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人們常常會將無法解釋的事情歸結於風水玄學,在風水中,連綿起伏的山脈被稱為“龍脈”,在古人看來,這些山脈蜿蜒不斷就像傳說中的龍。有些有著連綿不斷流水的平原地區也被稱為“龍脈”。
“龍脈”極受統治者的重視,在他們看來“龍脈”和封建王朝的發展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歷代統治者都希望自己去世後可以埋葬在龍脈上,但並不是每一位統治者都能尋到“龍脈”。有三位皇帝成功埋在了“龍脈”上,迄今為止這三個皇帝的墓穴都沒有被開啟,有人說這是因為,龍脈的所蘊含的神力,保護著墓穴。
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和武周女皇的墓穴,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座兩位皇帝合葬的陵墓。這座陵墓位於陝西省的梁山,據傳聞,這座墓的隨葬品極其豐厚,光是金銀財寶就有500多噸。
按理說,這樣一座陪葬豐厚的墓穴,早該有人惦記,但是迄今為止並沒有人成功盜取這座墓穴,這座墓穴也成為了唯一一個沒有慘遭盜墓賊毒手的唐代墓穴。
在歷史上乾陵遭受過三次大規模的盜掘活動,第一次是唐代末年,當時爆發了黃巢起義。為了保證軍事供給,黃巢決定前去盜掘乾陵,他派出了四十萬軍隊前去挖掘,經過好幾個月的挖掘,軍隊挖出了好幾條几十多米深的大溝,但始終沒有發現地宮的入口。
第二次是在五代十國時期,當時的耀州節度使溫韜,就是靠盜墓發家的,他被譽為“歷史上最大的盜墓賊”,透過盜墓他所獲珍寶無數,自然不會放過陪葬豐厚的乾陵,當時他曾率領幾萬軍隊前去挖掘潛力,但是一無所獲。
第三次盜掘發生在民國初年,當時軍閥孫連仲想要開挖乾陵獲得珍寶,他派出了一個工兵團,帶著炸藥前去挖掘乾陵,可即便如此,他也沒能找到乾陵的入口。
據傳聞,在1958年,曾經有幾個農民在梁山放炮炸時,無意間發現了墓穴入口,經過鑑定這就是乾陵地宮入口,他們發現縫隙裡面全部注入了玄鐵,極其堅硬,根本無法挖開。
秦始皇陵
第二座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秦始皇陵了,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由秦朝丞相李斯負責監辦,這座陵墓修建了近四十年,規模極其宏大。秦始皇希望能夠將自己的在世時的所有東西都放入自己的陵寢中,所以整個陵墓完全是按咸陽城的佈局而建造的,為了保護自己,他還建造了兵馬俑。
秦嶺建築十分堅實,一般技術是很難開啟的,整個秦嶺分為四層,分別是地下宮城、內城、外城、外城之外還有一層城牆,每一層建築都十分牢固。
據考證整個地宮宮牆東西長168米,南北141米,南牆寬16米,北牆寬22米,並且整個地宮離地面極深。地宮的核心區域並非用土封堵,而是用銅水封堵的,絕對稱得上是固若金湯,在古代生產力有限的狀況下,很難有人進入。
在古代,凡是大型地宮一般都會有反盜裝置,據《史記》記載,李斯在修建這座地宮時“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之”由此可見,秦嶺地宮其實是危機重重。
除此以外,《史記》中還記載秦始皇陵中灌入了大量的水銀來象徵江河湖海,經過勘測,科學家發現秦陵地宮土壤中的汞含量極高。汞是劇毒物質,超量吸入可導致死亡,這也是秦始皇陵至今都沒有人敢盜掘的最重要的原因。
黃帝陵
最後一個是位於陝西省延安市橋山的黃帝陵,這座陵墓並非黃帝的真正的棲身之地,而是一座衣冠冢,據傳聞在黃帝晚年時期,有金龍從天上飛下,載著他飛向了天空,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見過黃帝。
傳說在黃帝昇天時,臣民們極其不捨,拼命拉扯皇帝的衣衫,最後把他的靴子、寶劍都拽了下來,為了紀念黃帝,他們將這些遺物埋在了橋山之巔,橋陵也就成為了皇帝的衣冠冢。
這所陵墓的選址極其講究,陵墓位於整個橋山的山脊上,與遠處的山峰連成了一條直線林區,其他建築都是圍繞著這座軸線而建造的。與其他朝代的皇室陵寢不同,這座陵墓面朝東南,背向西北,體現了整個中國地理“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形態。從漢武帝開始,橋山就成為了歷朝歷代舉行大祭祀的地方。
據傳聞,最早的時候橋山上並沒有樹木,是黃帝在此處栽下了第一顆柏樹。黃帝飛昇後對百姓也極其的不捨,他讓神龍在橋山上空停了下來,臨行時又把臣民們送給他的肉乾扔了下來,恰好落在之前所栽種的柏樹上,把柏樹砸出了24個疙瘩,現在去黃帝陵,還可以看到這個長滿24個疙瘩的柏樹。
黃帝飛昇後,每天都有很多人前來橋山拜祭他,但是當時橋山除了黃帝所栽的那棵柏樹以外,並沒有其他樹木了,人們所帶來的食物常常會被野獸們搶食一空,這讓人極其不安。
有人在黃帝陵寢周圍栽種了很多樹木,希望樹木能夠將這座陵墓遮擋起來。天上的仙女知道這件事後就告訴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極其感動,於是便讓王母將常年不落葉的柏樹籽撒在了橋山上,第二年,橋山一片枝繁葉茂。
據傳說,黃帝墓有神龍保護,挖掘的人將會受到懲罰,或許是因為對神龍的畏懼,也可能是因為對黃帝的敬仰,迄今為止黃帝墓依然儲存得十分完整,並沒有人前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