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浙大邵逸夫醫院主任醫師、浙大四院血管外科主任朱越鋒。
撰文 | 郭雪梅
責編丨汪 航
過去一年,外科醫生朱越鋒多了個新身份——裁縫。
身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簡稱“浙大四院”)血管外科主任,幾個月前,朱越鋒給小熊外套做“手術”縫補的影片火了。影片中,他手拿針線,不一會就縫好了有些脫落的小熊耳朵,縫好後還用上了外科手術的打結方法。
一時間,關於“外科醫生竟是高階裁縫”的討論多了起來。有網友打趣稱,“無論你在外面是多大的醫生,回到家裡都是裁縫”“這是現實版的殺雞用牛刀”“超執業範圍了”……
瞭解朱越鋒的人都知道,“高階裁縫”不是一天練成的。為了提高手術技能,他曾前往德國、澳大利亞等地學習,將先進的治療方式帶回國內,並以主治醫師的身份完成多個首例手術。
如今,他在杭州、義烏兩頭跑,門診、手術之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年輕醫生的培養上。
朱越鋒給小熊外套做“手術”縫補/圖源“潮新聞”影片
主治醫師完成多個全國首例手術
“人生充滿了偶然性跟戲劇性。”朱越鋒告訴“醫學界”,自己從小就對醫學有著濃厚興趣。決定學醫則是因為高中的兩個同學。
高中時,朱越鋒和兩個室友關係很好,其中一人的父親是骨科主任,另一人的父親是當地衛生局的局長,“我們在一起玩得比較多,他們經常跟我講學醫的好處,所以我們後來全部報了醫學院。”
高考後,兩位室友分別去往溫州醫學院(現為溫州醫科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杭州分校(現為杭州師範大學醫學院)讀書,朱越鋒則考入浙江醫科大學(現為浙江大學醫學院)。
“每一個學醫的男孩子可能都夢想成為一個外科醫生,我也不例外。”2005年畢業後,朱越鋒進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以下稱邵逸夫醫院)普外科工作。那時,血管外科還未獨立成科,只是普外科中的一個亞專科。
工作的第4年,朱越鋒決定去國外進修。當年,在國內血管外科腔內介入手術中,開放手術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而在腹腔鏡主動脈手術方面,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Kolvenbach教授是當時世界上做得最多的醫生之一。
“我提前跟他發郵件,告訴他我想過去跟他學習,也跟他說明了我現在能做什麼,為什麼我想去學,以及我準備學成回來做什麼。沒過多久他就給我回信了,說歡迎我過去學習。”
2009年,朱越鋒獨自前往德國完成血管外科專科醫師培訓。在那裡,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什麼叫“跟著教科書做手術”。在老師的指導下,他擁有大量的實踐機會。
朱越鋒在德國學習期間做手術/受訪者供圖
學成歸國後不久,朱越鋒就以主治醫師的身份,主刀了國內首例完全腹腔鏡主動脈股動脈人工血管轉流術,並於2011年再次完成國內首例腹腔鏡輔助腹主動脈瘤切除術。
為在技術上精益求精,2015年,他又遠赴澳大利亞,學習了先進的靜脈曲張手術、超聲評估及術後隨訪等一系列醫療理論與技術,並將其帶入國內。
下肢靜脈曲張是一種多發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朱越鋒介紹,手術是徹底解決靜脈曲張的手段,但受限於多重因素,此前的主流手術方式是高位結紮和抽剝,需全麻,病人最快也要三四天才能出院,且無法完全避免術後復發和切口感染。
在墨爾本當地醫院,手術依靠超聲精準引導後可在局麻下完成,而這樣的手術方式當時在國內幾乎沒法實現。因此在澳大利亞學習期間,他跟著導師學習了靜脈超聲檢查和下肢靜脈微創手術。
朱越鋒在澳大利亞學習期間/受訪者供圖
2015年學成回國後,朱越鋒將這一技術加以應用,第一例病人就是他在下鄉時在武義人民醫院開展的,這是國內首例規範的超聲引導下局麻靜脈熱消融手術,“手術做完當天就讓病人回家了,治療效果非常好。”
此後,他還在下肢靜脈血流動力學基礎上設計了個性化的射頻消融微創手術方案,可以讓靜脈曲張手術做到“三無”狀態:術後無痛、無痕、無出血。
因在下肢靜脈曲張領域的微創技術的造詣,朱越鋒的技術被國際同行高度認可。2019年,他受邀赴波蘭靜脈學院進行學術交流並指導開展波蘭首例靜脈腔內微波消融手術。
朱越鋒受邀赴波蘭靜脈學院進行學術交流/受訪者供圖
從邵逸夫醫院到浙大四院
在邵逸夫醫院,朱越鋒的專業技能得以充分發揮。2016年,邵逸夫醫院成立日間手術中心,朱越鋒成為醫院下沙院區日間手術中心負責人,負責日間手術病房的管理和執行。
期間,他進一步把下肢靜脈曲張手術簡化成了安全、微創的日間手術。同時,相比於該類手術的國際理念和做法,朱越鋒針對中國國情也做了不少調整。
“包括治療手術、手術流程、術前檢查等等,比如在技術上,我們在國外微創的基礎上,結合了下肢靜脈的血流動力學原理,讓手術創傷更小,幾乎找不到疤痕。”朱越鋒說。
有資料統計,朱越鋒曾在6年多時間裡,在該領域開展6000餘例手術,年均千餘例。隨著技術不斷熟練,找他看病的人也越來越多。朱越鋒曾調侃,有的是一個人先來看,看好了帶了一大家子人看,再後來帶了半個村子的人來看。
2020年,更大的挑戰落到了朱越鋒肩上,他被派往浙江義烏援建浙大四院,助其建立血管外科,並把邵逸夫醫院的血管外科建設經驗帶過去。
從那以後,朱越鋒開始了杭州、義烏“兩頭跑”的日子,工作量非常大,陪伴家人的時間也變少了。“有時候在浙大四院,我上午出門診,下午可能安排了20臺手術。”
5年過去了,他帶領團隊將血管外科“從無到有”,實現獨立成科,科室手術量也成倍增長。
在日間手術中心建設上,浙大四院開設了“血管外科&超聲綜合門診”,靜脈曲張患者能夠手術當天進、當天出,平均在院時間4個小時左右,出院後仍能得到護理隨訪服務。
朱越鋒頗為自豪地說,“我們從邵逸夫醫院的日間手術(在院時間24小時)時代,邁向了辦公室手術(office-based surgery)/門診手術時代。”
科室發展起來後,朱越鋒如今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年輕醫生的培養上。
2024年11月,他去梅奧診所學習,最大的感觸是進一步意識到上級醫生對年輕醫生成長的重要性,“這關乎年輕醫生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希望。”
朱越鋒給年輕醫生培訓/受訪者供圖
“像我們的主治醫師,我不能講所有的手術都可以做得跟我一樣好,但至少在靜脈曲張這個領域,應該說跟我做的不相上下了。”朱越鋒說。
目前,他正聯合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開展一項“靜脈百人計劃”培訓專案,期望透過該專案免費培訓100名合格的靜脈外科醫師,讓規範的靜脈微創診療技術造福更多患者。
來源:醫學界
校對:臧恆佳
編輯:張金金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