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昆明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不但氣候宜人,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據考證,早在三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滇池周圍生息繁衍;公元前278年滇國建立,定都於此;765年南詔國築拓東城,為昆明建城之始;明末時期,南明永曆政權在昆明建都。
昆明,這座千年古城,一直都是西南地區的商業重鎮,從茶馬古道到如今的一帶一路,再到瀾眉經濟圈,昆明無不彰顯著其在全國商業版圖上的重要地位。
由此,昆明的商業向來備受關注。這裡誕生了雲南白藥創始人曲煥章,雲南白藥品牌至今享譽全國;這裡也曾孕育了百年來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錢王”王熾。可以說,昆明從來不乏商業天才,更不乏商氣,但是,有不少精明的網友卻發現,商脈悠遠的昆明,百年老店卻屈指可數,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畢竟咱們隔壁鄰居成都百年老字號就有32家;而貴州百年老字號也多得嚇人,全是白酒,幾乎壟斷全國。
對此,有人說是因為昆明常年戰亂,導致企業難以傳承?說昆明地處偏遠,所以品牌概念發展滯後?可能都有原因,但核心問題,我覺得還是昆明人的“懶”!相對閉塞的位置讓我們成為了“大後方”,美食可以學四川、學貴州,技術、知識有沿海供,就連LD都是來鍛鍊,刷經驗的,別人都安排了,我們自然也就懈怠了。
就從咱們昆明市區的老字號也不難看出端倪,大部分居然都是“外來貨”。
護國飯店——四大名菜
護國飯店前身是1920年滇菜大師閻炳奎開創的“海棠春”酒樓,該酒樓在民國時期是昆明最高階、最出名的滇味宴席大酒樓。1954年海棠春成為雲南第一家公共食堂國營飯店,1983年更名為護國飯店。當年,護國飯店的排骨湯、紅燒肉、青辣子炒剁肉、是老昆明人津津樂道的四大當家名菜,賣得最好。那時候的護國飯店,熬湯的湯桶直徑都有一米五六,蒸肉、蒸燒賣、蒸包子饅頭的蒸籠碼得比人高。
改革開放後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的腰包漸鼓,護國飯店每天早晨店門一開,人群就湧進來,排成長隊延伸到護國路人行道上,口缸、大洋瓷碗與舀菜的大勺撞得叮噹響,醬汁雞翅、宮保雞丁、燒賣都很好賣。然而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國營的護國飯店由盛轉衰,1998年因城市改造被拆除,老字號的護國飯店淡出了昆明餐飲市場。
鼎新飯店——粉蒸肉
鼎新飯店在長春路,早年這是一傢俬人飯館“老岳家”。兩開間的店堂,大約可以擺下十多張八仙桌。每天打烊後,服務員用鹼水把八仙桌擦洗得乾乾淨淨,不留一點油垢。這裡全天都賣飯菜,但以晚堂為主。尤其是粉蒸肉久享盛名,只在晚堂才賣。喜愛吃蒸肉的回頭客常不約而同地踱進鼎新飯店,味厚肥糯噴香的粉蒸肉,再加二兩玫瑰升酒落肚後,一天的勞累也感覺消解了。
鼎新飯店傳承了老岳家的祖傳,也賣蒸肉,但老輩人說味道還是趕不上老岳家。“老岳家”的蒸肉分為原碗粉蒸肉、蒸骨、蒸羊、剁蒸等好幾類。原碗粉蒸肉取帶皮五花肉或前腿肉為原料,切片厚薄均勻,加鹽、糖、酒、醬油和作料拌勻,醃兩個多鐘頭入味,就可以裝碗上籠了。佐料是碾得較粗的米粉,加上八角、草果、花椒、茴香子等合碾成的五香粉。蒸肉碗是一種本地燒製的粗土碗,比米線碗稍小略扁。裝碗時先放一點“底”,一般是洋芋南瓜之類,若用綠菜,則多半是茴香。蒸肉出籠上桌,但見扁平的土碗裡中間微凹,聚著一窩油,肉作檀香色,洋芋底淡黃,南瓜底深黃,讓人胃口大開。儉省的人家,多半會買兩碗蒸肉,外加兩碗“底”。當年的蒸肉、蒸骨、蒸羊兩角一碗,“底”則只要五分錢。
福順居——山東燒雞
老昆明人幾乎無人不知“福順居”的山東燒雞好吃。山東燒雞的原創人李子育系山東德州人,抗日戰爭時期攜家帶口逃難到昆明,在曉東街附近擺了一個專賣山東燒雞的小攤,生意十分興隆。1956年公私合營後,李子育分到福順居工作,專門從事滷菜製作。當年,由於“福順居”是昆明市的甲級直屬店,上級特批了糧食和肉類經營,每套飯菜收4元人民幣外加4市兩糧票,品種有紅燒肉、串葷、金鉤炒白菜各一小盤,4個花捲或饅頭,加一碗湯。當時一般人的月收入也就是30多元,每月的伙食費只有9元人民幣,4元錢相當於半個月的伙食費,但還是有人來消費解饞。
1963年後市場供應緊張得到緩解,“福順居”每日有了三四十隻活雞供應。有了肉源,福順居從1964年開始制賣“山東燒雞”。李子育師傅在德州扒雞的基礎製作工藝上,又增加了許多雲南特有的香料藥材,如砂仁、甘松、豆蔻、草果、桂皮、花椒等,有理氣、溫裡、消食的作用,不僅美味可口還有一定保健養生作用。由於當時供應的全是傳統飼養的土雞,加上李師傅技術高超,所以山東燒雞色香味形俱佳,每逢年節,“福順居”門前總是排起買雞的長隊,買不到的非常遺憾。但改革開放以後,“福順居”和山東燒雞因企業改制等諸多原因淡出市場。
映江樓——牛肉冷片
老昆明城的盤龍江畔、珠璣街口,原來有家“映江樓”回族館。“映江樓”誕生於1937年,樓的樣子就像古箭樓,面積不大,也就二層,飛簷斗拱,黑底金字的“映江樓”牌匾懸掛在門頭,當時是昆明最有名的清真飯店之一。
我每次走過映江樓,總忍不住歪頭往裡瞧瞧,吃飯的人不多,若有若無飄出的牛肉湯香味饞得我直咽口水。碰上年節或是家裡有什麼重要的喜事,我才有機會進映江樓。這裡一則離家近,二則味道好。映江樓的牛肉冷片酥軟不碎,吃到嘴裡是“沙”的,醮點芝麻醬,別具滋味;清湯牛肉湯清不膩,牛肉味美;涼雞滋嫩鮮活,小刀燒鴨皮脆肉嫩,備受昆明市民青睞。
上海面館——
原東風西路上的上海面館,是1965年從上海整店遷到昆明的“上海飯店”小吃部,賣的冬菜面、陽春麵、大排面、餛飩都是地道的“上海味道”,大受昆明市民和上海移民歡迎。“陽春麵”是上海一種特有的麵條,雖然有著好聽的名字,實際上卻只是一碗清水面條加上幾個蔥花。說起來你也許不信,1990年代以前,這碗“陽春麵”讓上海飯店在昆明出盡了風頭。上海面館裡的食物中不放辣椒,也不備辣椒油,許多昆明人甚至自帶辣椒麵去吃麵。
“上海面館”店內有20多張木桌,牆上掛著兩大幅上海外灘和街景的油畫。麵條煮熟後,一次就可挑出10多碗,排隊的人一下子就抬光了。那個年代的人,雖然都渴望著吃大排面和餛飩一類的“葷食”,但幾分錢一碗的陽春麵價廉物美,是普通人的不二選擇。1999年後,隨著東風西路街道改擴建,上海面館便永遠消失了。
北京飯店——牛奶大雪條
正義路上的北京飯店前身為和平舞廳,新中國成立後建成飯店。初設京味部、滇味部,是昆明最著名的北方風味飯店,也是當時省政府宴請賓客的場所。以京醬肘子、山東海參、醋椒魚等菜餚著稱。七十年代在全省首家引入機制饅頭、機制餃子,其高莊饅頭、甜鹹包子一時風靡春城,名小吃有四味蕎包、掛糊雞鍋貼、乾巴菌水餃等。
老昆明人對北京飯店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它的冷飲。提起北京飯店的“牛奶大雪條”,許多昆明人的腦海中都會想起那種獨特的奶香味,大家公認昆明的大雪條就數北京飯店的最好吃,冰淇淋則是昆明飯店的最前衛。北京飯店也應景開起了冷飲店,一時間成為昆明年輕人消遣約會的好去處。3-5分一支的香蕉冰棒、1-2角一杯的酸梅水、5角一支的牛奶冰棒,成為年輕人聚會約會時不可或缺的“調味品”。
當然,發展得再快,昆明也還是有百年老店的,雖然不多,僅僅7家。
昆明的米線情緣——建新園
建新園的米線是昆明人從小吃到大的,據說建新園前身不叫建新園叫「三合春」,取天、地、人三合,色、香、味三合之意,也寓意「長美」
三合春始建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據說是由當時人稱「活灶君」的餐界大廚陶品的同門師兄弟呂貴操持。陶品掌勺於名店「長美居」,呂貴店鋪稱「三合春」,呂貴沒有效仿陶品設豪筵華席,而是審時度勢,以經營滇味小吃為主。
誰知這一開就是一百多年,1952年公私合營成立後更名為建新園,以後一直沿用此名。其店鋪經營的四喜涼食、腸旺米線、雞湯米線均被評為「中國名點」。
對於大部分老昆明人而言,建新園不僅僅是一家平常的米線店鋪,而是他們的青春記憶和歷久彌新的米線情結。
打仗打出的昆明美味——德和
德和全稱昆明德和罐頭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前身是兄弟食品罐頭股份有限公司,至今已有百年曆史。兄弟食品罐頭股份有限公司是浦在廷先生在1921年創辦的,那時正值亂世,宣威人浦在廷為了實業救國調研了市場,他發現很多食物攜帶和儲存都不方便,而在這個戰亂年代,罐頭無論是流通還是貯存都很便捷,於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家鄉的火腿和豬肉變成罐頭銷售出去。
下定決心後,浦在廷就在雲南引進罐頭生產線,這也是雲南最早的罐頭生產線,在全國都算領先,於是,「雙豬牌」火腿罐應運而生。
1923年,宣威火腿罐名聲大噪供不應求,一度遠銷東南亞,國父孫中山品嚐了宣威火腿,大悅,於是賜名「德和」,隱喻「飲和食德」,就這樣,誕生了德和罐頭品牌。
時至今日,昆明人吃罐頭是一定會優先選擇德和的,畢竟它百年傳承,經歷了時間和市場重重考驗,好吃又放心。
吃了上百年的老味道——吉慶祥
說到吉慶祥就不得說一下合香樓,這個1858年開創的品牌,應該是昆明最早的糕點鋪。合香樓店主胡德陛是滿族庫雅拉氏,嘉慶20年入的滇籍,所產糕點主要為滿式,有薩其馬、饊子、雞蛋糕、芙蓉糕等,均為宮廷糕點,暢銷全省並遠銷北京、香港等地。
那麼,吉慶祥和合香樓有什麼關係呢?答案很簡單——姻親關係。吉慶祥創立於光緒33年即1907年,吉慶祥取「小慶」「小祥」以及「袁吉」,三人名字的各一字,寓意吉祥歡慶團圓之意。
吉慶祥創立後,以製作滇式糕點為主,主要產品有點心、餅乾、和糖果
生產一直紅火,後面直接和合香樓聯姻,又吸納和發揚了滿式宮廷糕點的特點,兼具蒙漢滇的特色,頗受各級官府和各界人士的喜愛。
直至今天,經歷了大風大浪一百多年屹立不倒的吉慶祥,仍然面對不小的挑戰,但是,傳承百年的手藝,不打折、不縮水的工藝,或許是它屹立不倒的原因。
此外,我們大昆明還有云南白藥(雲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昆中藥(昆明中藥廠有限公司),老拔雲堂(雲南老撥雲堂藥業有限公司),福林堂(昆明福林堂藥業有限公司),昆明冠生園(昆明冠生園食品有限公司)4家百年企業,實屬不易。
發展還在繼續,昆明卻還能留下些什麼?老昆明們已經很難再見到兒時的場景了,但是商脈需要延續,昆明也需要自己的百年老店,需要那些曾經的煙火氣,這或許才是一座城市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