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手部如何診治?最新資訊彙總!
撰文|鹿其臨
手部溼疹一種非常普遍的皮膚病,也是最常見的職業病之一,患者通常會感到瘙癢、疼痛和灼熱,終生患病率為15%,且多達2/3的手部溼疹會發展成慢性疾病,即持續3個月以上或在12個月內復發兩次或兩次以上。慢性手部溼疹通常分為刺激性、過敏性和特應性手部溼疹,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功能和生活質量,甚至還導致殘疾。
手部溼疹可能會面臨很複雜的診斷評估,致使治療管理充滿挑戰性。近期,《》上釋出了關於手部溼疹的綜述研究[1](圖1),該研究對手部溼疹的流行病學和危險因素、臨床特徵、診斷評估、疾病機制、治療管理等多方面目前已知資訊進行了綜述,幫助我們加深對手部溼疹的理解和預防管理。本文整理了手部溼疹診斷評估和治療管理的重點內容,以饗讀者。
圖1.文獻截圖
依據臨床特徵和病史進行診斷評估,
注意鑑別診斷
手部溼疹的診斷依賴於病史、臨床特徵和排除診斷。病史應考慮發病時間、病程(偶發性、復發或持續性)、潛在刺激物、過敏原的暴露以及特應性皮炎(AD)病史等。臨床症狀包括手掌發紅、水腫和浸潤、水皰、糜爛、鱗屑、角化過度和裂縫或裂隙(圖2)。
水皰通常無周圍紅斑,主要影響手掌側和手指側面。急性疾病中以滲出、起泡和結痂為特徵,而慢性階段以浸潤和結垢為主。主要症狀是皮膚瘙癢和疼痛,高達30%的慢性手部溼疹患者也有足部溼疹。
圖2.慢性手部溼疹的主要形態學亞型(圖源參考文獻)
鑑別診斷在手部溼疹的診斷中至關重要。多種皮膚疾病與手部溼疹類似,應排除診斷。其中最常見的當屬銀屑病,銀屑病也會影響手部,患者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現與銀屑病相似的界限分明的紅斑鱗屑斑塊,並出現全身增厚和脫皮,但不發紅;無囊泡,手指關節經常出現病變;尋常型銀屑病也會在身體其他部位出現病變,患者通常有銀屑病家族史,透過以上特徵可與手部溼疹鑑別。其他需要考慮排除診斷的疾病如表1:
表1.慢性手部溼疹的重要鑑別診斷
多種治療方式,
針對不同需求進行選擇
慢性手部溼疹的管理包括教育患者識別和避免外源性觸發因素,採取預防措施、用潤膚劑持續修復表皮屏障以及抗感染治療,在嚴重患者中還需額外進行光療或全身治療。其中,區域性抗感染治療包括使用糖皮質激素、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或Janus激酶(JAK)抑制劑進行治療。
區域性治療
潤膚劑有助於保持和補充表皮水分,減少疾病活動和瘙癢,延長髮作之間的間隔。急性和滲出型手部溼疹患者首選具有收斂和抗菌作用的親水性乳霜或凝膠,慢性患者可能需要用油包水型潤膚劑,而含尿素或水楊酸的角質溶解軟膏可能對慢性角化過度患者有所幫助。
表2.區域性治療藥物推薦
光療
手部溼疹如區域性治療無法控制病情,應考慮進行短期光療,通常為4-8周。研究表明,沐浴或乳膏聯合紫外線療法(PUVA)和區域性窄帶紫外線B治療12周後可改善患者症狀,但PUVA可能會導致更多的不良事件。此外,光療對患者來說非常耗時,需考慮長期應用的不良影響,如皮膚癌症風險。
全身治療
當區域性治療和支援措施無法充分控制疾病時,需進行系統治療。目前獲批用於治療嚴重慢性手部溼疹的唯一藥物是維生素A衍生物阿利維A酸(alitretinoin),歐洲指南建議將其作為一線全身治療藥物。常規治療週期24周,如症狀有所改善但沒有完全清除,可延長週期。而對於反應良好但停藥後復發的患者,再治療可能是有效的。
需要注意,阿利維A酸與其他維生素A衍生物一樣有致畸性,需在停止治療前、治療期間和治療後1個月採取避孕措施。最常見的副作用是頭痛(暫時性),還有血漿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和肝酶升高,甲狀腺功能指標降低,因此需定期進行實驗室監測。
輔助療法
手部溼疹預防方法的基礎是預防手部溼疹的表現或預防現有手部溼疹的慢性化、進展、損傷或復發,可分為一般預防措施和個人預防措施。對患者的健康教育能促使其自我管理,可分為提高認識和啟動行為改變的一般預防措施,以及針對高危人群的皮膚保護進行的個人預防措施。
表3.慢性手部溼疹的管理關鍵步驟
小結
總的來說,手部溼疹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特徵和病史,並重點關注鑑別診斷;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方式有區域性治療、光療、全身治療等多種方式,根據患者的不同疾病狀態進行應用。目前,還有一些治療藥物正在開發當中,希望未來針對復發難治性的慢性手部溼疹能有更有效的治療藥物可供選擇。
參考文獻:
[1]Weidinger S, Novak N. Hand eczema. Lancet. 2024 Dec 14;404(10470):2476-2486. doi: 10.1016/S0140-6736(24)01810-5. Epub 2024 Nov 29. PMID: 39615508.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