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毛姆在《人性的枷鎖》裡寫過這麼一句話:
“打翻了牛奶,哭也沒用,因為宇宙間的一切力量,都在處心積慮要把牛奶打翻。”
但現實中,很多人卻常常為“打翻了的牛奶而哭泣。”
他們會一遍遍重溫往事,例如失去的機會、過往不公正的事件、對前任的回憶、表現不好的情景等等,接著用過去這些負面的回憶來不斷懲罰自己,甚至殘忍地為自己下判斷。
例如,一次工作發生失誤被上司批評,他們可能會內耗到三更半夜都睡不著,翻來覆去地想:
“如果當初我再細心點就好了!”
“領導現在會怎麼看待我呢?萬一他因此炒掉我怎麼辦?”
“我永遠都幹不好這份工作,我是個沒用的人。”
這種沉溺在負面事件的痛苦裡反反覆覆耿耿於懷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反芻思維。”
“反芻”這個詞源自拉丁語的ruminare,意思是反覆地咀嚼,原指牛和駱駝等大型食草動物喜歡把半消化的食物,由胃裡退回嘴裡再咀嚼的過程。
在心理層面上,反芻思維表現為:在經歷了糟糕的負面事情後,人們會在頭腦中反覆地、持續地、過度地琢磨這件事情,就像牛在反芻自己的食物一樣。
需要注意的是,反芻≠反思。
反思是以目標為導向的,即客觀評判事件本身,並從中汲取有用的經驗,以便下次做出改進。
反芻是毫無目的地迴圈重演往事,放大往事帶來的消極情緒和感受,從而陷入自我否定中。
比如某次工作失利後,如果是擅長反思的人,會想:
“這次哪裡沒做好,下次我得注意,想想怎麼才能做得更好?”
而陷入反芻思維的人就會特別後悔和自責:
“這點小錯誤我都能犯,我實在是太沒用了,我根本做不好這份工作。”
反芻思維就像在頭腦中裝了壞情緒的放大器,更可怕的是,它會對過去和未來“下手”。
當我們在某處栽了跟頭,反芻思維會把當下的情緒和過去的經驗聯絡起來:“之前也犯過這種錯,我真是沒用”,同時聯想放大對未來的恐懼:“我永遠都做不好。”
當這種情況越來越失控,思考者會像陷入泥潭一樣不可自拔,嚴重的甚至還會發展成臨床上的抑鬱症。
那麼,對於經常陷入反芻思維的人,有什麼辦法可以停止呢?
1、分散注意力
停止反芻思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分散注意力。
當你意識到自己陷入消極情緒的漩渦時,可以透過一些活動來轉移注意力,比如戶外散步、觀看幽默的節目、整理家居環境等。
2、改變視角
嘗試以旁觀者的身份來看待問題,而非以自我為中心,藉此推動自己擺脫反芻思維模式。
比如問自己:“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其他朋友身上,我會怎麼看?”
3、尋求支援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很多時候我們陷入反芻的怪圈走不出,是因為當下的情緒左右了我們的判斷。
這時我們可以嘗試和家人、朋友或者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看見問題。
4、積極敘事
與其讓負面思維在大腦中停留,不如學習主動識別它,質疑並分析這種思維存在的真實性,最後努力將其替換為更積極、更現實的認知。
比如,將“這點錯誤我都能犯,我真沒用”,替換成“我真的有那麼差嗎?這些判斷是真的嗎?”最後看到自己“雖然犯了點小錯誤,但也有很多成功的經驗”。
所以啊,千萬別再為打翻了的牛奶而哭泣,我們完全有能力阻斷反芻思維的壞迴圈,並改變它的方向,化為我們前進的動力。
——這便是我們學習心理學的意義。
透過學習心理學,打破思維定式,突破認知牢籠,能讓我們更全面地認識自己,深入地瞭解自己和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關係,從而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比如:
為什麼別人一誇你,你第一反應就是否定,覺得自己只是運氣好?
為什麼只要別人沒及時回你微信,你就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對方對你有意見?
為什麼一件事情失敗了,你就認為自己整個人都是失敗的?
為什麼只要聽到一點負面評價,你就“一點就炸”?
以上這些常常困擾我們的問題,都可以從心理學中找到內心的答案。
心理學就像一把“萬能鑰匙”,一旦你掌握了,便能解鎖生活中各種問題。
正如著名物理學家史蒂夫·霍金所說:
“心理學就是對於人體的有效模型,而自由意志可被鑲嵌其中,從此詩意棲居時間,情感撫慰人心,藝術之花綻放。”
越早了解和學習心理學,對我們過好這一生是十分有利的。
當然,學習心理學,除了能打破思維定勢,你還能找到自我實現價值的「另一種可能」——做一名助人渡己的心理諮詢師。
只要滿足學歷在大專及以上,非心理學科班出身也能學。
學成之後,還可以先從兼職做起,既不過分影響自己的生活,又能幫助到別人,還能獲得額外收入。
只要你是:
大專學歷及以上;
對心理學感興趣,業餘喜歡關注一些心理學話題;
想從事心理學相關職業,想發展一個副業,既能充實自己,又能幫助別人……
你都有機會進入這個行業,開啟助人助己的道路。
*學習效果因人而異,由於學習積極性、投入程度等因素可能有所差距。
懷揣諮詢師夢想的你
還不快來「執業心理諮詢師培養計劃」
從[0] 到 [1],助你成為諮詢師
↑點選圖片,新增壹心理規劃師↑
① 專業顧問1V1職業規劃
②全套108頁《心理諮詢師入行手冊》
③ 1份心理諮詢師執業地圖
編輯:嚕嚕
圖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