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元順帝下詔,讓王保保率蒙古騎兵火速增援燕京,與徐達、常遇春決戰。王保保還沒動身,常遇春率前鋒攻克通州,奪取元軍的糧草,明軍主力殺向燕京,元順帝無奈放棄京師,逃回漠北草原。
元順帝逃離時,有一位重要人物也離開,就是影響明朝歷史走向的張玉,朱棣評價張玉:“靖難第一功臣”。張玉,元朝的樞密院長官,43歲時帶著兒子張輔南下歸順明朝,58歲陣亡沙場,子孫9代承襲爵位,享福242年,是人生贏家。
近段時間熱播的影視劇,“山河月明”,張玉是朱棣的鐵桿親信,青年才俊,著實搞笑。張玉是元朝官員,與元順帝一起逃離燕京,在漠北居住十幾年。作為漢人世侯的後裔,張玉有一種優越感,也非常認可元朝。無奈明軍多次北伐,北元分崩離析,只好帶著兒子南下歸順朝廷。
1385年,42歲的張玉與兒子張輔,一起南下,謀求生存。1388年,藍玉率15萬大軍遠征漠北,在捕魚兒海之戰中全殲蒙古兵,俘虜二十餘萬,脫古思帖木兒敗亡,北元崩潰,分成許多部落。
捕魚兒海之戰,張玉也跟隨,因作戰勇猛,回朝後被授予“副千戶”,成為一名小軍官。至於有些影視劇,說張玉在捕魚兒海之戰時充當前鋒,只能是搞笑。王弼才是猛人,沒有“雙刀王”,就沒有藍玉的輝煌。
朱棣起兵之前,張玉多次參與戰鬥,但職務並不是很高。1392年,大將周興兩次遠征遼東,打擊乃兒不花、阿札失理,張玉都是以“千戶”的身份追隨,可有可無。明初戰將如雲,張玉並不起眼,其詳細的戰鬥經驗,也沒啥記載。
1398年,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時,張玉只不過是“指揮僉事”而已,小小的四品武官。當然,比起只是“副千戶”、“百戶”的朱能、邱福、王真、譚淵、薛祿等人,張玉的級別還是很高,但成長空間不大。
“靖難之役”時,張玉已經55歲,比朱棣年長17歲。與張玉並列,被朱棣譽為左右手的朱能,也才二十多歲,年輕有為。可以說,沒有“靖難之役”,張玉將默默無聞,史書上也沒有留下多少筆墨。
“靖難之役”,改變了張玉的命運,也影響了明朝的歷史。懷揣著建功立業,封侯拜將的夢想,張玉追隨朱棣起兵,憑藉八百兵馬奪取九門。1400年,張玉身先士卒,攻克大寧,活捉房寬,朱棣得以收編寧王的8萬“甲兵”。
寧王麾下的兀良哈三衛,都是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無不是以一當十。奔襲大寧的主意,就是張玉給朱棣的建議;攻打大寧,也還是張玉打頭陣。朱棣麾下的將領,朱能、譚淵都是以勇猛著稱,張玉則是智勇雙全,尤其擅長謀略。
有兀良哈三衛協助,朱棣的“靖難之役”順風順水,擊敗李景隆不是難事,這都是張玉的功勞。可惜的是,東昌之戰時,朱棣犯下了錯誤,導致張玉陣亡沙場,時年58歲。
1401年,朱棣與盛庸在東昌對決,朱棣仗著有朱允炆“不殺吾叔”的聖旨,率數百親兵衝陣,攻打南軍側翼失敗後,直奔中軍而去。盛庸開啟“陣門”,讓朱棣衝殺進來,事先部署好的火器、弓弩連續齊射。朱棣身邊的親信,幾乎都是被射殺,朱棣則毫髮無損。
朱棣陷入重圍,南軍即便不放箭,也有機會活捉朱棣。一旦盛庸抓住朱棣,“靖難之役”就此結束,就算朱允炆能赦免參與“靖難”的將士,張玉、朱能、邱福、王真、譚淵等猛將,也不會善終。為了燕王,也為了自己,張玉只能拼了。
手持長矛,張玉奮勇衝殺,率騎兵撕開南軍防線,殺入陣中。盛庸再次將軍陣整合起來,圍著張玉打。張玉不是朱棣,沒能享受朱允炆的“優待”,被南軍用弓弩射殺,陣亡沙場,年僅58歲。
1402年,朱棣進入南京,贏得“靖難之役”的勝利,便封賞眾將士。朱棣追封張玉為榮國公,封張輔為新城侯,子孫後裔世代享受皇恩。1425年,朱高熾追封張玉為河間王、諡號忠武,與姚廣孝、朱能、王真,一起配享太廟。古代文武官員,能配享太廟實屬榮幸。要知道,清代的曾國藩功勞顯赫,平定太平天國,卻沒這待遇。
1406年,張輔掛帥征討交趾(越南),攻滅其國,設定交趾布政使司。唐朝末年脫離中原王朝的交趾,時隔五百年,再次回到中原王朝手中。憑藉此戰功,張輔在“新城侯”的基礎上,加封為英國公,世襲罔替,享受恩澤。
張輔、張懋、張侖、張溶、張元功、張元德、張維賢、張之極、張世澤,“英國公”共承襲9代。1402年,張玉家族封侯,9代享受恩澤。1644年,李自成率兵殺入燕京,第九代英國公張世澤率兵抵禦,陣亡沙場,家族“爵位”延續了242年。
“靖難之役”,以四品武官指揮僉事身份追隨朱棣,張玉為家族贏得242年的皇恩,子孫9代承襲爵位,算是人生贏家。張玉的後裔,能征慣戰的,只有“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的張輔一人。可惜,因英宗的瞎折騰,張輔75歲時陣亡沙場,著實可惜了。
參考書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