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內卷"和"躺平"齊飛的時代,我們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一邊眼紅別人的卓越成就,一邊把自己的平庸甩鍋給天賦和運氣。
最近讀了一本書《跨越不可能》,作者是史蒂芬·科特勒,2021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這本書早就寄給我了,一直躺在書架上吃灰,結果一讀之下,簡直是相見恨晚,恨不得早點翻開!
我看完後給我讀研究生的大寶推薦,也給我們公司的10多位核心管理層推薦好好讀讀。
因為這本書很好回答了一個問題:那些做出別人眼中不可能業績的人,到底是因為天賦,還是運氣,還是有客觀的規律?
如果讓我說,人如果真的能獲得真正超級卓越的成功,天賦佔30%,後天成長環境佔40%,運氣佔30%。
大部分普通人追求的卓越成功,其實對天賦的要求並不高,頂多10%的比重,大家都夠得著這個門檻;
要成功,的確要先發瘋。
我這裡的所謂發瘋,是指你要對自己進行嚴格的後天訓練,這對一個人的自律性有巨大的挑戰,難度堪比減肥成功或者戒菸成功。
沒有運氣是不行,但普通人指望運氣可不行,只能選擇努力。
怎樣努力?
作者說不是拼一萬個小時,而是——培養像高手一樣能長時間保持進入心流狀態工作的能力。
普通人要超越自身極限併成功,必須一步步打造四個特質:強烈的動機,良好的學習力,過人的創造力,進入心流的能力。
1、動機:點燃內心的火焰
動機不是簡單的"我想要",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渴望。
這種渴望不是你對火鍋的執著,對奶茶的迷戀,這些需求其實你隨時可以放棄的。
科特勒在書中揭示,頂級表現者的動機往往來自於"超越自我"的深層需求,而非外在的獎勵,只要有一口氣,就想做到。
在極限運動中,運動員們常常面臨生死考驗,正是這種強烈的內在動機,支撐著他們一次次突破生理與心理的極限。
這啟示我們:真正的動機,應該來自於對自我實現的渴望,而非外界的壓力或誘惑。
培養持久動機的關鍵,在於將目標與個人價值觀深度繫結。
當我們做的事情與內心最深處的信念產生共鳴時,堅持就不再是痛苦,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命狀態。
2、學習力:重塑大腦的奇蹟
學習力不是簡單的知識積累,而是一種認知升級的能力。科特勒指出,頂級表現者都具備"元學習"能力,即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使他們能夠快速適應新環境,掌握新技能。
書中介紹的"刻意練習"方法,顛覆了傳統的"一萬小時定律"。
真正的刻意練習,是不斷突破舒適區,在挑戰中尋找成長的機會。
這種方法雖然痛苦,卻是通向卓越的必經之路。
3、創造力:突破思維的邊界
科特勒還說創造力不是天才的專利,而是可以透過訓練獲得的技能。沒錯,你也能成為創意大師,只要你別再整天刷短影片。重點是頂級表現者追求突破性創新往往發生在不同領域的交叉處。"跨界"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方法。研究證明絕大部分人在孩子階段,都有很強創造力,只不過成年後,這種創造力逐步退化了而已。那些超越極限的頂級表現者,不過是具備了成人階段的執行力,又長期保持兒童階段的創造力。該他贏。
4、心流:進入巔峰狀態的密碼
科特勒過去職業生涯裡花了20多年時間採訪了很多極限運動員,發現他們並沒有在陌生的環境裡刻意訓練,甚至每一次挑戰都是全新挑戰,無法訓練,要麼成功,要麼賭上生命的代價。
但他們都說進入挑戰時,人進入了一種心流狀態,注意力高度集中,人也特別愉快。
心流是進入巔峰狀態的密碼,對普通人來說,心流狀態就像中彩票一樣可遇不可求,但別灰心,科特勒教你如何把中彩票的機率提高到每天一次。
《跨越不可能》為我們提供了一份清晰的"卓越地圖"。它告訴我們:卓越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每個願意付出努力的人都可以達到的境界。
史蒂芬·科特勒的《跨越不可能》這本書不是一碗簡單的雞湯,而是一份基於科學研究的"卓越配方",當我們掌握了動機的密碼、學習的藝術、創造的法門和心流的奧秘:所謂的"不可能",不過是尚未被征服的"可能"。
所以,別再躺平了,起來嗨,去征服你的不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