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醫院管理者首先應該是個好的醫生。
撰文 |陳朝陽
來源 |醫學界智庫
“去年進博會期間,蔡司全球總裁專程來我們醫院參觀訪問。”這件事讓郭海科備受鼓舞,在他看來,這意味著醫院在眼科領域的專業能力獲得了業界認可。
郭海科是上海和平眼科醫院院長。不過,相比院長的頭銜,他更願意強調自己的醫生身份。郭海科一直認為,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發展方向都是要回歸醫療,優秀的醫院管理者首先應該是個好醫生。
從公立醫院大專家到社會辦醫院長,擔任上海和平眼科醫院院長這7年,郭海科做了許多和其他非公眼科醫院發展截然不同的事情:花大力氣舉辦繼續教育培訓班;不打價格戰;不扎堆掙錢的消費醫療專案;圍繞常見病與多發病,將服務做深、做精、做極致。
作為專家管院的代表,上海和平眼科醫院深耕醫療技術、品質和品牌。在郭海科治理下,醫院完成了從單純診療型機構到學院學術型機構的轉變,進入了造血式發展新階段,為社會辦醫的長期發展提供了一個參考範本。
當一名“純粹”的醫生
郭海科是中國診療領域的領軍人物,擔任上海市衛健委眼科質控專家組委員、上海市眼科學會委員及白內障學組組長。
1992年,郭海科畢業於中山醫科大學(現“中山大學醫學院”)。在校時,郭海科師從中國工程院首位眼科院士李紹珍。李紹珍院士主要從事白內障病因研究和臨床手術治療,郭海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也是白內障領域。
郭海科從事眼科30餘年,在國內率先開展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準分子鐳射手術、有晶體眼人工晶體植入和屈光性人工晶體植入手術等,是國內人工晶狀體眼視光學研究的發起人之一。
郭海科也是目前我國進行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手術量較多的醫生,致力於中國白內障手術領域的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培訓,推動了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的技術和方法在中國的發展,開創了國內屈光性白內障的先河,倡導白內障手術必須引入“屈光”概念,要求儘可能地提高術後視覺質量,一站式解決白內障、老花眼和近視,使患者獲得清晰的視覺。
眼科專家身份之外,郭海科也是一名醫療管理者。他歷任河南省立眼科醫院院長,廣東省人民醫院眼科主任,廣東省眼病防治研究所所長,廣東省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不過,繁雜的行政工作佔用了郭海科不少時間,他坦言自己更希望當一名“純粹”的醫生,把更多時間留給臨床、留給患者。
7年前,郭海科教授選擇走出體制,加盟華廈眼科醫院集團(注:上海和平眼科醫院為華廈眼科旗下醫院)。
眼科學科的發展高度依賴新材料、新技術、新器械的應用。得益於體制機制的靈活,非公眼科醫療機構在新裝置引進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近年來,一批眼科領域大專家走出體制加盟社會辦醫,尋求職業新發展,在診療上實現更多突破和可能。
“只要做有價值的事情被行業、社會、患者需要,就會獲得認可,不在於你在什麼平臺。”郭海科說道。
一家期待突破“瓶頸期”的醫院
上海和平眼科醫院是一家老牌眼專科醫院,成立至今已經22年。
7年前,郭海科北上,成為上海和平眼科醫院院長。在強手如林的上海灘,“二次創業”並不容易。剛接手醫院時,郭海科坦言,對醫院發展有新的期待。
上海和平眼科醫院
當時的上海和平眼科醫院已經在上海紮根15年,具有一定的行業知名度和影響力,不過在郭海科看來,醫院沒有真正的“生命力”。
“醫院位置比較偏,房子比較老,市場營銷活動多,學術學科建設規劃少,沒有大的專科專病,與行業交流互動也比較少。”
長期在公立醫院工作,郭海科深知醫療機構往上走、往遠走靠什麼。
上海和平眼科醫院正處在一個發展的“瓶頸期”,華廈眼科集團也期待郭海科的到來能給醫院帶來改變。
“醫療機構之間既有合作也會有競爭,因為醫生和患者都會用腳投票,如果當時上海和平眼科醫院不覺醒、不改變,可能走不到今天。”郭海科教授表示。
如何當好這個院長?
如何實現上海和平眼科醫院轉型發展?郭海科想得非常明白,那就是迴歸醫療本質,注重醫教研協同發展,打造專科專病品牌,形成醫院真正核心競爭力,鑄造醫院發展的“護城河”。
“用醫生的理念去管理學科、運營醫院,抓好規範、質量、技術、學術,促進醫院良性發展。”擔任院長這7年,郭海科除了做好對內發展方向把控之外,更積極賦能行業,讓上海和平眼科醫院“走出去”。
他牽頭舉辦國家繼續教育專案《屈光性白內障手術診療規範和新技術研討會》,每年舉辦9-10期屈光白內障相關內容的培訓班,學員除了來自上海市民營和公立醫院的眼科同仁,還有全國各個省份的眼科同仁,培訓班還走出上海,走向全國。
同時,以郭海科為核心的“和平視界網路學院”平臺,打造線上課堂,讓更多的眼科醫生能夠跨越地域限制,共享寶貴知識與經驗,共同推動眼科醫療事業的發展。
郭海科認為,疾病是複雜的,同行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純粹”的,任何一家醫療機構長期發展都離不開同行之間互動和交流,關起門來做不好醫院。
他覺得上海是個很好地方,上海的醫療人讓人敬佩和尊重。
“來到上海之後,我很快就融入眼科大家庭,上海的眼科同行認真、開放、包容,上海和平眼科醫院舉辦的學術活動,同仁們參與熱情很高漲。”
圍繞“未來眼科”進行轉型
7年之後,郭海科認為上海和平眼科醫院真正具有了“生命力”。
目前,在非公眼科醫療機構中,以近視屈光手術為主的消費醫療成為主流,上海和平眼科醫院卻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以眼科疾病診療為主,打造出白內障及老視、屈光手術、眼底病、斜視及小兒眼病、青光眼專科等品牌專病專科。
除了服務好周邊患者,上海和平眼科醫院40%患者來自市外。眼科頭部器械裝置公司也紛至沓來,將醫院作為重要的行業學術教育培訓合作伙伴。
常見病、多發病領域,如何打造差異化?在郭海科的帶領下,上海和平眼科醫院追求細節的“極致”、服務的“極致”、裝置的“極致”。
郭海科介紹,眼科是十分精細的領域,差之毫釐謬之千里,高質量眼科醫療服務依舊是稀缺資源。
“眼科學科發展已經進入深水區,專業越來越細化,一個合格的眼科醫生除了學科底子寬之外,還要對某個疾病進行深入研究,關注新技術發展,交叉融合才能做到極致水平。”
以白內障領域為例,作為一種常見疾病,現階段的白內障診療技術和患者需求和過去相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目前,白內障呈現出一些新特點,一方面,發病人群日益“年輕化”;另一方面,許多白內障患者並非單純患病,而是同時伴有散光、近視、遠視、糖尿病引發的眼部病變等多種問題。與之對應的,患者的需求也發生了轉變,他們已不再僅僅滿足於透過手術實現復明、“看得見”的基本要求,而是期望能一併改善近視、老花、白內障等多種視覺困擾,達到 “看得清”的更高標準。
此外,手術裝置、手術技術、3D數字導航等不斷推陳出新,對醫生、醫療機構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未來,隨著人工智慧和大資料分析的逐步普及,傳統診療手段和現代科技有機融合,必將推動屈光性人工晶體置換術向更高水平發展,這就要求眼科醫務人員在專業領域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作為一名眼科專家,郭海科早已敏銳察覺到眼科診療發展的變化,他認為,不論是機構還是個人都應該圍繞“未來眼科”進行轉型。
2024年11月21日,在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協會第十一屆管理年會上,郭海科獲得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優秀管理者”稱號。
“上海和平眼科醫院這7年走的路是對的,我們始終要清楚地知道醫院的本質是什麼,明白學科發展的方向是什麼,患者需要的醫療服務是什麼。”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