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豬媽媽
家長群裡一位媽媽求助:
她女兒初中成績一直挺不錯(中考數學還考了滿分),順利進入當地重點高中。
但令她不解的是,到了高中,孩子第一次月考就與之前成績形成巨大反差。
150分的數學,只考了九十多,總分排到全班後20%。
一開始,她以為是一次意外。
可接下來幾次考試,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從此就再沒及格過。
“沒努力?早戀了?手機害的?
女孩兒高中後勁兒不足?......”
群裡其他父母也炸了鍋。
更有家長共鳴:自己也是初中成績好,到高二就跟不上了。
確實,這樣的情況還挺常見。很多孩子初中時是學霸,到高中就默默無聞了。
有的更是一步落,步步落......最後一蹶不振。
我們通常會認為是智力因素、缺少天賦、手機問題、早戀問題......
但一位從業多年的班主任老師和我聊:
“這些原因,還都只是表象,孩子們其實很受傷——
有些孩子,你看他初中即使學得再好,即使學到拔尖,到了高中也很容易被其他孩子給比下去,甚至甩開幾條街......這其實早就註定了。”
早就註定了?
這話雖有點絕對,但卻給我很大啟發:
很多孩子在高中能迎頭趕上,或一直保持好成績,這背後的能力,肯定是在初中,甚至更早,就建立了。
而有些孩子明明基礎不差,甚至拔尖,卻突然落後,怎麼也追不起來,肯定也不是這一天兩天的原因。
我們只有更清楚孩子的處境,才能理解、幫助孩子。
“高中跟不上”,有這4層原因
一、選拔標準不一樣
初中和高中有什麼區別?
我想最大的區別在於:教學目標。
高中之前是義務教育,社會有義務讓每個孩子都順利完成學業。
這個階段課程設定非常基礎,考試難度也不會太大;孩子這時還沒經歷過啥大風大浪,信心很足。
基本上是,只要習慣好、努力了,就能有好成績。
但高中呢,是選拔教育。
在學習環境上,經過一輪大浪淘沙,好學生都彙集到一處,誰還不是曾經的“尖子生”?
在課程設定上,會更加專業深入,知識量、難度陡增。
考試呢,也以拉開梯度、選拔人才為目標——內容上,注重抽象性和實踐性;形式上,閱讀量巨大,還要求速度。
如果父母先前不注重孩子的思維能力、閱讀能力培養,孩子沒有寬廣的知識面、好的理解力,如果遇到問題,不愛思考,思考不夠深入,經常性半途而廢,這個階段就很乏力。
很多孩子也確實努力了,但一考試,就發現字都認識,但題讀不懂;知識也都學過,但很難遷移運用......
簡言之,你能適應得了這種學業要求上的轉變,就能發揮優勢,快速上升;如果適應不了,就會很快被刷下來。
非常“殘酷”。
二、學習方法要求高
上了高中,很多孩子發現:以前屢試不爽的學習方法,怎麼突然不管用了?
這是因為,初中階段,很多學生用到的學習方法相對簡單——以記憶、模仿為主;時間也相對充裕,對學習效率要求沒那麼高。
一道題,你是背會的、照做的、下死功夫的,還是一點就通、深入理解的,考試上根本體現不出來;老師喂著吃,和自己主動吃,差距也不大。
但一到高中就不一樣——
課業繁重,時間就那麼點。要能主動學習、主動思考,要能理解、舉一反三,要能抽象、概括、綜合運用。
孩子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學習的方式、方法;
不去提升效率,提高學習質量;
不去理解知識點,各學科之間的關係,與生活的聯絡;
不去思考這題是怎麼來的,還可能怎麼考......
就會一團漿糊。
這時,家長如果還寄希望催孩子背書、刷題、補課,就能趕上來,拿一個好成績,已經不可能了。
三、心理層面難保障
當然,除了學業層面各種轉變帶來的挑戰,情緒問題,對孩子的成績干擾也很大。
高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正在經歷成熟前的動盪:
他們思維活躍,卻容易偏激;情緒豐富,但很難穩定;精力充沛、內心積極,但行動上又迷茫、拖沓。
加之新的學習環境、新的同伴關係,也會佔用很多心理“記憶體”;
如果同時還遭受成績大跳水的巨大心理落差,怎麼努力也無效的焦慮無助,家長老師不理解的痛苦煎熬,那積攢的情緒就可能集中爆發。
很多孩子從最初的憧憬高中生活,變得整天無精打采;從以前的樂觀開朗,到一次考試失敗就消沉很久......能量越來越低。
從課內到課外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對什麼都沒熱情,只愛玩手機,什麼都和父母對著幹......
無形中就又增加了學習難度、親子溝通難度——陷入惡性迴圈中。
四、“雪球效應”最難扛
更可怕的是什麼呢?
一個學校、一個班的學習資源雖然相同,也都是擁有一天24小時,但每一個人,每一天的學習效果,有著天壤之別。
有的孩子一節課45分鐘,學習時間是45分鐘;但有的孩子,一節課45分鐘,(無法控制地)走神20分鐘,又自責20分鐘,最後真正學進去的可能只有5分鐘。
關鍵是,這個結果還在“無限次迴圈滾動”,每一天都在累加。一次丟失的40分鐘,會讓後面的很多40分鐘都跟不上、聽不懂。
問題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最後讓分層日益明顯:好則扶搖直上,差則一瀉千里!
很多高中孩子會在課堂上公然玩手機、睡覺,我們通常會認為,真是“懶”“沒救了”。
但其實他們內心肯定比誰都煎熬。
在這之前,他們肯定曾下過無數次努力學習的決心,也用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但都被那個越積越大,滾個不停的“雪球”給壓垮了。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也落後了,如果他還在嘗試努力,如果他還在堅持學習,請一定要抱抱他:
“媽媽/爸爸瞭解你經歷了什麼,真的很不容易,辛苦了。”
幫孩子“趕上去”,可以3步走
理解孩子的困境,不讓他獨自承受,這是首要的。
那接下來,還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孩子頂住“雪球”,甚至慢慢“趕上去”呢?
這個3步走的思路大家可以參考:
第一步:覆盤
“覆盤”來自圍棋術語。是指在一盤棋結束後,回顧分析整個過程,以便找到問題,或提煉出可遷移的方法或原則,為未來做指導。
這一步,在生活、學習很多方面都適用,且必要。
1、回顧收集資訊
選一個時間和孩子深入交流。
(“學習”這個問題很大,可以分很多次覆盤。
每次覆盤前,和孩子一起明確本次覆盤的目標:是找到問題?提高成績?改進學習方法?還是解決某個具體問題?)
你可以從詢問孩子對高中學習的感受開始:
班裡老師/同學怎麼樣?有沒有什麼不適應的地方?哪些科目學起來輕鬆,哪些變困難了?......
孩子的感知和實際情況可能有偏差(很多孩子習慣否定自己),這時候,你們還可以一起翻翻課本、筆記、作業、測試卷,看看學習的時間記錄,聽聽老師、同學的反饋等等。
以此瞭解孩子的真實學業情況(課程難度、課堂感受、作業/測試情況、學習方法、時間分配等)、心理狀況(壓力、困擾、情緒波動大的情形/事件、排解方法等),以及對自己的評價、預期等。
2、分析問題及原因
覆盤時,注意還可以和中學時做對比,幫孩子理解初高中學習環境、學業要求、心理環境等的變化——
哪些感受好,現在依然好,是因為做對了什麼?接下來這些經驗還能怎麼用?
哪些感受不好,以前是什麼情況,現在是什麼情況,引起變化的原因可能是什麼?(追溯到根本原因)
3、記錄並制訂計劃
這時,我們已經能基本鎖定現階段孩子的具體困難、主要矛盾(注意區分主、客觀因素,抓那個我們能改變的),接著就是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
記得每一次覆盤後,要形成文字記錄——將覆盤的過程和結論都要清晰地寫下來,便於及時回顧,不斷調整。
這樣的覆盤,一要注重氛圍,二要定期開展。
讓它成為孩子面對問題時的一種方法、習慣,也成為你們之間深入溝通、協作的一種“儀式”。
第二步:調整
覆盤之後,孩子通常會很有熱情制定學習計劃。
但這之前,你們還可以先確認一下,是否做好了這兩個調整:
1、心態調整
重點問問自己:我能否接受自己/孩子這次的改進計劃依然會失敗。
很多時候,孩子對自己有情緒(羞愧、自責、自我懷疑),我們對孩子有情緒(憤怒、失望、責備),都是因為,我們總抱著一種高期待,給自己/孩子定很高的目標,認為努力了就該有回報,如果“失敗了”就是我不行/孩子不好。
這是反常識、反規律的。
我們要抵達成功,就必須先做好邁很小很小的步子,越過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準備——這才是成事者的心態。
如果你和孩子還沒有一顆“平常心”,可以先做一次“絕境”想象:
“你/孩子現在已經失敗了,你們一直困在目前的這種糟糕狀態裡,結果考得一塌糊塗,所有想上的好大學都報不了。你腦袋裡可怕的想象——別人的嘲笑、比較......——通通成了現實。你很痛苦,你只能接受自己/孩子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但這又能怎麼樣?
然後,現在突然有了一次機會,原來你還有點時間,你還可以做一些有限的努力。如果你沒做,你也不虧,但是你做了,你的結局就有機會改變......從現在起,你想做點什麼?”
這樣,你/孩子才能更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才會發現,原來從現在開始的每一點進步,都值得慶祝,都是你們賺到的!
2、目標調整
當有了這樣的心態之後,你再和孩子一起來審視目標:
這時,你們的參考標準就不再是想當然的,“初中時就能考到x名,現在也一定要上”。而是更客觀的,“下一次,我達到X,我對自己的進步就是滿意的。”
慢,即是快。
相信這一點,你和孩子才能減少不必要的“情緒內耗”。
第三步:提升
當然,光有好心態和合理的目標還不夠。
人是不可能用同樣的自己,去換不一樣的未來的。
孩子想要趕上去,至少還要做這三方面的提升:
1、方法提升
任何科目的學習無非就兩種:一個是知識類,一個是做題技巧類。
先分清,一個一個來。
比如,知識類沒搞清楚前,你就別先著急去刷題。先回到課本去把基礎知識點吃透。
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找一本教材解讀類的書,看要掌握的知識點是什麼?做例題,思考會怎麼考?怎麼延伸?和其它知識點以及實際生活的聯絡是怎樣的?
自己哪方面背景知識欠缺,理解不了,補一補。儘可能在科學記憶的同時形成知識圖譜。
當基礎知識都掌握好了,你再去見題型——熟練度不夠,加量;難度不夠,往上升。這樣針對性練習,效率才能高。
2、效率提升
高中時間緊迫,孩子越想得多,就越行動不起來,總覺得來不及了。
有一個方法可以讓孩子不多想、立馬行動起來,就是:不開計時器不學習。
讓孩子堅持一套流程:
計時——寫作業/完成一個學習專案——休息5-15分鐘(迴圈,注意計時休息不能省)
別看這個做法簡單,它其實是被公認有效的“番茄鍾工作法”,能幫助人擺脫拖延,清除雜念,保持專注。
3、思維提升
當然,即便做了這麼多,你還是會發現:孩子時間花了,好方法用了,為什麼成績還是不見好?
這有可能是他們在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要知道,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遠比工工整整的筆記有效。
想要成績好,一定要從用“心”學,改為用“腦”學,多練習深度思考。
比如,在做練習錯題時,加入理解、總結的步驟:
我怎麼錯的?為什麼這麼解?
每一步用到的知識點是什麼?
為什麼要用這個知識點?
這個知識點還能怎麼用?
什麼情況下我要想到用這個知識點?
學習是“難”的,落後是“痛苦”的。
但這些“難”和“痛苦”,是有價值的。
當我們勇敢面對它們時,即使收穫的不是學業上的進步,也會是人性、品格上的歷練。
願每個處在學業低谷的孩子,都能迎來這個階段最大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