分患者由於結節壓迫甲狀腺周圍組織,出現聲音嘶啞、壓迫感、呼吸困難和吞嚥困難。
3. 查出甲狀腺結節一定會癌變嗎?
九成左右都是良性結節
甲狀腺結節絕大部分為良性,只有5%-10%的甲狀腺結節為惡性,也就是甲狀腺癌。
很多人一聽到癌很恐慌,談癌色變,甚至病急亂投醫,實際上沒有必要。在絕大多數惡性腫瘤中,甲狀腺癌相對來說是溫和的,是一種惰性腫瘤。因為甲狀腺癌很特別,以最常見的甲狀腺乳頭狀癌為例,佔比高達70%,但惡性程度極低,甚至有一部分微小乳頭狀癌可以不手術,長期隨訪即可。
4. 結節越大癌變可能性越大?
不一定
甲狀腺結節的大小與其能否發展為甲狀腺癌無明顯關係。4-5毫米的實性小結節可能為甲狀腺微小癌,而30-50毫米的囊性結節則幾乎為良性。
但當你發現短期內結節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大,甚至出現區域性壓迫症狀,如聲音嘶啞、呼吸急促、吞嚥困難等時,還是應該儘快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5. 有甲狀腺結節多久複查一次?
3~6個月或1年一體檢
現有的超聲報告一般會對結節進行TI-RADS分類,3類以前的結節惡性機率很低,可預設為良性,只需要常規體檢,保持關注;4a類惡性機率也較小,一般建議每3~6個月進行復查再決定是否需要干預;4b類結節及以上的結節因其惡性機率較高,則建議活檢或直接手術治療。
6. 甲狀腺結節會自愈嗎?
一般不會
一般情況下,甲狀腺結節是不會自愈的。
甲狀腺結節一旦發生,透過口服藥物縮小的可能性不大,一般可維持大小,或緩慢增長,並且良、惡性結節之間不會相互轉化。
7. 甲狀腺結節一定要穿刺嗎?
不一定
穿刺活檢還是有適應症的。超聲下甲狀腺結節影象大概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囊性為主的結節,這一類結節基本為良性無需過多關注;
第二類為囊實性混合結節,這一類結節只要不影響美觀、吞嚥及呼吸等功能,也無需擔心,3-6個月隨訪即可;
第三類為實性低迴聲結節,這類結節有癌變的風險,當此類結節大小超過0.5釐米時最好能進行活檢。甲狀腺活檢多采用細針細胞學,穿刺針頭直徑僅0.3毫米,準確性高,幾乎無併發症,非常安全。
8. 超聲報告中的“鈣化”是癌嗎?
不一定
甲狀腺鈣化是甲狀腺結節患者在進行超聲檢查時比較常見的現象,甲狀腺內鈣化較少單獨出現,常與結節伴發,可發生於良性結節,亦可發生於惡性結節。
9. 發現甲狀腺結節應該注意什麼?
根據病因選擇飲食
不少甲狀腺結節患者有熬夜、緊張焦慮、工作壓力大等問題,要注意勞逸結合、規律生活。同時,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對預防甲狀腺結節的發生至關重要。
不同病因的甲狀腺結節,可以採取相應的飲食方案。如果是Graves甲亢伴髮結節、橋本甲狀腺炎伴髮結節等甲狀腺疾病需要忌碘飲食,食用無碘鹽,禁食海帶、紫菜、海魚等海產品。
適宜甲狀腺患者的食物包括牛奶、蛋類、豆製品、精瘦肉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動物內臟、桑葚等富含硒的食物,粗糧、豆類等含鋅豐富的食物。
來源 || 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