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康道
2024年1月13日,約了綠意盎然群幾位戶外愛好者一起前往 龍灣雙岙,沿水庫徒步南坑山,經登峰長廊、王瓚書院返回起點,全程約6公里、3小時,海拔提升約400米。 在返程途中,大家一致認為,該線路空氣清新,有文化底蘊,是初驢練腳力的好去處,值得推介分享!
起點位於有唐朝名勝古蹟的雙岙村
雙岙村,曾叫雙溪,因處在平坑和倒瀧坑兩條溪水的匯合處而得名。據《山海經》記載的“甌在海中”,雙溪水向著東流,水面平坦寬闊,可以通船。
古時的雙岙,風景如畫!曾令許多行者、詩人陶醉其中,流連忘返,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流傳最廣是明代中葉溫州著名詩人何白的《雙溪晚宿》與《雙溪曉發》。其《雙溪曉發》詩曰:“雙溪百里翠撲眼,天劈兩峰開勝觀。杏花壓雨倚春態,櫧葉拂去生暝寒。旅夢不迷越山嶽,客心無賴隨風湍。茅堂日午息徒侶,濁酒劍歌行路難。”
該村的名勝古蹟豐厚。有佛教千年古剎安仁寺、道教聖地石勝觀等。位於雙岙水庫壩腳東側的石勝觀,因四周山崖峭壁,流水石痕,蔚為壯觀而得名。它始建於唐乾封三年 (688),為石結構、依山而築,前為玉皇殿( 晚清建築) ,面臨沙岙龍潭。
石勝觀內有區文保單位宋代摩崖造像,造像共14尊,分3組,皆坐南面北。最大一尊,通高1.33 釐米,寬0.55釐米,凸出0.21 釐米。石勝觀造像,容相慈祥、造型古樸、刻工精煉,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雖經歷風雨侵蝕,造像體貌衣飾基本完好無損。據專家介紹,從造像的工藝水平可以推測,當時溫州一帶已具備較高的鑿刻工藝。就造型風格而言,當是宋代造像。該石勝觀道教音樂聲名遠播,也已列入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該村曾獲浙江省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文明村等榮譽。
徒步有戶外愛好者樂園之稱的雙岙山嶺
去雙岙戶外,線路多多,能滿足不同層次的戶外愛好者需求。有通往瑤湖的平坑嶺古道,有戶外探險者樂園之稱的雙岙峽谷和龍王峽谷。我們去的當天,就有好幾支戶外團隊在龍王峽谷攀爬,尋找驚險刺激。我是謹慎者,喜好山路與古道。
是日,按攻略,本來車停雙岙水庫停車場,因道路提升,車子就停在“文明公園”的大羅山登山步道指示牌邊,即開始當天的徒步旅程。
途中,還及時調整了攻略線路,最終按指示路牌標識,走水庫東首步道上山,沿龍床方向登南坑山嶺,朝峰臺水庫方向下行,在三岔路口直接選擇王瓚書院,走花崗岩健身步道下山,過百步亭回到起點,形成一個完美的環線,全程6公里、3小時。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剛開始,途中就巧遇一驢友季建勇,並引領我們到石勝觀,參觀摩崖造像。 當我抵近東首觀看時,一顆根植於石縫中的小樹,其頑強的生命力,令人驚歎不已! 如不是他帶領,恐怕會錯過這一帶美景。
這一路,最大的工程該是雙岙水庫了。它始建於1977年12月,總庫容57.10萬立方米,大壩為砼面板石壩,最大壩高29.2m,壩頂高38.8m、寬4.95m。
這一路,空氣清新、花木奇特。吳兄發現了一顆溫州“大羅山版”迎客松,它昻揚挺拔,佇立在懸崖邊,頗與安徽黃山“迎客松”有幾分相似,似乎在向我們招手問好!許多叫不上名字的奇花異草點綴在峽谷間、山嶺旁,婀娜多姿,爭奇鬥豔,令人陶醉。
(“溫州大羅山版”迎客松 吳瑩攝)
這一路,奇石不少。有人說雙岙水庫下面的石頭像一隻王八在戲水,依我看,其倒影更像一位負重前行的帥哥。而在半山腰路亭的正前方,有一塊石頭形狀像一隻豬,也有人說像熊貓.....
吳瑩攝
大羅山就像一座奇石博物館,每一塊奇石都蘊含著生命的張力,只要你敢於展開想象的翅膀,都可以給它起一個雅名,寫一首詩,講一段傳奇故事。只是有點遺憾,這次到了龍床的位置附近,卻未尋到龍床。
同行者黃帥哥說,這一路鍛鍊和挑戰並存,“品嚐”了一次視覺盛宴,期待下次再來此山探秘!
打卡王瓚書院
王瓚書院位於龍灣區永中街道豐臺村到雙岙村的村級公路邊。在環線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們剛好經過其門口,便入內考究。
該遺址為王瓚中進士前讀書的地方之一。據相關資料介紹,王瓚(1462-1524),字思獻,號甌濱,諡號文定。1496年春中進士第,殿試得一甲二名(即榜眼)。初授翰林院編修,1497年奉旨修《大明會典》,司教內書堂。1502年應溫州知府鄧淮之請,來溫編纂弘治《溫州府志》。官至禮部左侍郎,欽命追贈禮部尚書。他兩任國子祭酒,四典禮部會試,撰修國史,侍講經筵,著作眾多,對文化教育事業做出貢獻,被譽為“學冠一時,四海師模”。
王瓚書院最有文物價值的當屬王瓚讀書處白巖宮。裡面看上去只是一座大殿,其實,後面還藏著兩層樓和三層洞,巧奪天工,藏風聚水,是個風水寶地。原書院由書院、讀書巖和巖前蓮池組成,讀書巖由兩旁三組巨巖連成,其中一塊刻有 “王瓚書院” 四字,為浙江省文物局長鮑賢倫於2008年撰書。王瓚讀書巖遺址巖前的蓮池尚存。近年,在此地建有王瓚詩碑林。
線路起點:導航至龍灣區雙岙村文明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