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本文共3100字,閱讀約需8分鐘
本期封面人物是來自南京赫賢學校的七位青年教師,譚思琦,吳師彤,許玲玲,杜家媛,王瓊,宋蕾,封雪,關於他們的故事,我們將講給你聽——
——原文首發於《當代教育家》雜誌
202310期·封面人物
南京赫賢學校 吳師彤
在二年級,甚至在整個南京赫賢,梧桐教室都有種獨特的氣質。
孩子們天真爛漫,懵懂單純。用主班老師吳師彤的話說,多了一點“可可愛愛”。與八九歲的同齡人相比,梧桐教室的孩子們更相信王子公主的傳說,更認同教室裡有魔法。教室的環境佈置,也更規整,更有秩序。甚至連家校溝通中,雙方也更柔和,更能彼此體諒。
整本書共讀課上,她會請孩子們把桌子拼成一個圓環,大家親熱地圍桌共讀,沉浸在人物、故事當中。讀到精彩環節,吳師彤索性拉來椅子坐進學生當中,孩子們也很自然地為她擠出位置,還好奇地探頭看看吳老師的書,便又繼續認真討論起故事來。彷彿大家是很好的夥伴似的。
這種獨特的教室生態,離不開吳師彤的影響。“我希望做一種更溫柔,更浪漫的教育。”她說。
吳師彤對“溫柔教育”的追求,與她的成長環境有關。她生長於南京的書香門第,在和諧、寬容的環境中長大,深知這種鬆弛感、安全感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執教全課程“交朋友”單元時,吳師彤發現,班裡幾個小女孩兒時不時就要鬧彆扭,每天上學都不開心。“在梧桐教室男生偏多的情況下,如果小女生結交不到‘閨蜜’,可能會對她們的社會情感發育產生隱性影響。”吳師彤決定做點什麼。
她把幾位女生請來,辦了一場“公主下午茶”,請大家邊吃邊聊,談談彼此交往中的真實感受。“我不喜歡她,因為前幾天……”“那是因為……我也不是故意的嘛。”“我不想跟她玩,我也不想你跟她玩……”一年級小朋友天真爛漫,暢所欲言。吳師彤則從自我意識、社會意識、社交能力等社會情感學習維度適當引導。也許因為點心很甜,也許因為老師很溫和,也許因為當“公主”要保持優雅,也許是當時的環境適合聊天,大家很快就化解了矛盾,直到今天,她們都是很好的朋友。
“全課程在開始學業階段,高度強調建立良好的教育關係。這就要求老師們把關係擺在當下的核心位置,關注每個孩子入學階段的感受。”吳師彤後來總結。
有感於此,帶班進入二年級後,吳師彤與同事們開發了混齡開學課程——“我是赫賢學長學姐”。
課程名稱簡潔明瞭,邏輯也簡單。二年級的孩子們,要回顧自己一年的成長,寫繪一年裡自己的變化;同時為一年級的弟弟妹妹分享經驗,為他們營造更好的開學體驗。
老師們穿針引線,調整著課程的內容和節奏。在“成長”環節,吳師彤引入了部編課文《小蝌蚪找媽媽》,經典繪本故事《點》《長大了真好》,帶孩子們從不同維度理解成長的概念。二年級學生自我意識逐漸萌發,吳師彤又用《紅髮球艾米麗》《有個性的羊》等故事,與孩子們探討個性與共性,鼓勵他們看到自己的閃光點,為同伴們帶來美好。孩子們完成了“我喜歡我自己”的寫作練習,繪製了自己的成長變化。
帶著成長與變化,大家開啟了課程的第二部分——以學長學姐的身份,為一年級新生提供幫助。
這次活動充分發揮混齡的作用。一年級孩子傾訴自己開學過程中的煩心事,問各位哥哥姐姐“為什麼要上學”。學長學姐帶著大家開啟了校園走訪、調研活動。大家分組採訪校長、校醫、廚師、圖書管理員、保安,瞭解他們的職責,也記錄各部門能為學生提供的幫助,再結合自己一年多的體驗,連寫帶畫,編制了一份《萌新攻略》。
弟弟妹妹還不太識字,學長學姐們就在教室門口布置了“攻略區”,隨時回應一年級的提問。還有的學生帶著一年級孩子逛校園,或是約他們放學一起玩耍。同齡人的溝通往往更有說服力,兒童視角又彌補了始業課程細微的不足,“學長學姐課程”以一種溫情的、浪漫的方式,實現了課程與兒童共同生長。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
騎大馬,帶把刀,走進城門瞧一瞧,問你吃橘子吃香蕉。
梅花糕,桂花糕,荷葉烏飯滿街跑。
狀元豆,小餛飩,鴨血粉絲和湯包。
2021年冬天的早晨,南京赫賢一年級的教室裡,常常傳來地道的南京腔調。孩子們圍成一圈,邊讀邊唱邊跳,玩得不亦樂乎。
一系列帶有濃郁南京地方文化韻味的晨誦課程的設計者,正是小學創校團隊唯一的南京老師,吳師彤。“南京童謠”是學校中國文化周“假如金陵會說話”的子課程,也是吳師彤在赫賢做的第一個課程。
為什麼要做方言晨誦?吳師彤說:“中國文化是個很宏大的命題,一年級孩子們也沒什麼文化認同的概念。但我想,如果他們能瞭解自己生長的城市,能品味本地方言背後的文化腔調,能因此喜歡上學,喜歡南京,文化認同感也就慢慢形成了。所以做方言晨誦,第一要地道,第二要好玩兒。”
吳師彤蒐集了許多南京左近的童謠,又向家裡的長輩請教,為這些方言正音正義,去蕪存菁,彙集成一組最具南京風韻的作品。對於一年級小朋友而言,只有歌詠當然不夠,還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赫賢的教研活動中,大家又根據全課程倡導的具身學習理念,將這些歌謠融入晨圈的手舞足蹈之中。
吳師彤的童謠課程不止於晨誦,還向著人文地理延伸。大家讀完“鴨血粉絲和湯包”,自然要探尋南京美食風物。讀完簡潔的“新街口,攔路口;不給錢,不許走”,也會生出許多疑惑——南京新街口這個熱鬧的商圈,為什麼會與攔路要錢扯上關係?這時吳師彤便帶大家瞭解新街口的前世今生,原來新街口有百年曆史,曾經是中國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新街口站還是中國最大、出口最多的地鐵站……一首首童謠聲中,南京的文化形象也在學生心中豐滿起來。
在南京赫賢的兩年多里,吳師彤的專業突飛猛進,課程理念也隨學生共同成長。
2022年夏天,吳師彤和譚思琦共同設計了一年級“星星課程”。課程從牛郎織女的故事,繪本《住在月亮上的小公主》開啟,逐漸點亮孩子們對星辰大海的興趣。吳師彤透過學校邀請專業天文工作者,為孩子們科普天文知識。他們還計劃去紫金山天文臺遊學,可惜因疫情限制而未能成行。
但吳師彤並沒讓課程中斷,而是進一步豐富人文要素,向著“人類群星閃耀時”前行。在後續的課程中,孩子們瞭解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共同見證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星光。接著她又將孩子們的思緒導向個體的成長,讓大家關注“每個普通人的閃耀時刻”,再請大家寫寫自己的“星星人物”,期末作品展上,每位同學都分享了“我的閃耀時刻”。一系列活動也實現了語文技能、人文要素和知識背景的協調統一。
這種統一當然不全來自她的教育敏感,更有在南京赫賢浸潤與訓練的成果。
2023年做課程時,吳師彤已經漸漸得心應手。比如同樣處理童話、偵探冒險等主題時,她會在保持浪漫體驗的同時,有層次地引入讀寫訓練、邏輯思維練習,並引導學生運用文字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比如設計“飛行課程”時,她巧妙地以“風箏為什麼能飛”為剛結束的春天課程收尾,又開啟新的課程故事,實現課程間的銜接,也為學生營造更有趣的思維挑戰。比如共讀《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時,她沒有放任學生為童話做道德批判,卻也留下了“農場主要殺死狐狸固然卑鄙,狐狸去農場偷雞似乎也不夠光彩”的開放性討論……
“良好的教育關係固然重要,但隨著學生長大,認知邊界不斷拓寬,老師還要給他們更加豐滿的精神體驗。”今天的吳師彤,正致力於做一位“更硬核”也“更溫柔”的老師。
並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因為微信公眾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