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中,有被某一句話改變自己的瞬間嗎?
在心理諮詢中,起效的那刻,往往就發生在諮詢師說的某句話。
那句話,可能是對來訪者人生真相的道破,可能是對來訪者深深的看見與共情,也可能賦予了ta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
今天,壹心理【來訪者的故事】欄目,徵集了諮詢師改變來訪者人生的13句話。
希望這13句話,也能穿過螢幕,帶給你一個微笑。
(以下所有留言經來訪者&網友本人授權)
豆瓣網友@不願透露姓名
剛讀研,逼迫自己去人際交往,參與飯局和組內活動之類的。對自己要求太嚴苛了,導致抑鬱復發。
心理諮詢師對我說:
“看起來你好像已經喪失了趨樂避苦的本能,這很糟糕。”
“有60分的能量,就去打60分的怪獸。如果去打80..90分的怪獸,很可能打不過,打不過就跑。這是人趨利避害的本能。沒什麼可恥的。”
“你身體裡住著一個非常嚴厲的形象,任何事情做的不對都會苛責批評自己。你身體裡應該還有一個保護安慰自己的形象,但它好像已經消失了。”
“研究生學習環境相對大學來說是更加寬鬆,彈性的。所以偶爾賴床不去實驗室,不想學習,翹課是可以允許的。你的時間自己支配,沒有人再苛責你了。”
大概就這些,記不清了,唯一清楚的就是當時被理解和鼓勵的感動。
來訪者@小燈
工作第三年,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新部門成立的第一個專案,我沒做成,整整兩個月都沒有起色。
幾個前輩咄咄逼人:“這個明明很好做啊,為什麼不行?”也有人安慰我:“本來就很難做,這個產品確實不行。”
可我聽不進去,深深地陷在極度的自我懷疑裡。凌晨下班回到家,很累卻睡不著,不停想:我這麼蠢笨的人,一點事都做不成,怎麼還不去死?我怎麼配活在這世上?
確診重度抑鬱和重度焦慮後,我走進了諮詢室,哭著傾訴所有工作上的挫折,追溯每一次失敗的經歷。
而諮詢師只是溫柔地注視著我,這種被允許、被接納的感覺,讓我很安心。
我說:“是不是覺得我好脆弱?一點打擊都承受不了。”
我知道她很溫柔,所以即使她覺得我脆弱,我也能接受。
但她說:“我覺得你是個非常有生命力的人。”
我驚呆了,表達了我的疑惑。
她說:“你覺得自己不堪一擊,可我在你的故事裡,看到了一個每次被擊倒在地,都不帶一絲猶豫,迅速爬起來反擊的你。”
那一刻,我有種如遭雷擊的震撼感。
豆瓣網友@黑荊棘杜松拌麵
“強大的你和脆弱的你都是非常寶貴的。
你強大的那一面讓你可以獨立應對生活,向他人提供幫助;
而你脆弱的那一面讓你看到更多的東西,讓你成為你自己。
所以,允許它存在吧,不要試圖去扼殺它。”
豆瓣網友@一飛
“你當然值得被愛,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愛你。”
豆瓣網友@子溫
說實話,我的諮詢師其實話很少。
但她有一句話,真的讓我沉思很久,直至淚流滿面:
“你好像也不怎麼把自己當人看誒。”
這句話至少對我是很受用的。
點醒了我前22年的自貶自殘自我毀滅的生活狀態。從此開始練習如何自尊自愛。
來訪者@小耳朵
父母離婚後,我跟著我爸生活,我媽從沒想過要見我。
諮詢師:“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你對你母親的情感,你覺得是什麼?”
“不知道,我不喜歡她。”
諮詢師:“是不喜歡、討厭,還是恨?”
我驚訝地望著他,他說:“你想清楚了再回答我,這幾個是不一樣的。”
我沉默了。我想,我恨她嗎?所有人都叫我不要恨她,我也以為我只是埋怨,不是恨。
但諮詢師這樣問出來了。我深吸了一口氣,那種面對母親時的憤怒、悲傷、無力,是恨嗎?那種想要表達卻被道德束縛的感受,是恨嗎?
“是恨。”
我恨她把我當作工具,我恨她沒有給我關愛,我恨即便她是母親,卻只有在需要錢的時候才會找我,沒有任何情感交流。我恨這麼多年她給我造成的無法彌補的創傷。
當“恨”這個詞被說出來以後,我的內心好像久旱的土地遇到了甘霖。我恍然大悟,原來這種情感叫做恨。
“可他們都讓我原諒母親,說要給她一個贖罪的機會。為什麼我一定要原諒?我不想原諒。”
諮詢師:“他們都不是你,不能體會你的痛苦,才會這樣說。原不原諒在你,沒有人有權利要求你原諒,如果你有一天放下了,那是你的成長。”
原來,我是有權利恨她的,即便她是我的母親。
豆瓣網友@橘子皮
“你怎樣看待特立獨行的人?”
“他們都很棒,活出了自我。”
“那你為什麼不允許自己也成為這樣的人?”
豆瓣網友@笑憂
“你沒有必要討好我。”
一句看似很輕描淡寫的話,卻在不經意間拉近了我和治療師的關係,也讓我看到了自己曾經一貫的人際模式。
有時候一個人的頓悟不是要告訴ta“你應該/你其實”,很多外在的改變,其實都隱含在諮詢關係的點滴之中。
來訪者@小魚兒
十幾年前,我為了愛情背井離鄉,來到丈夫的城市生活。可結婚15年裡,他背叛了我3次。
一次次隱忍對方的夜不歸宿,一次次妥協對方的出軌...
第三次,我們的婚姻徹底破碎了。而且,當初我為他貸下的鉅額貸款,也全都成了我的負債。
走進諮詢室時,我只想要有人給我一個答案:“我到底錯在哪裡,讓這個男人如此絕情?”
諮詢師輕聲告訴我:“你沒有錯,那不是你的錯。”
看起來只是很普通的一句話,可聽到的那一刻,我感覺內心有個開關被開啟了。
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從未體驗過的痛苦,那是一種從內而外、痛徹心扉的委屈,久違的委屈、憤怒、不甘。
後來我明白,心理諮詢,不是給人講道理的,也不是聽完我的傾訴然後給我提建議的。
是讓我們在深深被包容的環境中,開啟心扉,去面對自己埋藏在心底的東西,去感受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感受。
豆瓣網友@木有想明白呀
我的諮詢師曾對我說:
“你對別人總是很溫和,總在考慮他們的感受,是因為你想要自己能被這樣對待啊……”
一瞬間淚目。
豆瓣網友@藍藍不在雲
“只有你承認了事實,你才能得到改變。”
豆瓣網友@宇燃和熙寧
我有太多受用的話都是從心理諮詢師那裡獲得的。
比如說:
“這裡很安全,你可以放心地哭出來。”
“戀愛就像是傳球遊戲,你傳過去,對方傳過來,這個遊戲才會進行得下去。如果你傳過去,對面沒有人接球,像拋在了一堵牆上,換做誰都會很難過。戀愛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你好像很希望我給你一個答案。但是關於你是誰的答案,你是最有資格來回答的。沒有人比你更瞭解你自己。就好像你丟了一把鑰匙,我只能陪你一起回憶鑰匙丟失的線索,鑰匙具體在哪裡,只有你是最清楚的。”
“如果眼前這扇門你暫時因為種種阻抗推不開,那我們可以不必推它。”
“好像你很少透過直接語言表達的方式,來傳達你對一個人的欣賞和被溫暖的感覺,而是常常藉助一個工具來表達,比如金錢。但我不確定別人是否真的讀懂了你的心意。”
說起來慶幸又悲傷,我也不知道自己過去怎麼養成的習慣,幾乎不會向身邊人吐露我人生中最孤獨的時刻。
所以我幾乎長期在做心理諮詢。
或許我曾經嘗試過,當我發現沒人能給我我想要的聆聽與理解,反倒是我最善於給予他人治癒力量的時候,我漸漸沉默。
直到如今回望過去,我發現人類需要共同體。
並不是物理距離的朋友,就是自己的共同體;也不是沒達到100分的關懷,就不是關懷。
擁有真正的共同體,首先需要堅定自己的立場,自尊、自愛。
在沉默著等待共同體出現的時間裡,我需要依賴心理諮詢協助我認識“我是誰”。
我必須說,並非每個諮詢師都和自己匹配,這就像其他任何關係一樣,需要打過交道才知道適不適合自己。匹配階段裡的很多時候,並不快樂。
可是,這份體驗救了我。
如果沒有尋求心理諮詢,我不知道還會在沉默裡囚困多久。
以前我也是個開朗熱情的人。沒有遇到挫折前,我不會檢驗出來自己身邊的人際支援系統是需要重新篩選的,也不會瞭解到自己原來也需要幫助。
恰恰因為我從未思考過自己究竟在關係裡最需要什麼,不能接受什麼,能不能相信自己的“想要”和“拒絕”,能不能堅定它們。所以,我才從未建立過自己的標準。
我總覺得別人是更好的,別人或許是對的,或許我真的不合群,或許我就是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
這些未經審視的下意識,悄無聲息地侵蝕我的自尊。
我只是需要一個人,在我受傷的時候,能像諮詢師的話一樣來溫暖我、支援我,怎麼就那麼難?
就是很難。事實確實就是很難。
所以心理諮詢,是在這個遵循集體利益的文化背景裡,只關心“我的心裡想要什麼”的地方。
有條件的話,不妨一試。
如果沒有條件,和那些能夠給予自己能量的人發展親密關係,也是一種方法。
很多時候,心理創傷的痛苦源於無力感。
受到傷害時,我們往往會籠罩在無法抵抗的力量下而感到無助。
創傷事件摧毀了人們得以正常生活的安全感,世間的人與事不再可以掌控,也失去關聯性與合理性。
而心理諮詢的底色,便是幫我們重新擁有決定的權利——決定我們到底是怎樣的人,而不是讓其他人做這個決定。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的一個片段。蛤蟆先生問蒼鷺心理諮詢師:“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諮詢師站定了,直視著蛤蟆先生的眼睛說:
“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作者:願意分享的可愛來訪者們
編輯:Lilith
為了向更多人普及心理諮詢,鼓勵更多人面對困惑時向外求助,壹心理推出半價心理諮詢。
涵蓋情緒壓力,戀愛婚姻、個人成長、家庭關係四大板塊,能在不同的方向滿足你的需求。
大部分人能在心理諮詢中,體驗被理解和接納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固化的思維得以鬆動,壓抑的感受得以表達……
堅持心理諮詢,能讓你發現隱藏在問題和情感背後的意義,能夠與內在真實的自己對話,對自己有更加全面和清晰的認知,用積極的態度去生活……
很多人在長期諮詢後問題得到了改善,開啟了更舒適、坦然、通透的人生。
因此,壹心理甄選心理諮詢師,推出半價諮詢優惠,期待與你一起改變。
願心理諮詢能給予你力量
穿越逆境、抵達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