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上本沒有龍
因為中華民族
才有了龍
它被我們賦予了
超乎尋常的神力與地位
騰雲駕霧是它
興風作雨是它
(騰飛的巨龍,攝影師@杜華林,製圖@杜睿/星球研究所)
民間神獸是它
帝王專屬是它
中華民族的象徵也是它
(節慶活動中總有它的身影,攝影師@城市穿梭客)
它並不存在
卻又“無處不在”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與龍有關的國家級、省(市)級非遺專案多達360種,製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從古至今
它的形象一直相伴左右
(龍的存在幾乎與中華文明同樣漫長,攝影師@孫澤&張豔&梁小君&王晗&柳葉氘&黑敀&博物膠囊&徐勤&肖怡寧&徐暢宇&李文博&肖遙&孫巖&包浩霖&動脈影,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但是
至高無上的龍
並非生來不凡
在漫長的生涯中
它究竟經歷過什麼
才獲得瞭如今的地位?
其中的波折
你也許無法想象
01
龍的童年
- 龍形象的來源 -
距今8000多年前
遼北大地上的一處遠古聚落內
人們圍聚在中央的廣場上
用石塊堆成了一個圖案
這個看上去“其貌不揚”的大傢伙
也許就是龍
剛剛誕生時的模樣
(查海遺址堆塑龍,攝影師@孫澤,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這時候的龍
單純且懵懂
它既沒有固定的名稱
也沒有統一的形象
作為想象出來的生物
它的原型或許來源於
那些生活在古人身邊的
“神奇動物們”
在東北地區的先民們眼中
它是維繫生存的重要保障
於是,他們用玉石雕琢它的模樣
成為了神聖的“玉豬龍”
(它有著豬的頭部和長而捲曲的身體,攝影師@梁小君,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甘肅地區的先民們
在河流邊驚訝地發現
它能夠自由地往返於水陸兩地
於是,他們用線條勾勒它的樣貌
成為了獨特的“鯢魚龍”
(它長著人臉和細長的魚身,攝影師@王晗,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它性情兇殘、氣勢十足
讓河南地區的人們
恐懼著、崇拜著、渴望著
於是,他們用蚌殼堆砌出它的形狀
成為了威嚴的“鱷魚龍”
(它看著十分像鱷魚,攝影師@張豔,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它行蹤詭秘
有些更是身藏劇毒
山西地區的先民們
對它是既畏懼又好奇
於是,他們用色彩描繪出它的形象
成為了神秘的“蛇龍”
(它在吐著信子,攝影師@柳葉氘,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豬、鯢、鱷、蛇...
龍的模樣就這樣
被慢慢“打磨”了四千年
直到夏朝建立
作為當時中國最強勢的王朝
它有著其他各地區所無法比擬的影響力
夏人心目中的龍形象
也逐漸普及開來
(夏綠松石龍形器,其原型更像是蛇,攝影師@黑敀)
夏朝滅亡之後
人們對龍的喜愛有增無減
藉由鑄造技藝的發展
龍時常出現在各式各樣的青銅禮器之上
形象也由曾經的簡單質樸
變得更加神秘獰厲
(西周青銅爬龍,攝影師@博物膠囊,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此時的龍
不僅有了規範的形象
更擁有了專屬的名字
(龍文字演變,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數千年的歲月
讓吃著“百家飯”長大的龍
逐漸褪去了遠古時期的“稚氣”
變得成熟的它
即將正式步入“神界”
迎接不凡使命
02
初入“神界”
- 龍的神力與民間形象 -
龍的“神仙生涯”
開始得並不順利
對於上古時期的人們而言
龍可以是被馴養的寵物
它的肉甚至還能被拿來吃
(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這裡的龍很有可能是鱷魚,死後被做成肉醬獻給了夏王吃)
帝舜氏世有畜龍......龍一雌死,潛醢(hǎi)以食夏後。
中國人不養閒神
要想在神界“打響名聲”
實力不過硬可不行
龍,決定學點“看家本領”
(商代玉龍,攝影師@柳葉氘)
藝術源自生活
鱷魚,作為龍的原型動物之一
平日總是與水相伴
雨季恰好是它們更活躍的時候
觀察到這些現象的古人
便將鱷魚與雨水聯絡起來
龍因此“學會了”
行雲布雨
(在水中捕食的鱷魚,圖為凱門鱷,僅作示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對於農業大國來說
這項技能可謂十分重要
龍也理所應當地擔上了
控制雨水的重任
洪水時
它是疏通水道的得力助手
(出自《山海經》,應龍為大禹疏通了泉水)
禹治水,有應龍以尾畫地,即水泉通,禹因而治之
久旱時
人們又會在求雨儀式上
揮舞著它的身軀
期望它能夠回應祈禱
為大家降下甘霖
(早在商代,就有透過舞龍來求雨的記載,攝影師@蔡朝陽)
辰時(清晨)
正是神龍下雨的好時機
於是它被納入了曆法
成為了十二生肖中的“辰龍”
與人們的命運緊密相連
(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有生肖紀年的記錄,攝影師@袁歡歡,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不止於此
穿梭在雲間的龍
擁有著溝通天地的本領
(西漢透雕龍鳳紋重環玉珮,其中的龍如同奔行在雲間,攝影師@柳葉氘)
它是坐騎
由神明牽引
翱翔於天地之間
(請橫屏觀看,這裡的龍看上去十分“呆萌”,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它還是墓室內的“常客”
往返於生死兩界
將逝者們的靈魂帶往仙界
(馬王堆漢墓帛畫中的龍,成為了引導墓主靈魂昇天的手段,攝影師@任俊豪)
唐代
隨著佛教的傳入
佛教經典中的“龍王”形象
進入到了人們的視線內
作為“畜生道”中的一員
它們亦正亦邪
既擁有神通變化
也有著各自的喜怒嗔痴
(敦煌第35窟《龍王禮佛圖》,梵文中代表蛇的“Naga”被誤譯成了“龍”,因此圖中的龍王有著人首蛇身的形象,攝影師@孫志軍)
在外來文化與本土信仰的結合下
龍搖身一變
成為了龍首人身的龍王
有了“人情味”之後的龍
受到了百姓的喜愛
他們供奉龍王,為其修建廟宇
龍,因此獲得了新的任務
就是成為一方的保護神
佑護著當地風調雨順
(瀕臨江河湖海的地方,往往都有龍王廟,攝影師@張煒)
口口相傳之下
龍的故事也變得更加豐滿
人格化的形象之外
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龍生九子的描述最早見於明代,且存在多種版本,本圖僅挑選其中部分展示,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作為地方的保護神
自然也要守護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龍,身為鱗蟲之長
能夠鎮壓住各種毒蟲
(出自《說文解字》)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於是,每逢農曆的二月初二
人們便會撒灰燻蟲
稱為“引龍”
期望龍能在這一天“抬頭活動”
驅散春分時節蠢動著的毒蟲
讓大家免受疾病的困擾
(二月二龍抬頭,人們摸龍頭以求祝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除了這些主業之外
龍還是一名活躍的
民間文藝工作者
它是戲劇中的常駐嘉賓
(儺戲中的龍頭面具,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是建築中的經典元素
(山西汾陽太符觀中栩栩如生的龍雕塑,攝影師@邢睿澤)
更是繪畫中的重要角色
(向左滑動觀看,圖為宋代陳容所繪《九龍圖》,每個龍的表情都各不相同,攝影師@包浩霖)
雖然任務繁雜
但好在業務能力過硬
龍在民間混得風生水起的同時
也受到了皇室的青睞
於是,龍成功“上岸”
拿到了皇家的“正式編”
03
天選神龍
- 龍與封建王權 -
龍進入帝王之家的時間
大約是在漢代
出身卑微的開國皇帝劉邦
為了向天下宣告自身的正統
便將算盤打在了龍的身上
於是,史書中的劉邦搖身一變
成為了“龍之子”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在史書的渲染下
不僅劉邦的父親是龍
劉邦自身是龍
劉邦的兒子也是龍
如此“大費周章”
無外乎是借用了龍的神聖屬性
來強調西漢政權的合法性
(西漢龍首形蓋弓帽,攝影師@一一的博物集)
受此影響
帝王們開始意識到了龍的價值
紛紛將自身與龍繫結
龍,看似擁有了帝王之氣
卻也壓力重重
成為了製造輿論
自證天命的“工具龍”
(唐赤金走龍,攝影師@柳葉氘)
龍與皇家的聯絡越來越緊密
到了元代
統治者更是試圖將龍徹底壟斷
政府正式下達了禁令
除了官方機構外
民間不許織造任何與龍有關的圖案
(龍的長相集合了各種動物的特徵,攝影師@李偉,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民眾對龍千年來的熱愛
又豈能被一紙禁令阻擋
為了避免審查
人們紛紛對龍紋進行了“魔改”
有的減了個角
有的則少了個爪子
各種變異的龍紋層出不窮
(這件瓷器上的龍長得十分奇特,攝影師@動脈影,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不僅是龍紋
那些出現在民間節慶中的龍
長得更是五花八門
有用板凳拼成的龍
(浙江雲和板凳龍,攝影師@梅育源)
有用草編成的龍
(汾口舞草龍,攝影師@程海波)
有用煙花製成的龍
(煙花龍,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人們的手中
龍可謂是各種形態
布、草、竹、紙、木、紗
只要是生活中的常見材料
都可做成龍
(用紙拼接成的玩具龍燈,攝影師@於奕奇)
面對現實
統治者不得不作出讓步
重新規定了龍的形象
即“五爪二角”
僅有帝王一人
可以將它穿在身上
(帝王服飾上“張牙舞爪”的龍,攝影師@動脈影,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到了明清時期
帝王們的慾望日益膨脹
於是,龍包攬了
皇家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是皇家的護衛
盤旋在宮殿的樑柱上
守候在帝王的坐榻邊
(乾清宮牌匾下的金龍,攝影師@柳葉氘)
它承包了瑣碎的“家務活”
錦被、茶盞、果盤、文房用具上
處處都有它的身影
(向左滑動觀看,明清皇室器物中的龍,攝影師@柳葉氘&袁歡歡&楊文傑)
它還成為了
皇室工程的“包工頭”
上至天花板
下至下水道
每一處細節
它都要嚴加把控
(故宮太和殿臺基上的螭首,每逢大雨便會出現“千龍吐水”的景象,攝影師@潘之望)
儘管身兼多種神通
但此時的龍
與其說是皇室專崇的圖騰
不如說是皇帝專屬的“工具龍”
(向左滑動觀看,故宮中的龍,攝影師@焦瀟翔&宮迷&姚朝輝&柳葉氘)
工作雖然辛苦
但在外人眼中
好歹也是體面的金飯碗
在皇家勤勤懇懇工作的龍
或許不會想到
它即將迎來“龍生”中的低谷
1911年
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
徹底覆滅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
與皇家高度繫結的龍
也因此遭受了株連
(象徵著清政府的黃龍旗,攝影師@呂效楠,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失去了皇權這個“靠山”
龍再也不是神聖與威嚴的象徵
反而成了愚昧與落後的代表
進步人士將其視為打倒物件
恨不能除之而後快
(出自1911年《同盟會在港澳的活動和廣東婦女界參加革命的回憶》)
一群培基學堂學生,到營地大街寶衡銀號,抗議懸掛清朝的龍旗,和店方面的主事人發生爭執,並向龍旗扔擲石塊。
此時的龍
早已不復昔日的神采奕奕
陷入“龍生危機”的它
又將何去何從?
04
飛入尋常百姓家
- 龍與近現代社會 -
時間來到了60多年後
隨著改革開放的序幕拉開
此時的中國
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懷揣著民族復興、走向世界的決心
這是中國的機會
也是龍的機會
(出自1978年釋出的歌曲《龍的傳人》)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
它的名字就叫中國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
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正如歌曲中的描述
也許沒有什麼動物能比龍
更適合象徵中華民族了
畢竟,它早已在漫長的歷史中
與我們相伴了數千年
(陽光下的舞龍,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龍,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古時的龍俗
被傳承了下來
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最初只有在祭祀祈雨時
才會獻跳的龍舞
如今早已成為了日常慶典中
不可缺少的一環
(汕頭澄海西門龍鳳舞,攝影師@城市穿梭客)
曾是荊楚地區
為了紀念屈原而劃的龍舟
如今也成為了一項
廣受民眾喜愛的體育賽事
(賽龍舟,攝影師@盧文)
騰飛反轉的身影
早已深深印刻在了人們的心中
它可以在空中飛
(由無人機組成的龍,攝影師@匪霸)
可以在火中舞
(舞火龍,攝影師@張樂)
可以在水裡遊
(在水上巡遊的“金色巨龍”,攝影師@羅期文)
一路走來
龍經歷了太多
它的存在幾乎與中華文明同樣漫長
它曾是遠古部族的圖騰
是呼風喚雨的神獸
是威嚴皇權的象徵
(故宮螭陛,攝影師@王天羽)
在經歷過時代的磨鍊
與歲月的沉澱之後
龍,終於迎來了真正的高光時刻
那就是成為中華民族的
“精神代言”
一切美好而向上的事物
都可以是龍
它是瑰麗秀美的祖國山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亦被稱為“中華龍脊”,攝影師@王永傑)
是 “霸氣十足”的大國工程
(核電工程“華龍一號”的核島內部,圖片來源@中核&國資委)
是勇往直前的科學探索
(極地考察船雪龍號與企鵝,攝影師@阿凡昌)
亦是 每一個自強不息
熱愛生活的中國人
(舞龍的人們,攝影師@城市穿梭客)
從初入神界
到天選神龍
再到14億人心中的圖騰
龍用了八千年
但不管它的身份如何變換
有一項工作
卻始終沒有改變
那便是承載著人們
對幸福生活的渴望
(畫著糖畫龍的老人,攝影師@蘇凌漢)
或許
世上本沒有龍
有的只是中國人的
夢想與創造
(北京箭扣長城,宛如一條盤旋的巨龍,攝影師@周青陽,製圖@杜睿/星球研究所)
龍年在即
星球研究所聯合長安汽車
也用一支影片
開啟了另一段“尋龍之旅”
帶領大家去尋找
在祖國的天南海北
那些最美的龍
(請點選觀看,《真的!我們找到龍了》)
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新的一年即將啟程
祝大家
萬事興“龍”
一路長安
(請向左滑動,探索路上的風景,圖片來源@長安汽車)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黃太極
編輯:所長
圖片:潘晨霞
設計:漢青&杜睿地圖:張 松楠
審校:鏡子 &周天秀&鄭藝
封面設計:漢青
外審專家
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 張勁碩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館員 郭東珺
注:
1、第一章關於龍的原型存在多種說法,本文僅列舉其中部分。
2、第二章關於龍行雲布雨的能力來源,學術界有多種推測,本文選用的是鱷魚來源說。
3、第二章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節日來源存在多種說法,還有觀點認為是與星宿位置變化有關。
【參考文獻】可上下滑動檢視
[1]鄭軍, 徐麗慧. 中國傳統龍紋藝術[M].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2012.
[2]施愛東. 中國龍的發明:16-20世紀的龍政治與中國形象[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4.
[3]李零. 十二生肖中國年[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
[4]吉成名. 中國崇龍習俗[M]. 湘潭大學出版社, 2020.
[5]袁靖. 動物尋古:在生肖中發現中國[M].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3.
[6]朱學良. 上古至秦漢時期龍崇拜之嬗變及其文化意蘊[J]. 文學與文化, 2012(03).
[7]李零. 說龍,兼及饕餮紋[J].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17(03).
[8]朱乃誠. 炎黃時代的圖騰與龍及中華龍文化的起源與形成[J].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 2019(09).
[9]袁廣闊. 龍圖騰:考古學視野下中華龍的起源、認同與傳承[J]. 光明日報, 20201202.
【招聘】星球研究所長期招聘主筆、地圖設計師、影片剪輯、三維動畫師、圖片編輯、商務策劃等,請在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