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分享——
前些日子去朋友家,一進門就看到她愁眉苦臉的樣子。
原來她上初中的女兒期中成績不佳,孩子又正值青春期,母女倆有了一些矛盾。
“整天想一些沒用的,不好好學習,難怪成績不理想!”
朋友的老公一看氣氛不對,趕緊走過來當“和事佬”,邊勸朋友好好講,邊安慰孩子:
“考不好沒關係,不要緊的,咱們不用太在意。”
有的家長不想讓孩子因學不好、考不及格自信心受挫,便告訴他們“沒關係”,這種表達根本起不到實質上的安慰、鼓勵作用。
反倒會因它背後暗含的“否定”,給予孩子意想不到的打擊。
孩子沒考好
“瞎鼓勵”只會讓他們越來越差
如今,越來越多父母知道,平時不能給予孩子太多的打擊、嘲諷和責備。
於是,習慣用“沒事”“沒關係”這樣的表達,打消孩子的緊張和恐慌,試圖用無所謂的態度鼓勵孩子再接再厲。
只是,孩子聽到這種話,會怎麼想呢?
一場家長課堂上,主持人問所有父母一個問題:
“孩子沒考好,回到家你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現場的答案基本就兩種:一種質問為什麼沒考好,另一種則開明地安慰道“沒關係,下次努力就行”。
表面上,似乎後者更能讓孩子接受一些。
為了驗證是不是真這樣,主持人邀請兩位家長分別扮演父母和孩子,重現問題的場景。
結果卻發現,扮演孩子的家長,一聽到“媽媽”說“沒關係,下次再努力就行”這句話,心情沒有覺得輕鬆,反倒感覺比被罵一頓還難受。
這樣的體驗,經歷過的人才知道。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一隻白色的熊”,可無一例外地,每個人的思維都出現強烈的反彈,很快就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
這個著名的“白熊效應”放在教育中同樣適用:
越是不願孩子放心上,孩子越在意。 這在某種程度就是一種“負面強化”作用,常常把“沒關係”“不要緊”掛嘴邊,非但不能給孩子正確的鼓勵,還會讓孩子越學越沒自信,對學習和考試越抗拒。
父母用意雖好
但孩子聽起來完全不是一回事
《陪孩子長大》一書中,作者盛琳表示:
“很多家長不知如何疏導孩子的情緒,為了不給孩子增加壓力,不斷提醒孩子‘不要緊張,放平心態’‘考不上XXX沒關係’。 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焦慮感。”
相信父母表達的初心用意是好的,只是在緊張的學習壓力下,這些話只會被孩子解讀為:
“父母這麼說,看來是已經不看好我,對我沒信心了……” “他們根本不懂,也不關心我,他們都看不出我有多在意難過。” “我學習有困難,可他們只在意我考得好不好,從沒想過給我支援和幫助。”
別責備孩子喜歡想多,容易曲解父母話語的用意。
越是對自己有高要求,被學習壓得精神緊繃的孩子,越聽不得這些無關痛癢寬慰的話。
明明學習是現階段特別重要的任務,他想方設法讓自己投入其中。結果父母一句輕飄飄的“沒關係”,瞬間抹殺掉自己的努力。
不管多用心,言辭多委婉,孩子聽到的盡是父母對自己的否定,從而滋生出更強烈的挫敗感。
聰明父母這樣回應
對孩子而言,當他們學習遇到困難或遭遇其他挫敗事件時,恰恰是教育的好時機。
這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有效的反饋及積極的影響,助力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能夠持續發展,不斷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
如何做呢?聰明父母說這3句話。
第一句:“你覺得這次,哪個地方做得比較好?”
為孩子賦能,增加抵禦挫折的勇氣。
考得再差,也有孩子會的地方吧?有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吧?有孩子擅長的科目吧?
當孩子找到自己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比如作文寫得好,數學運算好,英語口語好……他們就會發現:“原來我也有不少優點呀。”
然後再接著問:“這塊這麼厲害,你是怎麼做到的?”
孩子逐漸意識到原來我做得好不是因為僥倖,而是我平時花功夫背了,問老師問得多,筆記做得好,晨讀時讀了......
這麼一回想,孩子就會發現:這些優勢方法,是不是也可以用到別的科目或學習板塊呢?
這樣孩子就不再糾結自己是不是差勁、是不是笨了,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我怎樣做得更好”上。
第二句:“哪些部分是你的薄弱環節?”
當孩子找回自信後,緊接著就是揚長避短了。
這時,父母要放下自己的批判心,客觀、成熟地陪孩子分析“薄弱環節”。
雖說成績不是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但它確實能讓我們及孩子看到,在哪裡丟了分,為什麼丟分?找到薄弱之處,調整學習策略。
英語是語法弱,還是閱讀弱?數學哪個知識點經常出錯?學習方法還有哪些地方要改進,如何改進?
當孩子一步步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及可改進的方面時,別忘了誇孩子一句“你現在看問題,真的是進步/成長了。”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教練式父母”給他們提供錦囊和方向。
有父母手把手地教和示範,孩子才有更大的信心認定自己能行,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能順利過關。
第三句:“記得,保持平常心。”
告訴孩子,保持一顆平常心就好。
很多孩子,平時考試成績不錯,但一到了關鍵的大考,就發揮不穩定,錯失好機遇。
這往往是因為他們過於看重成績和結果,給自己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害怕失敗,害怕成績不理想。然而,這種過度的壓力和焦慮往往會適得其反,導致他們在考試中表現不佳。
作為家長,我們也應注意不要過分關注孩子的分數高低,而應將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學習力和求知慾上。只有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動力,他們才能在學習的道路上穩紮穩打,不斷進步。
因此,我們要告訴孩子,不要把考試看作是一次決定命運的較量,而是一次檢驗自己學習成果的機會。保持一顆平常心,以輕鬆的心態面對考試,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尹建莉老師說:
“人生萬事,得體的方式,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用恰到好處的方式愛孩子,但願我們都能把孩子的事放在心上,認真履行為人父母的職責,讓孩子需要時有幫手,迷茫時有方向。
等他們長大成人後,無論遭遇什麼,都能自信滿滿、堅定不移地向前衝。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光明少年、新東方家庭教育
布穀媽媽、家教智慧等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