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請林聖彩院士,或是廈門中山醫院發力科研的關鍵一步。
撰文 |燕小六
責編丨汪 航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聖彩教授已受聘加入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以下簡稱廈門中山醫院)。1月16日,院方官宣了這一訊息。
林聖彩院士是我國著名的細胞代謝生物學家,連續多年入選愛思唯爾 (Elsevier) 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不久前,《自然》在1天內連發他和課題組的兩篇文章,揭示抗衰老的新思路。
和林聖彩院士一同與醫院簽訂聘任協議的,還有10位來自廈門大學的專家,包括國家傑青、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吳喬等,他們將擔任醫院的“雙聘教授”。
近年來,隨著華西廈門醫院等知名醫院開診和一批專家加盟,廈門正在填補醫療短板。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林聖彩教授(右二)受聘加入廈門中山醫院。圖源/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一位個性鮮明的院士
林聖彩1963年10月出生於福建三明,曾任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是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973計劃專案首席科學家。2021年11月,他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如今,林聖彩已是一名得到國際學界廣泛認可的科學家,但他卻說自己的求學之路實屬“僥倖”。
林聖彩曾回憶,不到14歲的他,初中沒畢業就跟著村裡的大人,參加修路民工隊,勞動掙工分、領補貼,差點就錯失了中考。
高中時的林聖彩,數學成績一般,所以他原本的計劃只是考個普通大學,“我當時也沒想考高分,猜了幾題進去快快地答出來,沒想到竟考得差不多算全班最好的。”林聖彩說,高考數學居然“僥倖”考了70分,自己得以進入廈大。
此後,他以全年段考研第一名的身份獲得公派留學機會,先後考取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生物化學博士、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聖地亞哥分所博士後。他還陸續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中國香港科技大學生化系任職。
2001年,林聖彩院士以“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的身份,回到母校廈大兼職。幾年後,他全職加入廈大,但又因其個性張揚、說話時而“刻薄”等特點,被外界認為和不事張揚的廈大形成反差。
《廈門日報》曾形容稱,“對於以平和著稱的廈門大學來說,林聖彩的到來,猶如一頭公牛闖進瓷器店,經常會聽到因為他而引發的噼裡啪啦脆響聲。”
比如,談及為何全職回廈大時,他嘲諷自己是“機會主義者”,稱學校的科研經費、科研條件不可同日而語,發達了才想回來。再比如接受採訪時,他誇廈大的人都比較實在,卻也直截了當地指出,“這裡的人不夠強悍,缺乏激情,說話的分貝不夠高。”
每隔一段時間,林聖彩院士還會去清華大學。一方面,他要去尋找分貝和他一樣高的同行們“吵架”。另一方面,他的妻子李蓬彼時任清華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孩子和家都在那裡。2015年12月,妻子李蓬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我始終都很感謝我自己,因為我的‘個性’,敢於做出一些決策。”林聖彩院士說,正是回到“安靜”的廈大,才能讓他真的安靜下來,專心搞科研。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林聖彩教授。圖源/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早在2011年,林聖彩院士就推斷:“我的科研處在要騰飛的時候……因為我積澱了很久,我對個人的研究前途有很高的期盼。”
彼時,他和課題組的標誌性成果之一,是揭示了細胞“避免”癌變的內在機理。2009年,《自然-細胞生物學》發表相關文章,將其研究評為“當週最值一讀的文章”,亞洲分子生物學組織也將之列為“亞洲當月最亮點”之一。
2014年,林聖彩院士團隊對二甲雙胍產生興趣,並大膽猜想:二甲雙胍是否“借道”葡萄糖感知通路而發揮作用。結合團隊早前成果,經過多年探索,林聖彩院士等人果然找到二甲雙胍的分子靶點——PEN2,證實溶酶體途徑才是二甲雙胍啟用AMPK的正確通路。
相關發現於2022年2月發表在《自然》雜誌。這解開了困擾醫學界65年的謎題,大家終於知曉二甲雙胍的具體作用機制了。這為篩選替代藥物提供了潛在靶點,有望在糖尿病及其他代謝性疾病的治療中帶來更佳療效。
此後,團隊不斷產出高質量研究。2024年12月,《自然》同一天發表林聖彩院士團隊兩篇文章,提出不節食也能限制熱量攝入,達到抗衰老、延年益壽的新思路。
從葡萄糖感知通路,到二甲雙胍靶點,從脂肪吸收、利用新途徑,到間歇性飢餓與長壽原理,林聖彩院士是國內少有的,憑藉單個課題組在國際上開闢新領域並得到學術同行廣泛認可的中國科學家。
2025年1月12日,林聖彩院士獲“亞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學家與分子生物學家聯盟(FAOBMB)卓越研究獎”,是今年全球唯一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廈門醫療正在崛起
廈門中山醫院介紹,林聖彩院士將擔任該院首席科學家,負責把大局,為醫院科研工作精準“把脈”並給予戰略指導。雙聘教授則負責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等。
在前述聘任儀式上,林聖彩院士致辭稱,自己今後會指導做好科研骨幹、人才梯隊的培養工作,積極探索科研成果的轉化路徑和模式,推動科研成果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尹震宇介紹,“首席科學家”和“雙聘教授”機制幫助科研人員突破身份束縛,在科研活動中擁有更大自主權和靈活度,更能集中精力突破技術難題,為醫院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能。
廈門中山醫院始建於1928年,2005年成為廈門大學首家附屬醫院,現為大型三甲綜合性醫院,編制床位2500張、教職員工3300餘人。
醫院官網顯示,其連續4年(2019-2022年)在全國三級公立醫院“國考”中獲“A+”評價,顯示出醫療質量、運營效率、服務能力等高水平表現。
圖源網路
值得注意的是,這麼一家擁有90多年建院歷史的醫院,在全國範圍內的“聲量”卻一直有限。
“年度中國醫學院校/中國醫院科技量值(STEM)”被視為代表中國醫學科研創新能力最高水平排行榜。在2023年度榜單上,廈門中山醫院僅皮膚病學、腎臟病學進入學科STEM百強榜單,分列全國第61、88位。
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中國醫院及專科聲譽排行榜被譽為“中國人的看病指南”。廈門中山醫院無一專科進入2023年度“專科聲譽排行榜”。
實際上,科研實力有限、專科聲譽不強等不止是困擾廈門中山醫院的難題,或也是廈門醫療的普遍問題。
《健康報》曾直言不諱,稱廈門市經濟增速位居福建省前列,優質醫療資源卻相對缺乏。以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數為例,廈門市僅為3.77張,低於全國6.46張、福建省5.22張的平均數。
為了推動廈門醫療發展,當地不斷增加優質醫療資源供給。2020年以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廈門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廈門醫院共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相繼落地廈門。
隨著頂尖醫院的到來,廈門本地醫院也在積極謀求發展。此次,能從廈門大學引入“首席科學家”“雙聘教授”,廈門中山醫院的科研實力或將顯著提升。
“這些專家教授從事頂尖前沿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涉及生命科學、材料學、化學等多個領域,有院士、長江學者、傑青、優青等,他們的科研裝置更先進、研究更深入、技術更強大。而我們的醫務人員在臨床診療方面具備優勢。”尹震宇說。
他希望,雙方能夠取長補短,深度融合,快速提升醫院科研整體實力,同時聚焦醫工交叉和臨床轉化,爭取在疾病的預防、篩查、診斷、治療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惠及人民群眾。
參考文獻:
1.喜訊!廈大中山簽約首席科學家和首批10位“雙聘教授”.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訂閱號
2.廈門大學90週年校慶特別報道10:林聖彩個性科學家. 廈門日報
3.中國科學院院士林聖彩:葡萄糖密碼探索者. 東南網
4.廈門:從“醫療窪地”到“醫學高地”. 健康報
來源:醫學界
校對:臧恆佳
編輯:張金金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