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封面
從今天開始,我們正式給大家講講《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這本書,簡稱《輔行訣》。
為什麼要講這本書?因為這本醫書具有2個特點,第一個是傳承過程相當坎坷,第二個是其中記載的內容非常重要。
首先,我們簡要說說它坎坷相傳的歷史過程。
大家知道,我們早期的重要醫書,有一些傳承下來了,有一些失傳了。傳承下來的醫書,往往會形成龐大的文獻體系,有中心,有主幹,有枝葉。例如,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一部傳世醫書,對於這部傳世醫書,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同時有歷朝歷代的許多旁證和註釋研究資料,比如說,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柯琴的《傷寒來蘇集》等。
這些旁證和註釋研究資料,證明了《傷寒雜病論》的真實存在。
而失傳的醫書呢,也有自己存在過的記憶。例如,《黃帝外經》失傳了,《湯液經法》失傳了,《神農黃帝食禁》也失傳了,但至少它們的名字,在《漢書·藝文志》裡有記載。
這樣一看,梁·陶弘景的這本《輔行訣》就比較特殊了,特殊就特殊在,無論在歷代醫書方書的目錄上,還是在陶弘景生平著作的目錄上,它的名字從未出現過。所以,嚴謹地說,迄今為止,尚未有其他直接的旁證。
所以,在1975年,河北威縣的張大昌先生將其手抄本獻給中國中醫科學院時,醫史文獻研究所的同志們開展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辨別真偽。
所以,在《輔行訣》公開刊行已經30餘年後,這本書依然沒有引起全國中醫界的普遍重視,依然沒有成為全國中醫藥大學生的必修課教材。
但其實,以馬繼興教授、王雪苔教授、錢超塵教授為代表的老一輩的醫史文獻專家們,早就以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多次赴全國各地考察調研,並且從源流考證、著作風格、醫藥技術特點等方面,否定了《輔行訣》是偽作的可能性。換句話說,《輔行訣》是梁·陶弘景親撰的可能性很大。當然,目前我們看到的內容中,也有其弟子整理的痕跡。
這些老一輩專家發表的著作和文章,就是我們研究《輔行訣》的一手資料。其中,尤其以錢超塵教授在2008年出版的《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傳承集》為最重要的參考。
那麼,這樣一本特殊的醫書,是怎樣傳承下來的呢?
根據現有史料,《輔行訣》的傳承,大概經歷了隱學和顯學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作為隱學傳承。
撰寫《輔行訣》這本書的初衷,陶弘景在書中講的很明白:
“凡學道輩,欲求永年,先須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時恙,一依五臟補瀉法例,服藥數劑,必使髒氣平和,乃可進修內視之道。不爾,五精不續,真一難守,不入真景也。服藥祛疾,雖系微事,亦初學之要領也。”
陶弘景是什麼人?醫藥學家,道教學者,道家上清派的重要傳承人。
由此可知,陶弘景撰寫這本書時的身份,不是一個單純的醫藥學家,而是一個懂醫精藥的道教學者。陶弘景撰寫這本書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給學醫的人看的,而是為了給學道的人看的。是為了告訴“學道輩”,在“進修內視之道”的修煉過程中,如果生病了,應該怎樣服藥祛疾。
所以,《輔行訣》這本書的最初受眾,其實非常窄,就是陶弘景門下學道的弟子們。而根據《南史本傳》的記載,陶弘景“性好著述”,所著“秘密不傳,及撰而未訖又十部,唯弟子得之”。也就是說,這樣一部原本就寫給弟子們的書,由弟子們整理,在弟子們之間秘而不傳,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輔行訣》,目前仍未見任何旁證記載。
所以,從《輔行訣》撰寫之始,這本書就是作為隱學在陶弘景的上清派道教弟子們之間傳承,久未外傳。慶幸的是,可能是在唐代之前的某個時間,《輔行訣》被帶到了當時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中心,敦煌莫高窟。並且,在公元十一世紀初,混在其他佛經、法器、繪畫和文書之中,被莫高窟的僧人封閉在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側的藏經洞內。
當然,藏經洞是後來才取的名字,當時這個洞是供奉晚唐時期河西都僧統洪辯的影身洞。封閉這個洞的原因,一說是為了封存舊日佛經殘卷,一說是為了避免戰亂破壞。
不管怎樣,《輔行訣》被封存在藏經洞內,隱秘地流傳下來。這樣可以算是另一種隱學傳承。
敦煌莫高窟(圖源Pixabay-nhluoj)
第二階段,作為顯學傳承。
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守洞道士王圓隸無意間發現了藏經洞,發現了內藏的萬卷古經。此後,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俄國人奧登堡、美國人華爾納等,先後騙購劫掠了其中的大部分精華珍寶。
慶幸的是,在長達十幾年的混亂年代,《輔行訣》並未流失海外。而是在1918年,被王圓隸賣于軍需官張偓南先生。張偓南先生將其視為珍寶裱裝起來,作為家學傳承。
從此,《輔行訣》進入了顯學的傳承階段。
循著這樣的家學傳承,《輔行訣》最終到了張偓南先生之孫張大昌先生手裡,他刻苦鑽研,頗得其真傳。而且,他透過傳道、授業、解惑,將《輔行訣》的內容及自己的臨證心得,盡傳於其弟子王子旭、範志良、衣之鏢等人。建國後,他多次將《輔行訣》手抄本寄送至中國中醫科學院,以期引起中醫界的重視。
得益於張大昌先生無私的傳承大義,雖然《輔行訣》原卷在1966年被毀,但其多個手抄本依然流傳於世,基本保留了這本敦煌遺書的精華內容。
最終,我們得以看到這本歷經坎坷的醫學著作。
也許有人會問,一本道士所寫的醫書,有那麼重要嗎?
有的。
為什麼呢?
因為這本書裡所記載的內容,可能不是陶弘景的臨床經驗總結,而是來源於另一本書,一本創始人級別的專著,即商·伊尹的《湯液經法》。
對,就是剛才我們說的,記載於《漢書·藝文志》裡並且已經失傳的《湯液經法》。
關於這一點,陶弘景自己在《輔行訣》裡面有明確的的交待:
“商有聖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卷,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藥,為殺蟲辟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家之規範,蒼生護命之大寶也。今檢錄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備山中預防災疾之用耳。”
什麼叫“檢錄”?現在的檢錄,是說運動員在比賽前的報到環節。在以前呢,檢錄就是檢與錄這兩個字的意思的結合。檢即檢查、查閱,錄即記載、抄寫,都是動詞。所以,陶弘景撰寫《輔行訣》的主要辦法,就是在《湯液經法》中查閱,並且記載抄寫下來。
《湯液經法》裡面有360首方子呢,記載哪些呢?對,記載常用的60首。
所以,《輔行訣》傳承下來的方子,很可能是已經失傳的《湯液經法》的內容。而這正是《輔行訣》這本書的最重要價值,它記載的不是一個人、一段時間的臨證經驗總結,它記載的,是經方派創始人伊尹所著《湯液經法》的內容。
當然,由於篇幅所限,陶弘景只是選取了《湯液經法》的部分內容,但僅僅是這些內容,就足以讓我們窺見《湯液經法》的奧妙。
歷史傳承(AI 生成)
迄今為止,對於研究《湯液經法》這件事,《輔行訣》可以稱得上是內容最詳盡的一手資料。
錢超塵教授說,《輔行訣》以確切的資料證明,《傷寒論》是仲景在《湯液經法》一書的基礎上勤求博採而撰成的。
所以,於傷寒研究,於經方運用,《輔行訣》都應該是重要學習資料。
我們還認為,《湯液經法》可能是經方、時方、驗方、效方等一切中藥複方治療形式的總源頭。而湯液經法體系,在《輔行訣》中有記載。
所以,於理論傳承,於臨床實踐,《輔行訣》都應該是重要的研究資料。
下一講我們就來說說,《輔行訣》展現給我們的湯液經法體系,是什麼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