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陽江的陳伯今年剛退休,但因為多年來高脂血症,加上去年查出了動脈斑塊,現在幾乎是藥不離手。
為了能更好的解決這些定時炸彈,他也沒有放棄過尋找能更好的降低血脂、軟化血管的方法。
直到偶然上網的時候看到有人長期不吃晚飯,成功改善了問題後,想著少一餐也沒啥,還能減肥,於是自己也跟風嘗試了一段時間。
一開始,陳伯確實感覺身體輕盈了很多,睡眠質量也得到改善,當時他還滿心歡喜。
但好景不長,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他的胃部就經常隱隱作痛,還經常消化不良,給他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困擾。
後來複診一檢查,血脂水平不降反升,血管硬化症狀也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有加重的趨勢。
除此之外,他還確診了營養不良、胃炎等多種消化問題,讓本就受打擊的他更鬧心。
這不禁讓人疑惑:為什麼不吃晚飯竟然能闖這麼大禍?
一、“過午不食”靠譜嗎?
其實合理的限時飲食,確實可以起到控制熱量的效果,甚至說法稱“過午不食”更健康,為了探究什麼時段禁食效果好,北京協和醫院團隊還做了相關研究,根據這篇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的報告顯示,研究員將志願者分為不吃晚飯(早上6-15點進食)、不吃早飯(11點-20點進食)和隨時進食組。
經過5周的觀察,發現不吃晚飯組和不吃早飯組都達到了控制熱量的效果,而且不吃晚飯胰島素抵抗降幅更高,相比於隨時進食組,健康收益更大。
因此總結建議進食時間宜早不宜晚,尤其是早上6:00-15:00內進食,更有助於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血糖、血脂、肥胖等相關風險。
那是不是就可以說明,不吃晚飯對身體更有利?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研究只是探討了健康人群的禁食效果,並不適用於所有人群,比如老年人本身就可能存在營養不良和能量獲取不足的情況,再不吃晚飯就更容易出現低血糖的問題,加上飲食攝入不充分,很容易影響鈣質吸收,也會增加骨骼健康風險。
另外有一些慢性病患者,比如糖尿病人也可能因為不吃晚飯,導致血糖波動,加重病情的風險。
最後,提醒大家,進食時間應該根據個人身體情況安排,不要因為別人不吃晚飯就盲目跟風。
二、研究發現:怎麼吃晚餐關乎你的壽命!
醫學雜誌JAND公佈了一項關於不吃晚飯帶來危害的研究,據資料顯示,不吃晚飯的人總體死亡風險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了11%和12%,如今受工作學習等因素影響,很多人經常沒時間吃晚飯,雖然日常也沒什麼影響,但小心身體或會出現以下情況:
1、營養不良
不吃晚飯除了降低夜間能量供應,隨著食物攝取量的減少,人們無法從有限的食物中獲取到充足的維生素、蛋白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也會導致營養不良等情況。
2、免疫力下降
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學會此前也調查過不吃晚飯的危害,發現經常不吃晚飯隨著營養獲取來源減少,也會出現各種免疫問題。
3、胃膽生病
夜間長時間的空腹狀態,大量的胃酸無用武之地,從而增加對胃粘膜的刺激,增加胃炎等消化系統疾病風險,另外不吃晚飯,膽汁無法排出,並沉積在膽囊中,也會增加膽囊結石風險。
4、加速衰老
隨著夜間能量和糖分供應減少,除了血糖數值下降,還會影響大腦認知、思維、記憶、想象力的發揮,對白天正常工作學習都會產生影響,長此以往,身體為了維持正常運轉就會不斷從大腸中調取養分,導致抵抗力下降,加速衰老。
三、健康的晚餐怎麼吃才合適?要牢記這3點
規律的飲食,晚餐不可少,但是晚餐要吃的健康,也有不少講究,以下幾點希望你注意:
1、按時吃
三餐進食一定要規律,吃的時間選擇最好在下午6-8點,不會吃太早導致晚上消化完會餓的睡不著,也不會吃太晚導致消化不完成影響睡眠。平時可以固定一個時間段進食,讓腸胃可以自主安排胃酸分泌,幫助消化更好的完成。
2、把握好量
按照全天飲食熱量規劃建議,晚餐的熱量攝入不宜超過35%,一般吃到7分飽即可,這時候不會太餓也不會太飽,刺激食慾或者影響消化速率。
3、清淡飲食
晚餐選擇的食物最好清淡易消化,不然吃的太豐盛,脂肪或者膳食纖維攝入過量,又沒有充足的運動量幫助消化,很容易給腸胃正常消化負擔,出現飽脹感,影響睡眠質量。
總的來說,晚餐不僅要吃還要掌握正確飲食方式,這樣才能維持軀體所需的正常能量和營養供應。
參考資料:
[1]《一個不吃晚飯的人,是怎樣養成「易胖體質」的?》.生命時報.2024-12-23.
[2]《長期不吃晚飯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這6種後果,嚇人一跳!》 .科普中國.2023-03-01.
[3]《長期不吃晚飯真的會瘦嗎?可能只會減掉肌肉、剩下泡泡肉!》.健康時報.2023-09-0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