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來甘肅天水的武山水簾洞遊玩,看山看水不如看隱藏在峽谷裡的石窟群和摩崖浮雕。這些始自北周的古蹟歷經後世諸代增建重修,和周圍的風光搭配,彷彿是人間的能工巧匠和自然這位最有藝術感的大師比拼著手藝,精彩迭出。
武山水簾洞位於天水武山縣鐘樓山峽谷內,距縣城大約25公里,主要有水簾洞、拉梢寺、千佛洞、顯聖池四個區域。春夏草木發芽、萬物競春,最適合來這裡郊遊踏青戲水,秋冬略顯蕭瑟,則是靜心看古蹟的好時光。
這座外貌敦厚壯實的大佛是世界第一大摩崖浮塑造像,高達34.75米,相當於12層樓高度,兩旁的脅侍菩薩也有27米。從崖壁下端仰望,極其高大恢弘。
大佛正是水簾洞石窟群第一批修鑿的造像,整個石窟群從北周開始,經五代、隋、唐宋、元,除了造像,還有許多摩崖壁畫。
鑿刻於北周的佛像造像和北魏時期的“秀骨清像”截然不同,無論中間的大佛還是兩側的脅侍菩薩,都臉龐圓潤,身材敦厚,表情也更加溫和,給人一種質樸敦實的感覺。
佛像結跏趺坐在蓮花座上,兩旁是手持蓮花的脅侍菩薩。顏色已經剝落大半,卻依然可以從尚存的那些看出色彩搭配上的協調統一,有著賞心悅目的美感。
佛像後的崖壁上還有許多體積略小的造像、小龕和佛塔,此外的空間則全部被壁畫填充。如此龐大的工程,如此險峻的環境,總是讓人們在仰望這些古蹟時對古代工匠的才智、技藝和不畏艱險的心境產生由衷的敬佩。
雕塑和繪畫相結合,無論神佛還是神獸都線條分明,栩栩如生,具有很強的動感。
遠觀大佛造像凌空在崖壁之上,讓人不由好奇,古時沒有機器、沒有現代化工具的幫助,人們是如何在如此高的地方進行鑿刻和繪畫?這就像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像是一個神蹟,震撼著後人。
崖壁上的階梯纖細,看上去甚至有些弱不禁風,越往高處走,心情便也越敬畏。一側是座座形體端莊、神態肅穆的佛像,一側是空寂的高山,默默佇立,會有種“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孤獨感。
同河西走廊的石窟群比,甘肅東部的石窟群低調了許多,然而名氣卻不能掩蓋它們的成就和光彩。天水武山水簾洞裡,這些身深藏峽谷的石窟造像歷經千年依然迷人,彷彿帶著魔力,讓人願意停下來,細細觀賞,默默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