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領秀,形勝滁州
滁州,得名於滁河,滁河古稱“塗水”,滁州由古代“塗中”沿革而來。滁州,既有江南美景,又有淮左秀色,吳風楚韻,氣貫淮揚,金陵鎖鑰、江淮保障,接壤金陵西北,為六朝京畿之地。
結伴遊琅琊山
史志記載,這裡“山川之俊秀,城郭之宏麗,風俗之敦龐,名宦人物之奇瑰雄傑”,堪為一方名郡。晉元帝司馬睿曾在此屯兵駐蹕,將自己的封號“琅琊”賜予此山。出任滁州刺史,被名山勝境西澗靈秀所陶醉,詩情勃發。歐陽修官場不暢,遭貶發配,滁州山水蔚然深秀,野芳幽香的絕美景緻,消除他心中的陰霾,沉醉山水之間也。王陽明在此講學,教化民眾,淳正民風,使滁州成為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車水馬龍,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從此蜚聲天下。
琅琊勝境
琅琊勝境,江淮福地。滁州西郊有座山,名曰琅琊山,享有“蓬萊之後無別山”“皖東明珠”之美譽。
“南山一尺雪,雪盡山蒼然。澗谷深自暖,梅花應已繁。使君厭騎從,車馬留山前。行歌招野叟,共步青林間……”隨著的《遊琅琊山》,開啟琅琊之行。
映入眼簾的盡是青樹蒼翠,秀麗多姿,琅琊山掩映其中,果然名不虛傳!
琅琊閣
山門牌坊,八柱雙簷,蔚為壯觀。牌坊匾額上書“琅耶山”三個大字,為蘇軾手筆,筆法蒼勁有力。“琅琊山”怎麼成為“琅耶山”呢?原來古代“琊”和“耶”通用使然。
山上古樹名木遍佈,琅琊榆、醉翁榆蒼勁挺拔。琅琊溪淙淙流淌,讓泉、濯纓泉等散佈林間。歸雲洞、雪鴻洞、桃源洞、重熙洞洞洞神奇,九洞十八泉處處引人入勝。
琅琊山,不僅以其山水之美著稱於世,更有古清流關、琅琊寺、醉翁亭、豐樂亭和畫聖吳道子刻繪的觀音像以及蘇軾敬書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碑刻聞名遐邇。
據說,琅琊山原名摩陀嶺,琅琊王司馬睿曾在此屯兵駐蹕。《太平寰宇記》載:“琅琊山在縣西南十二里,其山始因東晉元帝為琅琊山避居此山,因名之。”自此,琅琊山始有名。
醉翁之意
醉意山水,皖美滁州。“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滁州的點睛之筆,琅琊山的精華所在。醉翁亭正是因為歐陽修和他的傳世散文名篇《醉翁亭記》而聞名天下。
滁州,也被稱為“醉鄉”。據說歐陽修到滁州任太守後,在豐山親自主持修建了登高祈禱和慶祝豐收的豐樂亭,智仙為歐陽修在琅琊山麓修建了飲酒賦詩與民同樂的醉翁亭,還有陶然醒酒的醒心亭。這三個亭子圍繞同一個主題,那就是酒文化,都是以酒為載體、情為媒介,寄情于山水。
醉翁亭
“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看來歐陽修不僅在此宴飲,而且還在此辦公。
亭東有南宋時摩崖石刻篆書“醉翁亭”三個大字,臥石形似醉了的老翁,斜躺在此處,在此留影最妙不過了。
歐陽修又請他的弟子、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寫了《醒心亭記》,開創了滁州醉鄉文化的先河。
“醉翁”的醉,醉於山水美景之中,醉在與民同樂之中。“醉翁”的醉,是一種清醒的醉,是一種舉世皆醉而獨醒的醉。
這位因家中有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遺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自稱“六一居士”的“醉翁”,既是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
這位“醉翁”堪稱千古伯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這位“醉翁”堪為人師的道德文章,才有薪火相傳的“蘇門四學士”,才有了“中國11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才有宋代文化的繁榮昌盛。
滁州也正是有了這位“醉翁”,才有不計其數的文人墨客踏著他的足跡,來到滁州、來到醉翁亭,去體會他文中的山水意境。
吾道滄浪
江北小城滁州真是有幸啊,明朝正德年間又迎來了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他就是王陽明,儘管是別號,百姓都喜歡這樣稱呼他。他與滁州有交集。
他的陽明心學或許可圈可點,但不得不承認他是知行合一“神一樣”的存在。
滁州期間的王陽明,身為太僕寺少卿,是為皇家掌管車馬、負責軍馬馴養的副職,處理簡單事務之後,很多時間都在靜坐讀書,悠閒得很。
南京太僕寺
這種悠閒讓他有些不習慣,甚至有一絲不安與失落。如此安閒下去,會不會在此終老一生,何時才能實現復興聖學的理想?
於是,他放下手中書卷,緩步走到古琴旁邊,撥弄琴絃,曼聲吟誦:“鳳鳥久不至,梧桐生高岡。我來竟日坐,清陰灑衣裳。援琴俯流水,調短意苦長。遺音滿空谷,隨風遞悠揚。人生貴自得,外慕非所臧。顏子豈忘世?仲尼固遑遑。已矣復何事,吾道歸滄浪。”
這就是王陽明在滁州期間,留下三十六首詩文中的一首《梧桐江用韻》。
王陽明開始在滁州講學,教化民眾。弟子們紛紛前來滁州,王門遊學之風自此始。《王陽明年譜》記載:“滁山水佳勝,先生督馬政,地僻官閒,日與門人邀遊琅琊、瀼泉間。日夕則環龍潭而坐者數百人,歌聲振山谷。諸生隨地請正,踴躍歌舞。舊學之士皆日來臻。於是從遊之眾自滁始。”
王陽明在滁講學,南京太僕寺官員和地方官們,受王陽明“知行合一”理念和親民思想的影響,仁民愛物,興辦了一些務實利民之事,如奏疏寬政、賑災減賦、修橋築路、治河築壩、關愛民瘼、守城防寇,深為滁人感念。
滁州民眾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古代哲學家、思想家,自發將東關街改名:遵陽街。
在滁州的王陽明,似乎暫時處在寧靜美好的歲月中。與此同時,天下大勢依然運轉不息。南贛的深山叢林中,匪患猖獗,流民失所,民眾疾苦。江西南昌城內,寧王朱宸濠使用著朝廷給的俸祿,不停地招兵買馬,訓練儲備自己的軍隊,待機起事。
王陽明冥冥中知道自己未來會身處漩渦中心、面臨更大的暴風雨嗎?他又是否知道,自己在滁州的這一切,無形之中都為後來的戡亂平叛、建立絕頂的事功做了準備?
生命中的一切,都不會再來,當下的一切,或許成為永恆。所謂“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凡夫常常執著於“未來”,是因為他們往往不懂得面對現實,而真正的智者明白,如能善待機緣,道心知幾,則當下即是永恆。
或許,這也是陽明先生不止一次,用自身踐履開示給我們的修行秘密。
野渡無人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滁州刺史韋應物的這首山水名篇《滁州西澗》,呈現了別樣的滁州。
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此詩寫春遊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
據史書記載,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常處於進仕和退隱的矛盾之中。《滁州西澗》就是抒發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
滁州西澗
如果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一篇“述職報告”,韋應物的《滁州西澗》則是他的“離任審計”。
如果說是歐文墊高了滁州的文化品性,韋應物的詩句則點亮了滁州這個當時闇弱寒荒的偏邦小邑,成就了滁州在中國文化版圖上的挺拔。
韋應物在滁州不到3年,有大半年閒居郊外。他寫了120多首詩歌,其中11首入選《唐詩三百首》,11首中,在滁州西澗寫下的就有6首。
滁州,是韋應物一生詩歌創作中最嘹亮的章節。人與山水輝映,詩與草木同光。韋應物像一葉孤舟,他的錨卻深紮在滁州的西澗,也深紮在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深處。
【指路琅琊山】
琅琊山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滁州市西南方,風景區總面積為240平方公里,景區由野芳園(修繕中)、醉翁亭、同樂園、深秀湖、琅琊寺和南天門等景點組成。醉翁亭居全國四大名亭之一,有“天下第一亭”的美譽。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琅琊山是生態淨土、文化名山,是中國“山水之樂”的典範。國家5A級旅遊景區琅琊山歡迎八方遊客來領略琅琊山“高可眺、邃可隱、清可濯、幽可憩、芳可採、麗可詠”的魅力,一起感受中國“山水之樂”的意境。
主辦:滁州市文化和旅遊局
編輯:張榮蓉,初審:賁方舟
複審:嚴 慧,終審:張 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