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食人,狗食狗,餓狠的老鼠啃磚頭……”
你可能無法想象這句恐怖的俚語,竟然是1816年時局最真實的寫照。
全年無夏、六月暴雪都只是背景,典妻賣糧、易子相食也是那一年中常有的事。
當全球效能災難降臨之後,身處中北半球亞歐大陸、北美大陸的人民可以說是幾乎被斷絕了生路。
白雪覆蓋之處,處處可聞哀嚎、處處可見饑荒,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所有人都不願意提起的“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年”,究竟又因何而降臨?
黃昏降臨:坦博拉火山的爆發
1816年之所以會出現那樣的慘狀,主要是由於天氣極度反常,而1816年全球範圍內的反常天氣,大都可以追溯到1815年4月5日南半球印尼小島上一座名為坦博拉火山的爆發。
火山爆發是常有的事,並不值得驚奇。
可是1815年坦博拉火山的那一次爆發卻不一樣,那不僅是該座火山在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爆發,同樣還是世界火山爆發歷史上極為罕有的一例。
該次爆發噴射出了160立方公里的火山灰,其高度更是觸碰到了44公里的平流層。
在坦博拉火山爆發的那一刻,整個天空似乎都被套上了一個深色的罩子,地處東半球的歐美國家,人民們甚至能夠清晰的看到異常的日落彩霞,不少地區更是直接就下起了摻雜著火山灰的大雪。
那一天,還不知道火山爆發真相以及接下來將要遭遇怎樣厄運的人們,驚歎於五顏六色的大雪的美麗,殊不知那紅色、黃色、灰色乃至於肉色的大雪,其實是地球對他們的哀悼,是在昭示他們彼時的地球已經處於“深夜前的黃昏”。
說起來,其實早在兩三年前,地球上就已經出現了1816年悲劇的前兆。
在1812年至1814年間,加勒比海以及菲律賓地區陸續都發生過小規模的火山爆發,這些火山將大量的火山灰送到了大氣層中,並最終使其在區域性進行了堆積。
而等到1816年,坦博拉火山足足持續了三個月的爆發過後,本來囤積在區域性的火山灰開始向全球範圍內擴散,大量的二氧化硫進入到了平流層中,而這也是為什麼1816年會成為1400年後北半球最為寒冷的一年。
根據有關資料統計,累計有92000人在該次火山爆發中喪生,而坦博拉火山在爆發中所噴出的1.2億噸粉塵,一時間也是遮天蔽日,成為了引發全球性大雪的“元兇”。
俗話說得好,“瑞雪兆豐年”,冬季的大雪往往會給人們帶來第二年的豐收,可1816年全球範圍內的大雪可不是“瑞雪”,而它們所昭示的,也並不是人人嚮往的“豐年”。
雪夜降臨:蘊藏在冰雪中的噩夢
1816年,對於全球大多數國家來說,都是充斥著苦痛的一年。
彼時中國遼闊的疆域還仍舊處於清政府的統治之下,而將年份換算成當時的年代,應當是清朝的嘉慶二十一年。
根據清朝史書的記載,在那一年8月份之前,氣候還算不錯,可就在8月份過後,天氣突然變得“寒如冬月”,持續性地下起了暴雪。
也正因如此,那些即將成熟的農作物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許多農民皆是顆粒無收,而最終釀成的結果就是該年我國糧食產量直接呈現出了一個斷崖式暴跌。
沒有糧食,位於清政府統治下的百姓究竟該怎麼活?
當人們無糧可吃的時候,率先想到的就是請求官府的援助,只不過當時清政府面對全國性的自然災害也是無能為力,那些許存糧在如此大的自然災害面前,根本就無力迴天。
官府發放的糧食解決不了民眾的饑荒問題,百姓們就只能自己解決,怎麼辦呢?
率先在民間出現的情況是“典妻換糧”、“典子換糧”,雖然這些做法很不人道,但是當大多數家庭都面臨著餓死的威脅的時候,這是唯一的辦法。
然而,這些只能解一時之急,卻無法從根本上去改變那些窮苦大眾所面臨的死局,唯一的希望就是天氣趕快放晴, 一年多熟的地方能夠重新種下糧食,可事與願違,寒冷與大雪仍舊在大地上侵襲。
沒辦法,“易子相食”逐漸開始發生了,那些即將餓死的父母不忍心對自己的孩子下手,於是將自己的孩子還給了別人。
因為我們不曾站立在那樣的境地下,所以我們也沒有資格去評判,亦或者譴責他們,只能說在那樣艱苦的時代裡,活著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一些。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災難並沒有侷限於一時一地,而是幾乎籠罩了北半球的所有國家。
在火山爆發之前,歐洲天氣就已經出現了異常,雖然沒有下雪,但卻連續不斷下著傾盆大雨。
也正是在傾盆大雨導致歐洲道路變得無比泥濘、軍隊難以行軍的情況下,才有了後來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拿破崙滑鐵盧戰役,一個偌大的帝國也就此正式宣告崩塌。
戰爭勝利了,可是人民的苦痛卻遠遠沒有結束,在火山爆發過後沒多久,歐洲北美地區就紛紛出現了極為嚴重的降雪,大雪將農作物凍死的同時,還凍死了大量的牲畜,這直接導致歐洲和北美人民沒有東西吃。
據有關資料統計,僅僅是歐洲在1816年災害中死去的人就高達20萬,而這還僅僅只是一個較為保守的資料。
除了歐洲之外,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地區遭受的損失更大,由於這片區域是整個歐美板塊水災最為嚴重的區域,所以這片區域中天氣變化的也更為猛烈,據說6月的風雪就凍死了不少人。
而7~8月的詭異天氣,更是讓很多人都飽受折磨,有時候溫度都能高達三四十度,有時候突然溫度又降到了零下,在這種溫度極度反常的變化下,生病死去的人數也佔了一個不小的比例。
1816年的全球性災害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可是在回憶這段痛苦經歷的同時,我們又不得不承認一點,那就是苦痛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進步。
破而後立:黃昏之後的黎明
前面我們也提到了,歐洲在1816年的大雪災中損失慘重,數十萬計的人死在了饑荒之中。
而剩下的那部分人中,實在吃不起飯的那些人為了不餓死,最終被迫展開了遷徙,往哪裡遷徙呢?英國人給出的答案是美國。
據有關資料統計,在該次雪災中,僅僅從英國遷徙到美國的人口就超過10萬,而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往美國遷徙的人口也不在少數,可能有人會覺得我疑惑,美國不也同樣遭受到了寒流嗎?為什麼這些國家的人還要去美國呢?
美國在該次寒流中損失的確也不小,但是損失都集中在東北部地區,而拋開這部分受災地區外,美國仍舊有相當遼闊的疆域。
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各國往美國遷徙的人口,最終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僅僅是在災害發生後短短5年間,美國就成立了6個新的州,這個發展速度簡直讓人瞠目結舌。
與此同時,在這場自然災害發生過後,美國還開始新修伊利運河,在伊利運河修成之後,美國人的運輸成本僅為運河修築前的5%。
而運輸能力的大大提升又促進了美國整體的繁榮,尤其是一些能夠高效利用運河運輸的城市。
這裡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紐約,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裡,紐約就超越費城成為了美國最大的城市,這裡邊要沒有伊利運河的幫助,紐約要想完成這一程序,還不知道要多少年。
甚至還有人說,正是因為雪災導致全球馬匹數量減少,造成了人們的出行困難,最後德國德萊斯才能夠成功發明雙輪跑動機,給現代腳踏車奠定基礎。
這種說法的正確與否,我們不好評定,但客觀來說1816年自然災害,為全球工業以及農業的轉型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當然倘若有的選,我們必定不會選擇這種被迫的“破而後立”,我們更希望能夠以一種較為溫和的方式取得進步。
鑑於此,從眼下開始,我們就應該努力保護我們的環境,避免自然災害的產生,因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