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5日,臺灣前領導人在網路上發表了一段內容——“如果朝鮮戰爭沒有爆發,中國大陸將對逃亡臺灣的國民黨發動最後的攻擊。”這句話從何而來?為什麼朝鮮戰爭阻止瞭解放軍武力解放臺灣?
在解放戰爭後期,解放軍在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接連獲得勝利,國民黨的失敗已成定局。在那樣的形勢下,國民黨逃往臺灣,中共中央和毛主席隨即做出解放臺灣的戰略部署,並明確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
1949年3月15日,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新華社發表《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文章,在文章中,新華社表示“中國人民(包括臺灣人民)將絕對不能容忍國民黨反動派把臺灣作為最後掙扎的根據地。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任務就是解放全中國,直到解放臺灣、海南島和屬於中國的最後一寸土地為止”。
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但當時由於各種因素阻礙,解放臺灣的行動並未來得及實施。新中國成立後,中央軍委再次提出解放臺灣的戰鬥計劃,並開始進行準備工作。
“蔣介石(1887-1975年)領導的國民黨在與毛澤東(1893-1976年)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內戰中失敗,並於1949年逃往臺灣。”
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後,解放軍將廈門作為解放臺灣的前進陣地,並於10月24日發起進攻金門的戰鬥。當時蔣介石命令國民黨部隊拼死抵抗,和解放軍激戰兩晝夜。當時解放軍缺乏兩棲作戰工具和登陸作戰經驗,最終進攻金門戰鬥失敗。隨後解放軍繼續在東南沿海一帶的其他島嶼作戰。
1949年12月31日,中國中央政府釋出《告前線將士和全國同胞書》,其中明確指出:解放軍在1950年的任務就是“解放臺灣、海南島和西藏,殲滅蔣介石匪幫的最後殘餘,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
同時,解放軍在1950年春天,已經在長江以南地區修復、修建了30多座軍用機場,福州、廈門、汕頭等沿海港口也集結了大量的登陸艦艇、船舶隨時準備戰鬥。解放軍進攻臺灣的許多技術問題也正在被解決。當時中央軍委認為,如果沒有什麼意外情況發生,解放臺灣指日可待。
就連蔣介石都失去了希望,認為中國大陸會在1950年5月—6月間向臺灣發動進攻“是不可避免”。
到1950年5月,解放軍順利完成對海南島和舟山群島等東南沿海島嶼的解放任務,為解放臺灣掃除了障礙。1950年6月,毛主席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明確表示:黨在當前的總方針就是:“肅清國民黨殘餘、特務、土匪,推翻地主階級,解放臺灣、西藏,跟帝國主義鬥爭到底”,“解放臺灣”成為解放軍的首要任務。
為了實施該計劃,中央政府專門成立了以毛主席為中心的全國統一的軍事機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對陸、海、空軍,炮兵、裝甲兵等各兵種的軍事力量進行統一調配,為保衛新中國、解放臺灣提供堅強的組織領導和強大的後盾。
當時粟裕將軍已組織三野著手進攻臺灣的準備工作了,還從解放軍第九兵團的第20軍、23軍、26軍、27軍等4個軍進行攻臺訓練。
就在中國計劃向盤踞在臺灣地區的國民黨部隊發動進一步進攻計劃的時候,朝鮮半島北部政府的人民軍於1950年6月25日越過“三八線”向南朝鮮政府發動進攻,爆發。
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央軍委在第一時間召開會議,經過商議,認為朝鮮戰爭屬於朝鮮半島內戰,和中國無關,中國不能插手。
在朝鮮戰爭爆發的第二天,也就是1950年6月26日的時候,美國杜魯門總統命令駐紮在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軍進行抵抗朝鮮人民軍的作戰。同時,在1950年6月27日,美國派出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入臺灣地區的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臺灣海峽的海域內進行巡邏,阻止解放軍解放臺灣。
對於這一點,馬英九直言:“戰爭的突然爆發不僅帶來了東亞局勢的變化,也對中國民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美國武裝部隊的介入使得解放臺灣的行動轉變為了臺灣問題,同時,美軍的加入也阻礙瞭解放軍解放臺灣的步伐,威脅到了中國的國家安全。美國武裝部隊進入朝鮮戰場後,在美英兩國300多艘軍艦和5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在仁川地區實施了登陸,美陸軍第十軍團成功登陸朝鮮半島。隨後,美軍在朝鮮軍隊後方突襲,切斷了朝鮮半島的蜂腰部一線,迅速奪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島嶼。
到1950年9月22日,“聯合國軍”乘勢反擊,在奪回漢城後,“聯合國軍”和韓軍繼續北上,越過朝鮮半島南北分界線“三八線”,企圖統一朝鮮半島。
當時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依然在中國臺灣地區的基隆、高雄兩個港口盤踞,作為對美國阻止中國解放臺灣阻力,中央軍委於1950年秋天,計劃投入8個軍向臺灣發地區發動解放戰爭,並以第九兵團的4個軍為第一梯隊。
但越過“三八線”的“聯合國軍”在1950年10月於中國東北邊境地區實施了轟炸行動。在這種形勢下,中國提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口號,解放臺灣的任務被迫延遲了,武力解放臺灣的計劃暫時擱置。1950年10月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中國出兵介入朝鮮戰爭。
隨後不久,中國方面派出志願軍進入朝鮮戰場,支援朝鮮人民軍在朝鮮半島的作戰。
儘管介入朝鮮半島的決定使得中國派出了很大一部分兵力,但在志願軍進入朝鮮作戰的初期,中國仍然計劃武力解放臺灣。當時中央軍委將進攻臺灣的部隊又增加了陸軍三野部隊的第七、第九、第十共3個兵團,12個軍,共計50萬兵力。由第七、第九兵團加入第一梯隊,第十兵團為第二梯隊。當時解放軍在華東沿海的前線部隊已經做好了戰前準備,時刻準備投入戰鬥。
後來由於“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不斷增兵,導致原本的戰鬥設想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志願軍不得不繼續在朝鮮半島上增加兵力。
在這樣的大形勢下,原計劃用於解放臺灣的兵力,不得不抽調至朝鮮戰場上。因此,武力解放臺灣的計劃被擱置起來,一直到朝鮮戰爭結束後,解放臺灣的相關事宜才被重新提起。對於這樣的情況,馬英九公開表示:“朝鮮戰爭使中國共產黨無法進攻臺灣,從1950年持續到1953年的朝鮮戰爭為臺灣提供了喘息的機會。”
朝鮮戰爭結束後,中國繼續將目光轉移到解決臺灣問題上來。但此時情況已經完全不同了,1954年夏天,美國為了實現侵略臺灣合法化,和臺灣當局進行了“共同防禦條約”談判。由於外部勢力介入,使得臺灣問題的解決變得複雜起來,中央軍委開始考慮解放臺灣的其他方式。
1955年4月,中國在萬隆會議上,首次向外界表達了中國在可能的條件下和平解放臺灣的資訊,並宣告: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解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問題,得到了各國代表的普遍讚譽。
隨後,中國政府和美國就臺灣問題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談判,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態度實現了從武裝解放臺灣到和平解放臺灣的轉變。這也為1978年改革開放後黨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制定奠定了基礎。
這一轉變,是朝鮮戰爭帶來的。
也正是因為這一轉變,給臺灣帶來了喘息的機會。正因為當年沒有透過武力手段迅速解放臺灣,這才有了現在的局面。進入21世紀後,臺灣地區和美國等西方國家關係日益緊密,臺灣內部支援獨立的聲音越來越大,美國等西方國家也不斷支援臺灣獨立。朝鮮半島上的南北雙方也是紛爭不斷。
中國大陸和臺灣的關係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對於這樣的情況,馬英九直言:“人們越來越擔心近年來朝鮮半島和臺灣海峽可能會再次‘點燃’戰爭,臺灣海峽長期以來一直是東亞的火藥桶。1992年達成協議承認‘一箇中國’(但使用自己的名稱),並呼籲積極緩和緊張局勢。”馬英九的態度也一直搖擺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