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觀音菩薩還是黃巢大將軍,都是傳說而已,這裡早已經被世人遺忘,唯有山色斑斕。
看著殘破的廟宇,連裡面的神仙都不避風雨,我心裡有些慘然。
這裡是周至馬召鎮金盆水庫旁邊的黃池溝,因為有旁邊黑河和就峪的映襯,太不知名了,我們也是誤打誤撞,看了路口的“引漢濟渭”黃池溝水利樞紐,從溝口進來的。
今天,又算是打卡秦嶺其中一個峪口了。
路況不錯,一路都是水泥路,除了個別地方修路要繞行幾十米,就繞到這戶人家。
院邊有竹林,院中有白兔,主人家說這兔子養大能賣三四百元,我倒是不信。
主人說往前走七八里就到“哨營”,就是原來這裡有部隊的,不過早就搬走了;再往前一些,水泥路就到頭了。
其實水泥路還是挺好走的,溝里人家不多。
黃池溝也是秦嶺七十二峪之一,也叫黃池峪 、黃巢峪、黃峪,屬於一個半截溝。發源於秦嶺北麓就峪與黑河支流王家河交匯的四方臺,旁邊的仙遊寺光芒成丈,黃池溝默默無聞。
《南山谷口考》記載:“黃谷,一作黃巢谷,盩厔縣東南,縣誌雲“黃巢峪口有塘房有守兵”。
這個哨營早就搬遷了,一路都留下一些殘破的房子,有些房子收拾一下有人住,還有搞養殖的。看來這裡有駐兵的傳統。
一路的景色還是不錯,山坡有紅葉,溝道有黃葉,路邊甚至還有景物介紹,比如這個“白石巖”。
看介紹說是天然巨石,傳說裡面有24個鍋蓋鍋,裡面裝滿金銀財寶:“白石巖,兩對半,二十四個鍋蓋鍋,找不到,棗大哥。”
我不想尋寶,但是旁邊有個廟,這個廟雖然沒有名字,但是從圖中看,應該叫做“大王廟”,或者叫“代王廟”。
上去看看,沒有人卻有業務聯絡電話,房子蓋的不錯。
繼續前行不久,就是村委會,院子雜亂放著木材,看樣子村委會早都搬遷了。
再往前有保護區大門,過了大門溝道開闊了,這一片看著都是原來部隊的房子,溝道旁邊有大棚架子,原來是一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地方。
過了這一段,水泥路就被荒草遮蔽了一些,不過不影響通行,其實一路上我們碰到的車也不過兩三輛,這個黃池溝真是隱秘。
景色也好多了,漫山的紅葉,潺潺的溪水,這就是秦嶺的秋天。
不過長的路一個急轉上去,水泥路的盡頭到了,看樣子也就是七八里路,最長不到十里。
這一處的景緻和前面又不一樣了,山高聳起來,溝道的水也急起來,樹林子也多樣起來。開始有老房子的痕跡。
空蕩的山谷,稀疏的樹林,淙淙的溪流,沒有一個遊人,真是一個好去處。
徒步前行,溝道陡然出現一“仙女”,腳踩波浪,手捧水罐——應該是菩薩吧,不過我沒有見過手捧水罐的菩薩。
那邊還有一個騎牛的白鬍子老頭,應該是老子的塑像,再往前還有一個閣子,卻沒有路過去。
溝道兩邊都有房子,右邊的房子老一些,更破舊一些,上去看看,有石碑,看文字這裡就是蓮雲臺。
裡面供奉是觀音菩薩,兩邊供奉的是關公和韋陀,可憐這些房子屋頂塌陷,早就不避風雨。
這一處山色最美,滿山的顏料到處點染,這就是秦嶺的秋。
下來過小溪,又上左邊坡上,這裡種植一排柏樹,看著曾經有人搞過建設,但是走進房屋一看,雖不是殘垣斷壁,但是屋頂也是多處塌陷,可憐的神仙們也是不蔽風雨。
外面有功德碑,還有一個“千秋個人碑誌”,看落款的時間是2002年,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蓮雲臺還是挺熱鬧的。
看介紹說當年這裡的熊道長曆時五載費盡財力建成數十間殿宇,但是這才多長時間,就破落成這個樣子了,嘆息一聲。
這裡供奉觀音是原因的。
相傳古時溝內隨雷聲降落一觀音像,後人因像立廟命名觀音崖。唐末黃巢發兵反唐,因故屯兵於觀音崖下兩溝交匯處,義旗立於溝口巨石之上,後傳名旗杆溝。一年暴雨成災,山頂觀音廟水毀,觀音像隨水而下,在旗杆溝口水潭裡幾日不去,於是村民撈起,河邊建臺供之。
左邊溝口高處有一小房子,據說就是插旗杆的地方,旁邊還有黃巢避難療傷的黃巢洞。
溝口那個騎著棗紅馬的俊俏的小將軍,難道就是傳說中的黃巢大將軍嗎?
相傳在歷史上由黃池峪引發的戰爭多達百次,尤以唐末“討黃之戰”最為著名。
當年黃巢攻佔長安後從長安城退出,據守在黑水黃谷安營紮寨、屯兵養馬,伺機從駱谷進至漢中。後來不敵,遂從黃谷退入南山由團標峪轉移,後轉戰於商洛、河南一帶。
站在蓮雲臺望四周山色,山色斑斕;看清流碧苔,流水潺潺。真是一個好去處。
蓮雲臺所處的地方剛好是兩溝交匯之處,往左行溝裡隱約有小路,可以通向更密的山林深處。
從這裡出來後聽當地人說再走一會兒,前面還有一道通天瀑布,我們卻要返回了。這裡的山色,就留給後來再探秘了。
只要是週末,秦嶺北麓每個峪口都是人頭攢動,黃池溝這裡沒有遊客,真是低調,算是一處終南秘境了。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歡迎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