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距離上次更新影片,已經過去三年多的時間,人們想念她,等待她。終於,就在四天前,帶著自己嶄新的漆器作品,李子柒再次回到了大眾的視野。而歸來的她,依舊不改初心,也讓我們看到了成功,還有另一種獨特的面貌。
文丨莊曉 編丨Lulu
李子柒回來了。
兩天三更,第一條一條《雕漆隱花,雕出紫氣東來!》的影片,釋出僅三個小時,多平臺播放量直接破億;海外平臺十分鐘內,評論也達到了驚人的5000條……
接下來她又連發兩條影片,送給所有知道她名字的人。
大家都說,這是“子柒東來”。
“看到你和奶奶一切安好,我流下了欣慰的眼淚。”
“頂流歸來還是頂流!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需要慢節奏的李子柒。”
“全世界都在為你的迴歸感到高興,沒有任何爭吵和歧視,你值得一個諾貝爾和平獎。”
可以說,在這個網紅迭代迅速,文字、影片都越來越短的時代,她的出現不僅成為了當下的一股清流,一份獨一無二的存在。
也讓我們看到了成功的另一種可能性。
沒有高學歷、也沒有好文憑,但人生也能可以跳出內卷,過上大女主般豐富、瀟灑的人生。
深造於社會這所大學
沒有學歷的成功
當我們定義何謂成功時,我們通常會以常規路線作為模板,那就是努力學習、考上好的大學、找到好的工作。
但,這就是成功的全貌了嗎?
《優秀的綿羊》就中提到,很多藤校生最終也是沿著前人的成功道路走下去,拿著金字文文憑,做一份金融或諮詢的高新工作,卻沒有想象力、勇氣或內心的自由去創造屬於自己的道路。
不得不說,橫空出世的李子柒,能成為如今的頂流創作者,讓我們看到了人生也能是一片廣袤無垠的曠野。
在李子柒的影片裡,很多人都驚歎她無所不能。但她在新華社採訪中說,沒有誰生下來就什麼都會,她也是在一路成長過程中慢慢積累的。
在多次節目中,她都曾提起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在很多人眼裡,清貧和流浪成了她成長的主旋律。
因為父母早早離去,年幼的李子柒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然而五年級時,爺爺不幸離世,為了減輕家中的經濟負擔,14歲的李子柒選擇輟學去打工。
她露宿過公園的椅子,也曾連續吃了兩個月的饅頭。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月工資300元的服務員工作,卻因打碎一個杯子、盤子,賠完錢,到手只有兩百出頭。
為了工資高點,李子柒後來還去和師傅學打碟,並不是因為喜歡音樂,純粹就為了能活下去。
不出意外的話,李子柒,或許會像紀錄片《十八歲的流水線》中的那些孩子,隨波逐流,卻無力掙脫。
但李子柒的傳奇之處就在於,她沒有陷入生活的瑣碎裡,而是把每一份經歷都當作寶藏,讓它們成為成長的養分。
哪怕身高還不到灶臺的高度,但當時只有6歲的李子柒,就已經懂事地站在一邊,幫著做鄉廚的爺爺燒火、遞盤子。
再到後來切菜、配菜、再慢慢上鍋蒸東西,五年級不到,李子柒就已經在日常勞作中,一步步掌握了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
在餐廳做服務員的時候,李子柒也能在不停上菜、介紹菜品、端盤子、洗杯子的瑣屑中,不斷吸收對於飯菜的理解。
比如不同的菜品是什麼味道的?有哪些主料、配料?如果她來做一桌飯菜的話,她可以如何更好來準備?
這些技能和對日常工作的思考,無意間成了李子柒日後內容創作的起點。
在做DJ時,李子柒學會了簡單的編配、樂理知識。這些,也讓她後來在影片創作時,能自如地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更好地匹配自己想要呈現的內容。
雖然生活很苦,但回頭重新審視那些過往的經歷,李子柒也能從生活歷練中,看到那些人生的甜。
在和新華社記者的對話裡,她說,“你沒辦法去判斷到底哪一步對你最重要,因為這一路不論是荊棘還是鮮花,都是你人生的積澱。”
簡簡單單一句話,無疑也暗合了的“連點成線”的著名演講——站在當下,你或許不知道現在所經歷的會帶來什麼,但或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它們就會連點成線。
要相信功不唐捐,玉汝於成。
在社會這所大學裡,李子柒顯然學到了這種珍貴的能力,並且盡最大努力來提升自己。而她也是這樣鼓勵身邊的朋友。
“我不希望問孩子以後想幹什麼,他們說自己想當網紅當明星。
我希望他們能夠有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好好唸書,能夠真正意義上把自己變成一個能夠抓著每一個機會的人。”
快節奏下的理想與堅持
走出的每一步都不可複製
當然,成為李子柒,不僅僅靠她這些在社會中學的經驗。
在她停更的這三年,擠入“田園牧歌風”賽道的創作者層出不窮,每一位都想成為下一位李子柒,但鮮有人能複製她的成功。
原因之一,是她選材的獨到眼光。
2016年,那時的美食影片已是創作的熱門領域。但初出茅廬的李子柒,敏銳察覺到一些不同之處:大多是拍攝切菜、炒菜,很少拍攝廚房以外的東西。
考慮到家中自產的豐富蔬果,李子柒想到,正好自家種了許多蔬菜瓜果,如果能夠讓城裡的朋友看到吃的東西是怎麼從田間地頭到餐桌上的,那應該會很有意思。
於是,經過最初的摸索後,李子柒出品了一系列的家常菜,包括蘭州牛肉麵、巴蜀鹽排骨、火焰醉魚等在內的早期影片,一下讓人她火出了圈。
為了追逐流量,不少人熱衷於製造獵奇、刺激的內容以吸引眼球,但李子柒在內容上始終如一,保持著自己的定力。
在她眼中,世界非但不單調,相反,像春天的花、夏天的樹、秋天的果子、冬天的雪,儘管年年相似,但又年年不同。而自己“只需要當好那個講故事的人就好了。”
在“一物一生”系列影片中,李子柒就用影像真實記錄下玉米、水稻、香菇、油菜等20多種作物的一生。
為了不錯過每一次植物的成長,李子柒還需要算好每一種作物生長的時間,感覺它要冒芽了,就提前把機器架在作物旁,拍攝延時鏡頭。
像這些生動又珍貴的鏡頭,都被她按照不同作物、不同的生長階段,分門別類地放進了系列資料夾中。
這組系列影片,李子柒整整拍攝了一年,貫穿了季節交替,也經歷了一整年的日出日落、風霜雨雪。
但為了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吃的食物是從哪裡來,體會“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李子柒甘願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放慢自己的腳步。
這也是一種對極致的追求。
為了拍出滿意的鏡頭,李子柒可以重複拍攝幾十次;而她影片中那些讓人流連的空鏡,也是她日復一日的積累。
如果得知第二天會起霧,她和團隊都會早早起來守著鏡頭,只為捕捉禾苗上的露珠。
至於那些影片中展現的傳統技藝,更是體現了李子柒一次次不遠萬里拜師學藝的真誠和決心。
為了在影片中展現東源木活字印刷的魅力,李子柒不僅跨越近2000公里,找到傳承人王法萬,向他學習;
還在三個月的時間裡,每天八點到工作室,到晚上十點甚至更遲才離開。
但李子柒從來沒喊過苦,說過累。
在告別王法萬時,她已經能用毛筆,熟練地在1.1釐米見方甚至更小的木塊上,書寫標準的老宋體反字,並手工篆刻,印出來得到正字。
而影片中,李子柒指甲縫裡的木屑和墨跡,也都是長時間做手工活的印記。
而讓人感動的,還有李子柒影片中,對於美的嚮往和追求。
她的影片裡,總與鮮花相伴。
在木蘭花的映襯下,她會身穿紅袍,信馬由韁地從稀薄的晨霧中走來;
也會在三月桃花開了,釀壺桃花酒,再將三兩枝桃花,別在奶奶的髮間;
或是將老宅的舊木板,也能搭配舊石槽,打造成獨具中式美感的洗手檯……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曾經書本上學的詩句,在李子柒的影片裡,也有了真實感。
在外網,李子柒也是不折不扣的頂流之一。迴歸影片發出不久,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前來問好,甚至感嘆“今夕是何年”。
儘管在YouTube開設頻道,一開始是為了維權,但李子柒的全球走紅仍然有跡可循。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於賡哲評價說,李子柒的自我定位很清晰,是站在一個地球人的基礎上,讓全世界都能感受到美好。
她的影片內容看似家常,打穀、舂米、釀酒;蜀繡、蠟染、造紙……但是在一個生活越來越高科技的時代,城市人口迅猛增長,我們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反倒越發強烈。
這種情緒是跨越國家、文化、民族的,是全人類共通的。李子柒的影片不僅給全世界觀眾帶來了情緒價值,還潛移默化地傳遞了中國文化。
“李子柒是在和全世界嘮家常。這種嘮家常大大縮短了中國和世界的距離。”
難怪一位網友評論道,“李子柒的影片,傳遞的不是焦慮、不是壓力,是清新自然,是心靈迴歸,是每個人心中的淨土。”
這也是世間縱有千千萬萬的複製品,至真至純的李子柒始終無可取代。
成為照亮他人的那道光
頂流博主,也是社會清流
每年都會採訪30至50位北大學生的北大教授劉雲杉,曾在一次演講中指出,頂尖高校的精英大學生們,從小就訓練習慣去看明晰、可達成的目標,來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眼睛始終沒有看向外在的世界。“年輕的眼睛裡只有目標,也只有他自己。”
而在李子柒的影片裡,我們總能看到太多的東西。
有時是奶奶的身影,陪著李子柒做事,或是看著她做事,偶爾兩人之間會來一兩句對話,平凡的生活場景,也湧動著濃濃的溫情。
有時是串門鄰居一起幹農活,或是相互地幾句吆喝,在濃濃的人情味裡,看到了人和人最本真的互動和交往。
在木活字的影片裡,她雕刻了一段話:“柴火的溫度,奶奶煮的清粥,田邊的野鶴,還有地窖的老酒,這是我兒時最美好的記憶。現在,我想把它們都帶給你——李子柒”。
逆境生花的李子柒,總能對一切向善、向美的力量,都報以開放和接納的態度。
因為曾有人為她打傘,所以她更要為其他人打傘。
聽說奶奶身體不好,已經有了DJ穩定工作的李子柒,立刻辭職回家,專心照顧奶奶。“到了取捨的時候了,可以慢一點都沒關係,要陪好我想要陪的人。”
當婦聯的工作人員招呼她吃雞蛋,李子柒想到家裡的雞蛋從來要存著賣錢,至今都記得當時的感動。因此,當她打工每個月工資僅有幾百元的時候,她還堅持資助綿陽平武的一個孩子讀書。
她說,“我的世界有人給了我一束光,所以我知道這束光能給別人帶來多大的溫暖。”
若以創造價值的視角來看,如今,李子柒的影片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像迴歸的首條影片,她就為大家一步步講述了大家所不熟知的非遺大漆工藝。
從爬樹取膠、制漆、雕刻、上漆,再到揩清的每個環節,她都親力親為。
哪怕因為生漆過敏起了渾身的疹子;也遭遇了第一次的作品,在即將完成的最後一步慘遭失敗。
但李子柒還是選擇了重新來過,花了三個月的時間,重新制作了“麒麟回首百病消”。
影片的最後,李子柒特意留了8秒和奶奶在視窗看雪的鏡頭。“這樣的日子如果能長一點,再長一點,就特別好。”
這句話說的是奶奶,但又何嘗不是在說她自己在非遺傳承這條路呢?
“很多傳統文化像極了一位垂暮的老人,但我想給這位老人注入更年輕的血液,想讓他能夠跟著時代一起繼續往前走。”
在停更的這1000多天,李子柒外出上百次,走了20多個省,拜訪了100多位非遺文化傳承人,學習手藝、深度對談,深耕研究民俗文化。
考慮到部分傳承人年齡大,不熟悉網際網路,她又想辦法讓他們和年輕的網際網路創作者互幫互助,進行直播或拍攝短影片,也請年輕的設計師給出年輕化的設計。讓傳統手藝,能真正在時代的大浪下煥然新生。
當新華社主持人問,三年蟄伏後,會擔心自己的影片不再獨樹一幟嗎?
李子柒面帶笑意地答道:“如果只是我一個人,是不可能會形成今天這樣的局面。至於我的作品是否獨樹一幟還重要嗎?
我認為不重要了。因為它已經成了一個方向我反而希望能夠朝著這個方向走的人越來越多。”
一直以來,她想要的都不是一家獨大,而是百花齊放。
費孝通曾說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在李子柒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海闊天空的可能。
在成長的教育的路上,家長們的擔憂很多,但歸根究底是希望孩子能夠過得開心、幸福。只是在通往世俗成功的路上,太容易迷茫,容易陷入誤區。
而李子柒,從默默無名到紅遍全球,真切地展示了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
在積攢實力之外,還能一直保留初心和純真心性。從開啟小我,到走向更大的世界,讓自己的內在變得充盈。
這才是她的“大女主劇本”經久不衰的秘密。
參考資料:
1.李子柒微博
2.《對話李子柒 | 正面回應質疑:很幸運那麼多人看到我的努力》——B站人民日報
3.《新華社對話李子柒:熱愛可抵漫長黑夜》——B站新華社
4.《新華社獨家專訪李子柒:歸來依舊熱愛》——B站新華社
本文圖片皆來自李子柒影片。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