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首部《兒童呼吸系統疾病家庭霧化吸入治療臨床實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釋出。該《指南》由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聯合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共同制定,旨在普及家庭霧化吸入療法知識,促進合理規範使用。《指南》對藥物選擇、裝置操作及維護、治療流程規範等關鍵層面進行了指導。
霧化治療適應證
哮喘、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
冬季是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期,針對呼吸系統疾病,霧化療法是一種成熟的治療手段。當下,有很多家庭都在家中配備了霧化器,自主為患兒進行家庭霧化治療。那麼,哪些疾病適合家庭霧化吸入治療?
《指南》指出,反覆病毒誘發性喘息,出現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可使用吸入糖皮質激素(ICS)家庭霧化吸入治療。如治療效果不佳或病情反覆,要及時就診。
出現急性發作,可給予霧化吸入短效β2-受體激動劑(SABA)。重症患兒在第一小時內可每20分鐘重複一次,最多3次,然後根據病情每4小時一次,同時使用ICS聯合短效抗膽鹼能藥物(SAMA)霧化吸入。如果治療後1小時內症狀無緩解或病情加重,或者治療後病情緩解不足3小時,應立即到醫院就診。在哮喘非急性發作期,部分0~3歲的嬰幼兒可按照醫生的建議(包括藥物及計量)進行家庭霧化吸入ICS治療。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喘息急性發作,應根據患兒的個體症狀及對支氣管舒張劑和ICS的治療反應,制定應對喘息急性發作的家庭處理預案。方案應包括霧化吸入SABA和霧化吸入ICS治療。
毛細支氣管炎,合併基礎疾病/中毒的毛支患兒。對於沒有基礎疾病的非重度毛細支氣管炎嬰幼兒,不推薦常規使用家庭霧化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和ICS。
百日咳,發生痙咳時,根據病情需要使用。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進行家庭霧化吸入治療。若病情需要,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選擇藥物進行吸入治療。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或普通肺炎,伴基礎疾病患兒,根據病情需要使用。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進行家庭霧化吸入治療。對於合併哮喘或哮喘樣症狀的呼吸道感染兒童,可根據基礎疾病的治療需要,在家中進行霧化吸入支氣管舒張劑或ICS治療。
支氣管擴張症,對於非囊性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症合併定植者,可使用霧化吸入抗菌藥物(通常是妥布黴素)根除銅綠假單胞菌定植。囊性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症,霧化吸入治療是管理囊性纖維化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可用藥物包括抗菌藥物、黏痰溶解藥等。
霧化裝置選擇
根據霧化吸入藥物性質選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治療方案,還需要根據霧化吸入藥物的性質合理選擇霧化裝置。
《指南》指出,射流霧化器,適用於大多數霧化藥物,包括沙丁胺醇、異丙託溴銨、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生理鹽水、高滲鹽水。
振動篩孔式霧化器,適用於大多數霧化藥物,對於高黏度溶液需及時清潔或更換篩網。
超聲式霧化器,適用於誘導排痰,可用於生理鹽水霧化,但不適用於懸浮液、脂質體、黏性溶液和蛋白質類藥物(如布地納德混懸液、DNA酶)。
此外,一些藥物的霧化製劑只能使用生產商明確認可的霧化器來給藥,如果使用的霧化器不是研究中用於輸送相應藥物的霧化器,效果可能會不一樣。
需要注意的是,霧化吸入治療可能出現藥物氣溶膠刺激、藥物本身作用等不良反應。如霧化過程中咳嗽、喘息加重,可能需放緩速度;出現震顫、肌肉痙攣等不適,要及時停藥觀察。《指南》還針對不同不良反應給出具體應對方法,如霧化後漱口、避免眼部接觸藥物、慎用刺激性藥物等,保障患兒治療安全。
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霧化前30分鐘避免進食過多
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多人不瞭解霧化前、中、後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
《指南》指出,霧化前(治療前)30分鐘避免進食過多,以免霧化過程中兒童因哭鬧導致噁心、嘔吐等症狀;清除口腔分泌物、食物殘渣等,以免誤吸或阻礙霧滴深入;拍背咳痰,必要時吸痰,以充分清除氣道分泌物,利於氣溶膠在下呼吸道和肺內沉積;清洗臉部,不塗油性面膏,以免更多藥物吸附在皮膚上。
霧化中,正確佩戴面罩或咬嘴,也可在開始時使霧化面罩緩慢接近口鼻,最終緊貼口鼻部,讓患兒逐漸適應霧化液的溫度,減輕不適。最好選擇坐位,保持上半身直立且舒適,這樣有利於藥物沉積到終末支氣管及肺泡。對於不能採取坐位者,應抬高頭部與胸部呈30度,嬰幼兒可半坐臥位,以利於藥物在終末細支氣管的沉降。
治療時,需進行平靜潮氣呼吸或間歇性深呼吸,使霧滴吸入更深。年幼兒在安靜時吸入比在哭鬧時效果更好,因哭鬧時吸氣短促,藥物顆粒主要以慣性運動方式留存在口咽部,從而影響療效。哭鬧的嬰幼兒可暫停治療,待其安靜後或安撫入睡後再進行霧化吸入治療。手持噴霧器應保持與地面垂直,避免藥物傾斜外溢。使用過程中須避免藥物接觸眼睛,選擇密閉性較好的面罩可減少這種接觸,並增加氣溶膠的輸送量。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面色、呼吸、神志狀況,如有面色蒼白、異常煩躁及缺氧症狀應立即停止治療。
霧化結束後,及時清潔面部,用清水漱口或適量飲水減少咽部不適及藥物殘留,降低真菌感染率;對於不會漱口的小嬰兒,用棉籤擦拭其口腔;丟棄藥杯內殘留藥物,根據霧化裝置製造商的建議清潔和消毒裝置,風乾並妥善儲存裝置。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相簿
記者 || 燕聲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