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一文速覽血壓目標、體溫管理以及兒童和新生兒的心肺復甦策略
撰文 | 柚子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顯示,中國心臟性猝死發生率為每年41.8例/10萬人,相當於每年大約有54萬人死於心臟驟停,其中80%的心臟驟停發生在醫院以外。心肺復甦術是搶救心臟驟停最有效的方法,而黃金救援時間只有4min。
近日,國際復甦復甦聯絡委員會(ILCOR)釋出了《2024年心肺復甦和心血管急救治療建議國際共識》 [1] ,共識發表在 Circulation 雜誌上。此次更新特別強調了心臟驟停後的心肺復甦(CPR)治療建議,包括血壓目標、體溫管理以及兒童和新生兒的心肺復甦策略。本次指南結合最新的循證醫學證據,為臨床工作提供了更新的指導方案和建議。
一、心臟驟停後血壓和血氧管理
血壓是心臟驟停後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近50%的患者出現了需要使用血管加壓藥的低血壓 [2] 。在之前的共識中,沒有足夠的證據推薦具體的血壓管理目標。
新共識建議:
在心臟驟停後恢復自主迴圈(ROSC)的成人中,應避免低血壓,共識建議院外(中到低確定性證據)和IHCA(低到極低確定性證據)患者的平均動脈血壓至少為60-65mmHg。
在對動脈血氧值進行可靠測量後,我們建議在任何情況下對心臟驟停後出現ROSC的成人將血氧飽和度目標設定為94%-98%,或將動脈血氧分壓目標設定為75-100mmHg(≈10-13kPa)(良好實踐宣告)。
建議對心臟驟停後出現ROSC的成人採用正常碳酸血癥(二氧化碳分壓為35-45mmHg或≈4.7-6.0kPa)(弱推薦,中等確定性證據)。
二、心臟驟停後的體溫管理
心臟驟停後的體溫管理,關係著患者存活及神經功能恢復。ILCOR在2003年推薦“對於初始心律是室顫的院外心臟驟停成年患者,ROSC後但無意識的應該降溫到32~34℃並持續12~24h;這樣的降溫也利於院內的心臟驟停”。
新共識建議:
對於心臟驟停後昏迷的成人患者,應積極預防發熱,目標體溫應控制在≤37.5°C(弱建議、低確定性證據)。此外,對於心臟驟停後輕度低體溫的昏迷患者,不推薦主動復溫以達到正常體溫(良好實踐宣告)。
不推薦在ROSC結束後立即常規使用快速輸注大量低溫靜脈注射液的院前降溫方法(強烈推薦,中等確定性證據)。
建議心臟驟停後仍處於昏迷狀態的患者積極預防發熱36-72小時(良好實踐宣告)。
這些建議基於對心臟驟停後目標溫度管理的最新研究,旨在透過控制體溫來減少腦損傷並改善預後。
三、CPR
CPR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ROSC率和生存率。與傳統的CPR相比,體外心肺復甦(ECPR)能夠提高冠狀動脈的灌注壓、ROSC率以及除顫成功率,並且能夠改善血流動力學狀態,如頸動脈血流量,減少心肌梗死麵積。
新共識建議:
啟動CPR模式以增加床墊硬度(如適用)(良好實踐宣告),對比2020版共識證據等級提高。對於背板的使用,證據等級仍不足。
在可以實施體外心肺復甦的環境中,當常規心肺復甦無法恢復自主迴圈時,可將ECPR視為對院外心臟驟停的特定成年人的搶救治療(弱推薦,低確定性證據)。
表1.新共識針對CPR操作的建議
Tips
CPR的操作要點:
(1)對成年人實施CPR時,胸外按壓應達到100~120次/min,深度至少5cm,但不應超過6cm。
(2)醫療專業人員可以向所有心臟停搏患者實施胸外按壓和通氣。
(3)在使用高階氣道的情況下,30個按壓伴隨2次通氣已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持續的胸外按壓伴隨每6s一次的通氣。
(4)兒童胸外按壓的深度至少要達到胸廓前後徑的1/3,例如,嬰兒胸外按壓深度約4cm,兒童需5cm。
(5)救護人員有適當訓練的情況下,機械胸外按壓裝置也可作為合適的選擇,尤其是在實施高質量人工胸外按壓非常困難或危險時。在使用和移除胸外按壓裝置時,應儘量減少CPR的中斷。
四、兒童和新生兒CPR的特別考慮
嬰兒和兒童心臟驟停的原因與成人心臟驟停不同,新生兒絕大部分是窒息性的,因此通氣是初始CPR的重點。
新共識建議:
在兒童和新生兒的CPR中,2024年的共識特別強調了血壓目標和體溫管理的重要性。對於兒童,建議在ROSC患兒中,應將收縮壓目標定為超過第10百分位數。
在關於臍帶管理上,共識建議,對於胎齡<37周且出生時被認為不需要立即復甦的早產兒,推薦延遲臍帶夾閉至少60秒以改善早產兒的血液動力學和減少輸血需求(強推薦,中度確定性證據)。
在體溫管理上,建議選擇何種復溫速率,都應使用復溫方案。同時,在任何低體溫嬰兒中,都應監測血糖,因為存在低血糖的風險(良好實踐宣告)。
這些更新反映了在兒童和新生兒心肺復甦中,對個體化和精確治療需求的認識。
小結
2024年的ILCOR共識更新為心臟驟停後的心肺復甦提供了新的治療指導,特別是在血壓管理和體溫控制方面。從指南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還有一部分推薦的證據質量低,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補充。針對近期討論熱門的超行動式AED,目前仍沒有足夠證據來證實其臨床療效,所以本指南中並沒有給出相關推薦。
參考文獻:
[1]Greif R, Bray JE, Djärv T, et al. 2024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Summary From the Basic Life Support; Advanced Life Support; Pediatric Life Support; Neonatal Life Support;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Teams; and First Aid Task Forces. Circulation. 2024 Dec 10;150(24):e580-e687.
[2]Skrifvars MB, Ameloot K, Åneman A. Blood pressure targets and management during post-cardiac arrest care. Resuscitation. 2023 Aug;189:109886.
責任編輯:銀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