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曾是馬來亞的一部分。新加坡在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過了兩年後,由於治理理念和權力鬥爭,新加坡被迫退出馬來西亞並獲得獨立。初時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的動機與目的主要是出於政治利益的考量,而非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新加坡被驅逐出馬來西亞也源於種族政治的問題。
根據李光耀回憶錄的描述,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第一,馬來西亞領導者仍將新加坡視為“小弟”,不會以平等的身份對待;第二,初時對新加坡的存活不屑一顧,隨後在許多方面阻擾和限制兩國人員和經濟的正常交流;第三,國家安全問題,包括國防、水資源供應、貨幣等課題,不斷施加壓力。
面對這樣的局勢,新加坡在獨立初期需要採取堅定立場來應對。首先,要努力構建正常的國與國關係。這意味著需要拋棄舊有的恩怨,從頭開始,建立平等互利的國家關係。其次,在面對各種不公平和威懾時,要勇敢地採取針鋒相對的態度,堅定捍衛新加坡的核心利益。
正是憑藉這種務實和堅定的治國理念,新加坡得以與馬來西亞政府保持正常的邦交和友好的往來。儘管在過程中,特別是初期面臨著不友好的關係,但基於共同利益,兩國能夠在必要的政治和經濟層面繼續交往。
東姑當時表現出高姿態,是因為新加坡在獨立後與印尼建立了外交關係,而馬來西亞仍在與印尼對抗。新加坡還與共產主義國家開始接觸,這令馬來西亞政府感到不滿。因此,兩國關係一直處於戒備、競爭、協商和調和的過程中。
即使馬來西亞的國家領導人接連更迭,從東姑、敦拉薩、胡先翁,到馬哈迪執政,雙方關係仍時好時壞。問題的關鍵在於,新馬關係的本質涉及族群政治的分歧。而在國家和經濟發展面臨競爭與互補時,由於種族政治和不當干預的原因,關係一直未能得到改善。
李光耀認為新馬關係仍會有起有落。新加坡必須時刻保持鎮定、有毅力、有耐力,沉著堅持自己的立場。
雖然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但現今的新馬關係依然存在複雜性。正如李光耀所言:"再過不久,新馬兩國將迎來一批更年輕的領導人。沒有了過去領導人之間的私怨夙仇,他們有望建立更為務實的工作關係。"
作者簡介
蔡裕林,新加坡政治觀察員。自2011年起,以獨立政治觀察者身份,專注本國政治變遷,撰寫時事評論,主要發表在《聯合早報》言論版、新加坡眼等網站。作者也曾長期受邀在新聞資訊電臺95.8等媒體的時政節目中接受採訪;並以特邀培訓講師身份受邀做新加坡國家治理、時事課題的公開講座。
已出版的著作有:《新加坡颳起改革風》(2013)、《李光耀時代VS後李光耀時代》(2015)、《大選如何改變新加坡》(2015)、《新加坡模式:挑戰與應變》(2017)、《後李光耀時代何去何從》(2019)、《新加坡抗疫紀事》(2021)。
CY丨編輯
CY丨編審
《李光耀思想解讀與探究》丨來源
蔡裕林丨作者
免責宣告:
1.凡本公眾號註明文章型別為“原創”的所有作品,版權屬於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註明:“文章來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眾號註明文章型別為“轉載”、“編譯”的所有作品,均轉載或編譯自其他媒體,目的在於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影片直播
新加坡眼旗下影片號你關注了嗎?
點選下面影片,檢視更豐富的內容!
直播等你來看,點選下方預約起來!
跟進新加坡時事,點選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