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臟位於人體的腹腔左上方,是重要的大型淋巴器官,在免疫系統與食物消化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相對於其它內臟結構而言,脾臟由於外圍缺少骨骼保護,且自身強度也不高,因此,在外力刺激或是內部病變的影響下,往往更容易出現病變等一系列不良反應。
不過,隨著大眾養生意識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脾臟健康的關注度也有了明顯的上升,而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若是發現自己有這4個症狀,那或許是身體在“暗示”你:脾受損了,最好不要無視。
1.胃口不佳、腹部腫脹
從中醫角度來看,脾臟氣血運轉不暢的朋友往往會出現“食少納呆”的表現,即胃部食物消化程序放緩、代謝能力不強,進而使得糞便形成的速度降低,並對患者的食慾造成不良影響。
另外,當人們長時間處於消極低沉的狀態中,又或是勞累程度過高時,脾臟健康也會大大受損,而這就是所謂的“久思傷脾”表現。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總覺得吃飯沒胃口,那麼最好別忘了及時調養“脾氣”執行,如此或能輔助消化道運轉更為通暢。
2.頻繁感到疲憊乏力
在中醫體系裡,腎臟為先天之本,而脾胃則為後天之本,這也就意味著上述臟器具有一定的生髮氣血、輔助機體正常運轉的功效。而當脾臟功能較差時,患者自身的“精氣神”狀態也會大大受損,繼而使得體虛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狀屢屢出現。
而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脾臟是免疫活性物質合成與分泌的重要器官,對人體免疫應答機制來說,也有較大影響,倘若脾臟受損,那麼自身免疫能力也會隨著下降,對部分小病小症的抵禦能力也會有所降低。
3.臟器結構發生改變
若是脾臟氣血充盈,那麼整個內臟系統的正常運轉都能得到有力的“助推”,因此,也能較好地維持自身健康與形態。倘若脾氣不足、中氣下陷,那麼內臟就很容易失去支撐,並出現結構上的變化,例如胃下垂、脫肛等,因此,有此類病症的患者,在調理過程中別忘了及時對脾臟進行養護,改善效果或許會更好。
4.身心擁堵
脾臟健康不佳的患者,還容易出現溼氣淤積等病情。溼氣其實是傳統醫學中特殊概念,其來源於葷腥之物與環境潮溼,會誘發大便粘黏、身體浮腫、精神不振等病況。而從現代醫學分析,這些症狀是因為脂肪類物質攝取過量,再加上消化代謝能力受阻所產生的一系列表現。
此外,脾臟是體內祛除溼氣的重要路徑,而當脾臟陽虛時,機體運化水液的能力就會受到損傷,患者體內的溼氣淤積速率也會大大加快,因此產生的不適症狀也會有所加重,對此,希望大家能儘早調養。
【本圖文由“本草世界”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棉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