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不良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導致肥胖率顯著上升。研究表明,肥胖是多種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糖尿病。
01
肥胖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
許多肥胖者體記憶體在一種特殊的病理狀態——胰島素抵抗,而肥胖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主要就體現在胰島素抵抗現象上。
正常情況下,胰島素作為調節血糖的激素,幫助身體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轉移到細胞中進行利用。然而,當體重過重時,尤其是腹部肥胖,會導致體內脂肪細胞的增多和脂肪分佈的改變。這些多餘的脂肪細胞會釋放不同的激素和炎性物質,干擾胰島素的正常功能,導致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從而產生胰島素抵抗。
在胰島素抵抗狀態下,胰腺還是會分泌正常量的胰島素,但細胞對胰島素的作用響應明顯下降。儘管胰島素的量沒變,細胞吸收葡萄糖的效率卻大大降低,血糖水平無法有效下降。為了對付這種抵抗,胰腺不得不超負荷工作分泌胰島素,長此以往便造成胰腺功能的損害,最終發展為2型糖尿病。
此外,肥胖還會引發一系列代謝紊亂,例如、高血脂和高血壓等,這些問題相互交織,增加了糖尿病的風險。同時,肥胖者通常存在運動量不足,飲食結構不合理,攝入過多的高熱量、高糖分食物,進一步加劇了胰島素抵抗和血糖升高。
肥胖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這一現象警示我們重視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加強對肥胖與糖尿病關係的認知,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是保障健康、降低糖尿病發病率的重要途徑。
02
肥胖者斷食減重易致胰島素抵抗
人類經過漫長的進化,形成了一日三餐的規律飲食習慣。這種習慣使得我們的激素水平,尤其是胰島素水平,會根據進食時間發生適應性變化。胰島素是調節血糖的重要激素,它在進食後幫助細胞吸收葡萄糖,為身體提供能量。然而,若強行不進食,比如透過斷食或少吃一兩餐來減重,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
當胰島素在工作時,若沒有足夠的能量攝入,細胞會處於“飢餓”狀態。等到下一餐進食時,細胞會過度吸收營養,以彌補之前的不足。這種過度吸收不僅增加肥胖風險,還會導致餐後睏倦感,促使人們在飯後立即休息,進一步影響代謝效率。
這種飲食方式容易導致胰島素抵抗。當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減弱,使血糖無法有效進入細胞時,會導致血糖水平升高,長期的高血糖狀態會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肥胖者通常伴有胰島素抵抗,而錯誤的飲食習慣如斷食或極少進食,反而加重了這一問題。
因此,靠斷食或少吃來減重的方法並不可取。相反,規律飲食、均衡營養和適當運動才是控制體重和預防糖尿病的關鍵。透過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有效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幫助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風險。
03
合理改善生活方式可緩解胰島素抵抗
研究指出,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尤其是腹部肥胖。因為腹部脂肪組織代謝活躍,分泌多種炎症因子和激素,進而促發全身炎症狀態和胰島素抵抗。隨著身體脂肪增加,脂肪細胞不斷釋放遊離脂肪酸,對胰腺的β細胞造成損害,影響其正常的胰島素分泌能力。
另外,肥胖與內分泌功能紊亂密切相關。脂肪組織不僅僅是一個能量儲存的地方,還分泌多種生物活性物質,例如促炎因子,從而引發或加劇胰島素抵抗,導致糖尿病發病風險顯著增加。針對肥胖與糖尿病之間的密切關係,採取積極有效的改善措施尤為重要。
1.均衡膳食。減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攝入,增加蔬菜、水果及全穀物比例。控制餐盤分量,減少暴飲暴食的行為。增加高纖維食物攝入,促進腸道健康,幫助控制血糖水平。
2.科學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結合力量訓練,可以有效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日常生活中減少久坐時間。
3.保持體重。透過合理飲食和運動逐步達到並維持健康體重,尤其是降低腹部脂肪。制訂切實可行的減重計劃。
4.控制血糖。定期檢測血糖水平,並對胰島素抵抗和糖尿病進行篩查,及早採取措施。
5.心理調節。重視心理健康,避免因心理因素導致的暴飲暴食或運動不足。
肥胖與糖尿病之間存在複雜的生理和病理關係。胰島素抵抗作為關鍵病理狀態,使得我們必須對其發生的機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與評估。透過改善飲食結構、增加運動、保持健康體重及定期體檢,能夠有效降低糖尿病發病風險。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不僅能夠有效控制體重,還能為我們的整體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相簿
作者 || 甘肅省營養學會註冊營養技師 金輝 中華預防醫學會糖尿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 蘭州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王玉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