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中,正月十三日是一個富有神秘色彩和民間信仰的日子,有些地方把正月十三日稱為“閻王忌”或“毒日”,因此可以說是一個特殊日子,沉澱著豐富民間習俗,體現了古人對自然規律、生死輪迴、生活秩序的深刻理解和敬畏。正月十三“燈頭生日”,傳承“吃2樣,忌2事”習俗,為家人祈福!
一、吃三樣:
1、吃湯圓
正月十三已經十分接近元宵節,湯圓作為元宵節的代表食品,南方地區人們會在正月十三開始準備湯圓,有些地方也會提前享用湯圓,湯圓象徵團圓美滿,寓意家庭和睦、生活甜蜜。有些地方有“上燈圓子落燈面”的傳統說法,正月十三是燈會活動開始的日子,吃湯圓也是為了慶祝這一喜慶日子。
材料:糯米粉,黑芝麻適量,紅糖適量,蜂蜜少許
做法:把糯米浸泡3個小時,撈出控幹水分晾乾表面的水分,用破壁機打細膩,用細篩子過篩就可以了,糯米粉放到盆裡,加入適量的水和成麵糰。把熟黑芝麻打碎,加入紅糖和蜂蜜攪拌均勻,團成圓球,就是湯圓餡了。糯米麵團分割成小劑子,拿一個按扁,放上餡料,收緊口,團成圓球就可以了,這樣湯圓的坯子就出來了。新包的湯圓軟,煮的時候要小火慢慢燜煮湯圓,這樣湯圓煮出來才會不露餡又軟糯。煮熟的湯圓會浮起,撈出就可以開吃了,香甜軟糯特別的棒,不但有芝麻的香味,還有糯米自然的清香。
2、吃聖蟲麵食
聖蟲麵食是膠東半島地區每年春節前必做的麵食,長期以來一直保持有製作和食用聖蟲麵食的傳統習俗,人們會用麵粉做成蛇、魚等動物形狀的麵點,寓意來年五穀豐登,糧食有剩餘, 日子步步高昇,吉祥如意。聖蟲的形狀各地方不一樣,有做成蛇、刺蝟、龍、虎面蛇身等形狀, 有更講究的地方, 會用各種色素點染描畫製成麵塑類, 供奉祖宗,這種習俗也被稱為“聖蟲宴”。聖蟲過年上供需要,麵缸米盆裡面也要放,據說把聖蟲放裡面會有永遠吃不完的糧食,越吃越多,聖蟲要留到二月二才能吃,驚蟄節氣在二月二前後,所以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食材:麵粉、發酵粉、水
做法:麵粉加發酵粉、適量水和成硬一點麵糰,發酵3小時左右,發酵好了揉勻分成小塊,拿出一小塊用力揉,揉至光滑細膩,搓成一頭粗一頭細的長條,開始盤,先把頭抬起來,再把尾部盤在身上,聖蟲分公母,公的身上要用剪刀剪上刺,再一塊剪上嘴,再拿一塊麵揉好了擀成麵餅,壓上條紋,隔幾個條紋切開口子,再捏起來就成花盤,把聖蟲放在花盤上,嘴裡放一個硬幣,用紅小豆做眼睛,公的聖蟲就完成了,母聖蟲做法一樣,只是身上不剪刺,而是用吸管紮上小圓圈,盤的方向相反,一左一右,所以做聖蟲必須是兩個,兩個都做好了,進行二次發酵,二發好了,上鍋和蒸饅頭一樣蒸熟即可。
二、忌2事:忌吵架、忌
1、忌吵架
正月十三這天,人們會盡量避免發生口角爭執,避免任何形式的家庭矛盾,相傳在正月十三這個特殊日子裡產生衝突容易招致災禍,這個習俗反映出了古人對於和睦共處、家庭和諧的重視,倡導寬厚忍讓的社會倫理道德。
2、忌打碎東西
正月十三這天,人們認為打碎傢俱,一年四季會不吉利。不過在現在社會,當孩子們由於不慎打碎了東西也不要緊,只要大人們趕快說上一句:"歲(碎)來(了)好,歲來好,歲歲平安",也就化兇為吉了。
看風花雪月,品人間美味!感謝閱讀峰兒廚房的美食分享,喜歡我的文章,請給予點贊、分享、收藏、關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