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心放
張昭(156-236年)字子布,今江蘇徐州人,出身士族家庭。他在孫策平定江東時頗有貢獻,孫策亡故後他遵託與周瑜等擁立孫權並輔佐他經營基業,是吳國的一個元老級重臣。
(一)輔佐孫策受到重用
張昭從小勤奮好學且學有所得,還擅長書法尤以隸書著稱,成年後被地方舉薦為孝廉,他是一個低調的人,沒有接受舉薦。本地的名士陳琳等人對他頗為稱讚,徐州刺史陶謙舉薦他為茂才,張昭同樣拒絕了。茂才就是秀才。漢光武帝是劉秀,東漢朝的人為了避諱,就將秀才改稱為茂才。陶謙認為張昭輕視他,就找個理由將其抓起來。東漢名士趙昱,與張昭、王朗等是朋友,官至廣陵太守。在趙昱的傾力營救下才被釋放。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群雄並舉。張昭隨眾多難民逃到了江南。其時正值小霸王孫策創業江東急需各類人才輔佐。經張紘(hong)推薦,做了長史、撫軍中郎將兼理文武諸事。張紘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和朝廷官員,主要活動在孫吳政權中,後與張昭並稱為“二張”。
由於確實有真本事,加之會為人處事,張昭深受孫策的器重,
兩人關係親密,按現代的話說成了鐵哥們。張昭曾邀他一起去拜見自己的母親。孫策的重要事務,幾乎都由張昭出謀劃策或經手。簡而言之,張昭為孫策坐穩江東做出了很大貢獻。東漢朝廷的不少官員與張昭的關係不錯,在他們往來的書信中,多有稱讚張昭的言辭。對此,孫策很有肚量,非但沒有猜疑,反而瀟灑地說,當年管仲為齊國國相,齊桓公敬重他,天下人也很尊崇他。如今我能重用張昭,他的功名難道不為我所有嗎?張昭在孫策心中的地位如同管仲在齊桓公心中的地位一樣重要。
(二)受委託輔佐少主
建安五年,孫策在統一了江東地區,正準備發兵北上之際,被原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所傷。傷情嚴重。孫策在臨終前將弟弟孫權託付給張昭,並且語重心長地囑咐張昭,如果孫權不爭氣的話,你可以取代他。這和劉備臨終將後事託付給諸葛亮說的話一樣啊!孫策給孫權說,要在江東立穩腳,必須外靠周瑜,內靠張昭。
孫權因沉溺於喪父失兄的悲慟之中耽誤了國事時,張昭耐心地進行開導,勸孫權道,作為繼承人,現在的頭等大事是繼承父兄的遺業,使其發展興隆。如果天下動盪不安,你一味地哀傷只會誤大事。張昭還將孫權扶上馬,在警衛的陪同下檢閱部隊。在張昭和周瑜等的大力輔佐下,從此東吳大局穩定了。孫權自然而然地對張昭既尊重又信任。孫權經常給朝臣們說,跟張昭談話不敢隨便。
可是後來的關係逐漸發生了變化,孫權和張昭時遠時近,時而貌合神離。作為顧命元老,張昭的作用慢慢由重變輕了。孫權更加重用的是顧雍、魯肅和諸葛瑾等人,比如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孫權被封為吳王時,首任丞相由孫邵擔任。孫邵字長緒,今山東濰坊人,頗有在朝廷任職的才能,原為北海太守孔融的功曹,後隨劉繇渡江南下,繼而輔佐孫權。張昭呢僅為綏遠將軍。孫邵病故後,雖然眾大臣都看好張昭,可是孫權卻安排顧雍接班。
頗有心機的張昭,當然會看清形勢,年事已高的他,便在孫權稱帝的黃龍元年(229年),主動交出官印,申請提前退休。其後便在家裡悉心著書立說。
(三)張寵失寵原因
首先是性格差異大,因年齡差異愛好也不同。張昭剛直不阿,不苟言笑。身為顧命重臣且有擁立之功,在孫權面前自然擺點老資格,不時會發生一些頂撞拌嘴之類的事。
孫權在自己的地位穩固之後,當然心裡感到不舒服。年青的孫權愛玩,一次騎馬射虎差點出了事,張昭勸阻他。他不但不聽,還專門做個騎虎車,來玩大的。張昭繼續勸,孫權只是笑,根本不聽他的。還有一次孫權宴請大臣們,叫人把水潑在大家身上,說今天痛飲,不喝醉不罷休......張昭躲在車裡生悶氣去了。孫權命人把他請來,他直言不諱地批評孫權。面帶愧色的孫權,只好令人把酒席撤了。不會給領導顧面子的人,怎能得到領導的青睞呢?
其次在重大問題上,張昭沒與時俱進,憑老經驗辦事,沒有給領導當好參謀。最重要的就是“赤壁之戰”之初的“戰和之爭”上。張昭為什麼主和呢?這和他早年避亂到江南的經歷有關,一句話就是被一個亂字搞怕了,一門心思去保太平。他沒認清形勢,洞察曹操的戰略意圖,這和能求得到嗎?自然而然讓孫權失望又不滿了。真正支援孫權與曹操抗衡,誓與江東共存者是是周瑜、魯肅等,因此孫權是遠張昭而近周、魯了。
補語:張昭81歲病故,遵其遺囑,喪事從簡。已經稱帝的孫權親自來參加了他的追悼大會,也算孫權沒有忘記張昭的功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