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唱門頭”到“振興曲”
作者來源:黃再永(來自安徽省蚌埠市)
鳳陽花鼓曾被譽為“東方芭蕾”,被視作民間瑰寶,在幾百年的傳承與發展中,見證著社會的發展,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詮釋著鳳陽人民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追求。如今,這一傳統藝術正在推陳出新、翻奏新篇,散發出新的活力。
鳳陽花鼓流傳至今已有約600年曆史,最初的表現形式是兩人演唱,或姑嫂、或姐妹等二人組合,一人擊鼓,一人敲鑼,口唱小調,叫“唱門頭”。
自古以來,鳳陽北部淮河水患頻發、南部丘陵地區旱災不斷、加上戰亂,當地百姓為了躲災避亂,四處流浪乞討,將鳳陽花鼓唱遍了大江南北。
鳳舞滁州
作者來源:楊涵斌(來自四川省廣元市)
“咚~”花鼓輕啟,如詩如畫的旋律從指尖溢位,如同心跳的韻律,將整個表演帶入一種神秘而又悠揚的氛圍。舞者們手持花鼓,翩翩起舞,鼓點如潺潺流水,如詩意的文字在空中綻放。手中的花鼓成為音樂的一部分,舞動間散發出令人陶醉的悠揚旋律。樂曲在耳畔盪漾,如一陣微風,輕輕拂過心靈深處,使人沉浸在一種超越時空的藝術境地。這並非單純的舞蹈,更是一曲古老的詩篇,讓人彷彿聽見了歲月的低語。
鳳陽花鼓舞儀態之美,如蝶翩飛。舞姿輕盈飄逸,腰肢柔美,手臂舒展,步伐矯健。每一個舞蹈動作都流露出舞者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的追求。整個表演場面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和藝術的韻味。看那舞者們手臂舒展,舞步輕盈,步伐間彷彿是在一幅宏偉的畫布上揮灑著多彩的顏料。而眼神之中,是一種深沉而又激昂的情感,彷彿在述說著一段悠遠的故事。
鳳陽花鼓舞的美,是一種歷史的敘述。鳳陽花鼓舞將古老的廣場點綴得如詩如畫,彷彿是歷史和這片土地融為一體,每一次的起落,都是對滁州文化傳承的深情致敬。這不僅僅是一場表演,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人在表演中感悟到一種超越時光的情感共鳴。鳳陽花鼓舞的美不僅僅在於表演本身,更在於它所傳遞的文化內涵。舞者們透過舞蹈的形式,表達了對家鄉土地的熱愛、對傳統文化的珍視,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鳳陽是個好地方
作者來源:疏澤民(來自安徽省安慶市)
20世紀80年代初,從收音機裡聽到“咚咚隆咚鏘”的《鳳陽花鼓》。花鼓中這樣唱道:“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
一陣鏗鏘的鑼鼓響,鳳陽花鼓非遺傳承人鄧凡蘭、陳玉芝老人,頭裹毛巾、身穿藍褂,從泥巴屋裡走出來,站在茅草亭子下的表演臺上,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樂滋滋地為遊客表演《新鳳陽花鼓》。兩位老人,一人右手執鼓,左手執鼓條敲擊鼓面,“咚咚”有聲;另一人手執小鑔,“嚓嚓”配合,每唱一段,穿插交換位置。小巧的花鼓,在老人手上靈活地擊打,優美的小調唱腔,聽起來是那樣的親切悅耳。臺前的遊客,情不自禁地跟著節拍哼唱起來。我靠在一根木柱上,一動不動地盯著臺上兩位老人表演,開啟手機拍攝影片,製作抖音和影片號推送,很快贏得朋友和陌生人的關注和點贊。
來鳳陽,走小崗,近距離欣賞鳳陽花鼓舞,聆聽原汁原味的皖北小調,新時代鄉韻鄉風撲面而來。冒著高溫酷暑來到鳳陽小崗,頗有收穫,此行不虛。
來源:滁州文化和旅遊局
主辦:滁州市文化和旅遊局
編輯:沈 盼,初審:賁方舟
複審:劉永江,終審:張 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