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期間,由於日常生活規律被打亂,加之飲食無節制(比如暴飲暴食、過量飲酒)以及熬夜等不良習慣,一些人會患上所謂的“春節病”。儘管春節是一個喜慶的節日,但預防這種“春節病”非常重要。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專家提醒大家,在歡慶春節的同時,也應該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並注意交通安全以及防範由煙花爆竹造成的傷害等措施,以此來避免“春節病”的發生。
受訪專家:北大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陳寧
撰稿整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宣傳中心 鍾豔宇
1、春節期間需警惕哪些消化系統疾病?
春節,家家戶戶團圓喜慶的日子,也是消化系統疾病高發的時期,大家走親訪友、飲食不規律的同時,需要警惕胃腸道負擔過重,故而“罷工”導致以下幾類消化系統疾病高發。
消化不良。通常會出現餐後飽脹、上腹脹痛、反酸、噁心、打嗝等等各種各樣的不適。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選擇易消化、富含纖維的食品;適量運動,促進胃腸蠕動;必要時,可採用藥物治療(如抑酸劑、消化酶等),但需遵醫囑,避免濫用。
急性胃腸炎。常見症狀有噁心、嘔吐、痙攣性腹痛、排版次數增多及發熱等。要充分休息,補充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飲食採取清流食,逐步過渡到低脂、易消化食物;必要時遵醫囑使用抗生素、止瀉藥或補液治療。
胃食管反流病。常見症狀有燒心、反酸、胸痛及吞嚥困難等。治療需從多方面入手,包括調整生活習慣(如避免睡前進食、抬高床頭等);遵醫囑藥物治療(如、胃黏膜保護劑等);必要時可考慮手術干預。
消化性潰瘍。常見症狀包括上腹痛、飢餓或餐後加重、噯氣、反酸等。治療需系統規劃:要消除病因(如根治);藥物治療(如質子泵抑制劑),以促進潰瘍癒合;調整飲食習慣,避免刺激性食物,注重營養均衡。
注意:專家提醒,以上症狀如果經處理持續不緩解或加劇,應及時就醫,排查潛在病因。
急性胰腺炎。大量飲酒、高脂飲食是引發該病的常見誘因,可出現劇烈腹痛、噁心、嘔吐、發熱等症狀,需要立即就醫。治療通常包括禁食、補液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時還需手術干預。及時準確的診斷與綜合治療對預後至關重要。
除以上常見情況,還一大類因意外導致的“消化道異物”也不容忽視。具體表現取決於異物大小、形狀及滯留位置。當出現吞嚥困難、胸骨後疼痛、嘔吐及呼吸道症狀等,往往提示異物可能卡在食道某處。對於較小、邊緣光滑的異物,且位置較淺時,患者可以嘗試透過咳嗽的方式將其咳出。若異物位置較深,患者為意識清醒的成人或兒童,可嘗試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若上述方法無效,或異物較大、尖銳,已引起嚴重症狀,應立即就醫。對於小而圓滑的異物,可嘗試內鏡下取出;對於尖銳、龐大或嵌頓的異物,則需考慮外科手術。處理過程中,確保呼吸道通暢至關重要,以防窒息風險。
專家提示,除了兒童,老年人在食用棗或其他含有堅硬果核的食物時,應特別注意細嚼慢嚥,避免誤吞果核。臨床上經常見到老年人誤服兩頭尖利的棗核,容易卡在食管、胃或小腸的狹窄處,其尖銳部分容易刺穿消化道壁,引發食管潰瘍、胃穿孔、腸穿孔等嚴重併發症。而不要抱有僥倖心理,說自己吞一點饅頭或者是喝一點醋就能解決問題的。
2、採取哪些措施預防消化道疾病的發生?
春節期間應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以預防消化道系統疾病的發生。包括:保持規律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儘量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過多攝入油膩、醃製食品;避免大量飲酒、吸菸等不良習慣;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導致血管收縮,增加血管破裂的風險;對於有消化系統疾病病史的人群(如膽囊炎),應格外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並按時服藥。
3、春節吃出內傷,愛吃的同學注意這個病
春節期間,人們的飲食習慣往往發生較大變化,高脂肪、高蛋白、高糖分的食物攝入增加,加之飲酒頻繁,極易誘發疾病,需警惕急性胃腸炎與急性胰腺炎這兩大消化道急症找上身。
急性胃腸炎,多由飲食不潔或暴飲暴食引發,症狀主要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其腹痛部位多位於臍周或上腹部,呈陣發性絞痛或隱痛,腹瀉則可能伴有黏液或膿血。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停止進食,並適量補充水分,必要時需就醫進行抗感染治療。
急性胰腺炎,則是一種更為嚴重的消化道疾病,其起病急驟,病情兇猛。患者往往會在飽餐或飲酒後突發劇烈腹痛,疼痛部位多位於左上腹,並向腰背部放射。此外,患者還可能伴有發熱、黃疸、腹脹等症狀。若疑似急性胰腺炎,應立即禁食禁水,並撥打急救電話,以免延誤治療時機。通常,急性胰腺炎的血、尿澱粉酶會顯著升高。
4、出現哪些情況應警惕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作為一種常見的臨床急症,其症狀多樣,且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應高度警惕。
出現嘔血癥狀,應立刻引起警覺。嘔血通常表現為嘔吐物中帶有鮮紅色或暗紅色的血液,是消化道出血的直接證據,可能意味著上消化道(如胃、十二指腸)存在出血點。
黑便也是重要警示訊號。當血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經過腸道細菌的作用後,會使糞便呈現黑色或柏油樣。一旦發現此類情況,患者應迅速就醫,以明確出血原因。
突發頭暈、乏力,甚至出現暈厥等失血性休克症狀,應高度懷疑消化道出血的可能。表明患者可能因大量失血而導致血液迴圈不足,從而引發全身性反應。
專家提示,當出現嘔血、黑便、腹痛、頭暈、乏力等症狀時,患者應高度警惕,及時就醫。其中“高危人群”更要小心,包括長期患有消化性潰瘍、肝硬化、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長期大量飲酒、服用(如阿司匹林)的人群,以及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定期進行消化道檢查尤為重要。透過胃鏡、腸鏡等專業檢查手段,可以及時發現消化道病變,
5、膽囊炎和膽石症是一類疾病嗎?春節期間應該注意什麼?
膽囊炎與膽石症,這兩種疾病雖在症狀上有所相似,但其發病機理及成因卻各具特點。
膽囊炎多為膽囊壁因細菌感染或化學性刺激引發的炎症,而膽石症則是因膽汁中膽固醇或膽紅素等成分異常聚集,形成結石並嵌頓於膽囊或膽管內。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膽囊炎與膽石症並非完全等同的一類疾病,但它們之間又存在著相互關聯,膽石症往往可誘發膽囊炎的發作。
春節對於膽囊炎或膽石症患者而言,這一時期更需格外注意飲食與生活方式的調整。應儘量避免高脂、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如油炸食品、動物內臟、肥肉等,以免刺激膽囊收縮,加重炎症或促使結石形成。同時,保持規律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也是預防疾病發作的關鍵。
此外,春節期間氣溫較低,人體新陳代謝減慢,膽囊炎或膽石症患者更應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導致疾病復發。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睡眠,也有助於提高身體免疫力,減少疾病困擾。
6、為什麼腹部疼痛很難說清位置?
腹部疼痛,這一常見症狀,往往讓患者難以準確描述其具體位置。這背後的原因,實則與人體複雜的腹部解剖結構以及疼痛傳導機制密切相關。
腹部,作為人體內臟器官的主要聚集地,包含了胃、腸、肝、膽、胰等多個重要器官。這些器官不僅功能各異,且其解剖位置相互交錯,緊密相連。當某一器官發生病變或受到刺激時,所產生的疼痛訊號往往不僅侷限於該器官本身,還可能向周邊區域放射,導致疼痛感覺模糊,難以精確定位。
此外,疼痛的主觀感受也因人而異。不同個體對疼痛刺激的敏感度和耐受度存在差異,加之疼痛傳導過程中可能受到神經調節、心理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進一步增加了腹部疼痛定位的複雜性。
再者,腹部疼痛的性質也多種多樣,如鈍痛、銳痛、絞痛等,進一步增加了患者準確描述疼痛位置的難度。
例如,急性胃炎的腹痛常常出現在上腹部,並伴有嘔吐等症狀;消化道潰瘍常在餐後或空腹時出現上腹部或中上腹部的疼痛,疼痛呈週期性、節律性發作;急性腸炎會下腹部疼痛,並伴有腹瀉、發熱等症狀;膽結石、膽囊炎通常位於右上腹部,呈陣發性或持續性鈍痛、絞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
因此,臨床上,需要藉助專業的輔助檢查系統,才能準確判斷疼痛的來源,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專家提醒,出現腹部疼痛,切勿因疼痛位置難以確定而忽視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7、便秘患者春節期間要關注哪些問題?
春節期間,往往吃得好,且大多是高熱量飲食,加之飲食過度的加工,比較精細,且坐的多運動少,對於既往有便秘的人群來說,就會加重便秘,應在飲食、生活習慣、情緒調節等多方面加以關注。
飲食調整是便秘患者春節期間的重中之重。應儘量避免過多攝入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腸道負擔。相反,應增加蔬菜、水果、粗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攝入,以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秘症狀。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樣關鍵。應儘量保持定時排便的習慣,避免長時間憋便。同時,適當進行散步、瑜伽等輕度運動,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情況。
情緒調節也不容忽視。應儘量保持心情愉悅,避免因瑣事引發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對腸道功能的影響。
專家提示,便秘持續加重或出現其他不適,應及時就醫,得以專業的診斷和治療。
8、“宿便”真的有毒嗎?
便秘,讓很多人焦慮,到點不便便,甚至影響到生活的人並不少見。其實,每日排便一至兩次或每兩至三日排便一次,且無排便困難、便質異常等情況,都是正常排便。
“宿便”有毒,這一說法在坊間流傳甚廣。從醫學角度來看,“宿便”一詞並非專業術語,其所謂“毒素”積累的說法缺乏科學依據。人體腸道具有自然的蠕動和排洩機制,大便會適時排出,並不會在體內長期滯留形成所謂的“宿便”。因此,公眾無需過分擔憂“宿便”問題,更不應盲目相信市面上琳琅滿目的排毒產品,不僅可能浪費金錢,更可能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保持規律的排便習慣,才是維護腸道健康的關鍵。
9、誤區解讀:喝酒暖胃——冬天飲酒就能讓身體暖和,對身體有益?真相如何?
許多人認為,在寒冷的冬天,飲酒能讓身體迅速暖和起來,甚至覺得這對身體有好處。
而專家指出,雖然喝酒後人體會感到暖和,但這只是因為酒精刺激了皮膚表面的毛細血管,使得血流量增加而產生的一種短暫溫暖感。這種溫暖感並不能真正提高人體的核心體溫,反而可能導致身體散熱加快,更容易引發感冒等疾病。
此外,長期飲酒還會對胃黏膜造成刺激,容易引發胃炎、胃潰瘍等胃部疾病。當然,喝酒傷肝、影響心血管健康也是有定論的。不僅如此,酒精還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因此,將飲酒視為冬天暖身的好方法,顯然是一種誤解。
在冬季,人們應該透過穿著保暖、適量運動等方式來保持身體溫暖,而不是依賴飲酒這種不健康的方式。
10、誤區解讀:喝酒臉紅的人反而更能喝?
喝酒臉紅與喝酒臉白,究竟哪種情況更能喝?這一疑問在飲酒文化中屢見不鮮。專家指出,喝酒後的臉色變化並不能直接反映一個人的酒量大小。
喝酒臉紅,往往與體內乙醛脫氫酶的活性不足有關,導致乙醛在體內堆積,引發血管擴張,從而臉紅。而喝酒臉白,則可能是身體對酒精的應激反應較弱,或是體內血液迴圈不暢所致。這兩種情況並不意味著個體具有更高的酒精耐受能力,均不能作為判斷酒量的標準。
專家強調,酒量大小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遺傳、體質、飲酒習慣等。因此,不能僅憑喝酒後的臉色變化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能喝。正確理解酒精對身體的影響,才是健康飲酒的關鍵。飲酒適量,切勿盲目追求酒量,以免對身體造成損害。
11、急診案例解讀:春節聚餐,心急切勿貪食燙食,以免招致燙傷等嚴重後果
春節親朋好友相聚,總會吃諸如火鍋等食物。但是,很多人吃飯過於著急,吃到湯水比較豐富的食物時容易燙傷,造成嚴重的後果。
輕則燙傷的例項諸多。福州一位網友就分享了自己吃一碗很燙的福鼎肉片導致嘔血,並查出食管全部水腫的經歷。就是因為高溫食物未經充分冷卻便匆匆入口,極易造成口腔、食道乃至胃黏膜的燙傷,嚴重時還可能引發一系列消化道疾病。
重則休克也並非個例。常州蔡先生在吃了未冷卻的湯麵後,出現喉嚨及食管劇烈灼痛,半個小時後“胸骨後”疼痛依然持續,隨即發生劇烈嘔血,並出現休克症狀,胃鏡檢查發現,蔡先生的食管黏膜出現大面積糜爛、剝脫,創面充血嚴重。這就是高溫食物未經充分冷卻便匆匆入口,刺激機體產生異常免疫反應,進而誘發過敏性休克。同時,燙傷導致的體液大量滲出,還可能引發低血容量性休克,威脅生命安全。
專家強烈建議,在享受美食時,務必保持冷靜,待食物冷卻至適宜溫度後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