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名“社群醫院”後,他們的日均門診量不斷增加,單日最高達1600人次。
撰文丨燕小六
距離瑞金醫院直線距離不到1公里的打浦橋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去年5月添了個新招牌:打浦橋社群醫院。這在上海市248家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裡,是頭一個。
“社群醫院”,不是尋常坐落在小區周邊的普通基層醫療機構。據上海市人大代表、黃浦區打浦橋社群醫院院長金迎介紹,在功能定位和服務內容上,“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以預防、保健為主,重點是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而“社群醫院”更側重於提供醫療服務,包括門診、住院、手術、基礎的急救等。
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公佈《關於開展社群醫院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檔案提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按照建設任務進行建設,經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評估合格後,可加掛社群醫院牌子。
繼打浦橋社群醫院之後,上海又有10餘家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掛牌社群醫院。
2025年上海兩會,金迎院長又帶來了《關於加快上海市社群醫院冠名》的建議。她表示,冠名增強了專業性和可信度,可以讓居民更多地利用社群醫療資源,促進基層首診與分級診療。她希望,今年上海每個區都能有一兩家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轉型”成功,建立社群醫院建設跟蹤評價機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升居民感受度。
在打浦橋醫院“上線”後,“縣域和基層醫聲”聯絡了該醫院院長、院辦負責人等,請她們來講述醫院掛牌前後的變化。這也是在第六屆“基醫會”開幕前,本號做的系列探訪活動之一。
(本文原發於“縣域和基層醫聲”平臺2024年6月1日,文中資料均截至原文發稿前)
圖源/受訪者提供
想辦法全面提升技術
前文提到的《通知》,明確提出要給基層醫療機構“補齊短板”,換句話說,“社群醫院”必須更像“醫院”。
這也要求,至少設定5個二級學科科室,可選範圍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口腔科等10個專業。至少要有醫學檢驗科(化驗室)、醫學影像科、心電圖室等,還要加強住院病房建設。
有分析文章指出,在此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基層醫療機構主要以常見病、慢性病防治為主,許多初級手術都不做了。隨著“社群醫院”的掛牌,這一現象要扭轉過來,社群醫院也要做手術。
2019年,金迎調任打浦橋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她定下一系列發展目標,包括增加醫療服務內涵、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等。這不僅符合政策大方向,也受到所在街道的重點工作規劃驅動,更是醫院發展的必然一步。
打浦橋社群醫院地處上海中心城區,周邊三甲醫院林立。“生病了,我隨便到哪家醫院都不過十幾分鍾。”有居民如是說。
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要想越來越好,整體醫療水平必須提高。在這方面,打浦橋社群醫院乘上了醫聯體模式的“高速車”,得到大量上級醫院、專家的支援。
“十四五”期間,上海要求所有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完成康復中心建設,打浦橋社群是首批首家完成建設的,其康復團隊被評為上海市重點工程實事立功競賽“重大賽區優秀團隊”。
“最初,建設方面幾乎是一塊空白,沒有現成的樣本可學。我們就四處請教。”院辦負責人丁莉瑾回憶,金迎主任帶領團隊成員多次拜訪時任上海瑞金醫院康復科主任的謝青,希望合作培養社群康復團隊。
一次兩次三次……謝青主任被打動了。2019年7月27日,上海首個康復專科醫聯體成立,上海瑞金醫院是主要技術和管理輸出單位,打浦橋社群中心是首批試點單位。
如今,打浦橋社群醫院擁有各種先進的康復器械,人才等軟體配備同步到位。除康復治療師外,醫院所有全科醫師均接受過康復專業培訓,康復理念融入每次操作。
2024年年初,該院的健康管理門診正式開診。晚間時段的康復中心大廳內,有不少是來做運動康復的年輕人。
打浦橋社群醫院還是“瑞金-盧灣”緊密型醫聯體成員單位之一,攜手上海紅房子婦產科醫院開設母乳餵養諮詢門診,與華山醫院皮膚科構建皮膚科醫療聯合體。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魏氏傷科”與該院建立“腰突症專病聯盟”,開設傷科門診。魏氏傷科的第23代傳人李飛躍、第24代傳人奚小冰以及施榮廷、胡大佑主任經常下沉社群,帶教指導基層醫生,專病門診每週都開診。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婁鴻飛過敏性鼻炎工作室、孫珊耳鳴篩查工作室相繼入駐社群醫院。上海市皮膚病醫院不僅垂直下沉專家,還把一些特色藥膏、自制製劑下沉,在方便周邊居民的同時,進一步帶動社群中醫皮膚專病的發展。
華東醫院疼痛科主任鄭擁軍每個月也會到社群醫院出專病門診,疼痛介入手術排得滿滿的。
“我們很注重科普宣傳,有一句口號是‘人人都是科普宣傳員’。”丁莉瑾說,鄭擁軍主任能來出診,就是看到醫院科普做得好。據上海《青年報》報道,打浦橋社群醫院中醫科的“二十四節氣中醫養生”健康科普影片已堅持3年多,醫院公眾號每日更新,在上海同類機構中都是“絕無僅有”。
像鄭擁軍主任這樣在上級醫院不易掛到號的專家,在打浦橋社群醫院還有不少。截至2023年10月,該院已與近20位來自市級醫院的專家達成專病合作,為地區居民就醫問診提供了更多方便。
如何叫好又叫座?
冠名後,打浦橋社群醫院的日均門診量不斷增加,單日最高達1600人次。該院現有兩個病區、100張病床。大部分住院患者是多病共存的老年人、康復及部分手術病人。
“縣域和基層醫聲”瞭解到,過往,基層機構大多隻做延續性醫療服務。而在打浦橋社群醫院,有些久治不愈的患者得到了明確診斷。其中,有一名98歲的老年女性肺部感染後進食嗆咳、遲遲不見好轉。上級醫院診斷是肺功能受損,並轉到打浦橋社群醫院進行康復治療。
經多學科討論,該院全科醫師團隊認為,老人嗆咳另有原因。“沒有乾溼囉音等肺部異常情況。我們現在有CT了,拍片能看到患者有一個食道裂孔疝,如果一次性大量進食,非常容易引起打嗝、噁心等症狀。”打浦橋社群醫院全科主任醫師程天一表示。
食道裂孔疝的診療、康復思路有別於肺功能受損。全科醫師團隊給出的方案之一是,由康復治療師每天幫助老人進行吞嚥訓練,指導家屬掌握正確的進食方式。
“我們的醫生在各個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留得住患者,那才能真正顯現我們基層醫療機構的作用,才能推進分級診療的落地。”金迎表示。
有資料顯示,打浦橋社群醫院的職工平均年齡是37歲,是一支年輕的團隊,至少需經過5年本科外加3年規範化培養後才正式入職。此後,打浦橋社群醫院透過多種途徑,提升職工醫療服務能力,打造自己的“專家隊伍”。
比如,醫院透過黃浦區“社群專科醫聯體”專案,與六大專科醫院展開合作,送社群醫生們向上進修、培養。院內不少年輕醫生主動報名。上級專家下沉社群、出專病門診時,年輕醫生們常常圍坐一圈,既做助手也是學生,現場“跟師”。
為從體制機制層面激發醫生們力學不倦的主觀能動性,醫院在績效分配上,也會向進修深造人員傾斜。
目前,打浦橋社群醫院的診療範疇包括常見病、多發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有口腔科、康復科、婦科等醫療服務。
多項外科服務專案也在迴歸社群。“我們有一個標準化的門診手術室,主要開展一級、二級局麻手術,包括皮脂腺囊腫、皮下脂肪瘤切除,膿腫切開引流,實施甲溝炎拔甲術等。”丁莉瑾告訴“縣域和基層醫聲”。
該院外科醫生田陶然此前供職於一所二甲醫院。在他看來,不需要麻醉醫生的簡單手術在不同級別醫院操作的效果差不多。居民就近到社群醫院完成局麻手術,是方便、高效、快捷、安全的。
《新聞晨報》曾報道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居民曾多次接父母往返打浦橋社群醫院看病。久而久之,逐漸年邁的父母提出要搬到醫院附近居住。為此,該居民賣掉了別區的兩套房子。
外科醫生田陶然在出診中
不走“地段醫院”老路
截至本文釋出,打浦橋社群醫院已相繼建成上海市首家社群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援中心、上海市內首家示範性社群康復中心、上海市首批社群護理中心,引進先進康復設施、CT、雙能X線骨密度儀等,社群藥品配置不斷豐富。
有居民就此聯想到上海早年的“地段醫院”“街道醫院”。在2009年“深化醫改意見”前,“地段醫院”“街道醫院”等陸續改名為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專科、醫療業務相對萎縮,慢慢形成基層機構“診療範圍有侷限”等認知。
“獲得‘社群醫院’的新冠名,並不只是簡單增加一塊牌子,也不是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重回傳統地段醫院的老路,而是以增強醫療服務能力為抓手,強化綜合健康管理,最終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金迎表示。
兩者在專業度、嚴謹性、上下承接等方面都不同。最大的差異就是分級診療。社群醫院是診療流程上的一環,與上級醫院有密切的對接、合作。一旦遇到疑難雜症,社群醫院會幫助病患更方便地轉診到上級醫院。
2024年4月,上海二三級醫院的所有型別門診號源優先向社群開放。社群醫生評估後,可以為簽約患者預約早於社會面5天的專家號源。若患者病情需要儘快診治,社群醫生還可以預約未來2天的專家號源。
黃浦區還基於“社群專科醫聯體”專案,提出“兩個朋友”醫患關係新模式。也就是每個簽約家庭醫生服務的居民會有一個家庭醫生朋友,而每個家庭醫生有一些專科醫生朋友。
打浦橋社群醫院的醫生在上級醫院皮膚科、五官科等進修後,提升了醫療服務能力,還收穫了熟悉的專科醫生“朋友圈”,這樣能形成更清晰及精準的轉診路線。
冠名“社群醫院”後,包括檢驗、影像等專業人才、高學歷醫生會更願意留在社群。打浦橋社群醫院希望吸引更多上級專科醫生來院合作,滿足周邊居民更多的專科診療需求。
“現在基層機構強調醫防融合的理念,醫療、公衛、康復、護理都要抓。我們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夯實基層隊伍。”打浦橋社群醫院表示。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