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季,原本在市場中並無太多關注度的冰杯在市場中爆火,眼看進入冬季,冰杯的熱度也並沒有消散。“一年四季喝冰的”“零下十度也要喝冰美式”等聲音依然活躍在各大社媒平臺,這不僅對消費者的購買意願產生影響,對品牌的創新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咖啡風味、水果風味等等風味冰塊應運而生,為市場注入了新活力。
這種風味冰塊的推出正好瞄準當下飲品市場中冰塊太多、化的太快等影響飲品原本口味的消費痛點,加上社交平臺中各種自制飲品的帖子分享,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其社交屬性。這都成為推動風味冰杯市場進一步發展的動力,而且從不少品牌的入局也可以看去其未來潛力較大。同時也需要各品牌在工藝上、渠道上不斷加強來提高冰杯的品質和知名度,也需要相關部門加緊相關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為其長遠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Section 1
風味冰塊
隨著蜜雪冰城上線一元冰杯、農夫山泉冰杯鋪滿各大線上線下便利店,冰杯以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爆火。實際上,冰杯在市場中早就出現,市面上的冰杯主要來自幾家可食用冰公司。雖然相關產品到夏季銷量也並不差,但並沒有像今年這麼火爆,其爆火主要還是得益於上述品牌的入局。之後其銷售場景也不斷拓展,從便利店逐漸向街頭小店擴充套件,且都“不愁賣”。
北京某便利店店員表示“剛進回來的貨半天就賣完了,通常到中午就得開始補貨”;武漢某便利店店員表示“我們店在學校旁邊,很多年輕大學生喜歡來買,特別是一些剛打了球的,基本上不愁賣”。雖然夏季已過,但市場對冰杯的熱情依舊,且對冰杯的需求也逐漸提高,越來越多消費者已經不滿足於單純的由水製作而成的冰杯,對其口味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加上“一年四季喝冰的”“零下十度也要喝冰美式”等聲音活躍在各大社媒平臺,使冰杯的熱度持續攀升,越來越多品牌開始尋求新的突破點,風味冰塊應運而生。比如奈雪的茶推出了水果風味冰球,如草莓冰球、葡萄冰球等;瑞幸咖啡則推出了咖啡風味冰球等。這也都帶動了品牌銷售額的增長,前者在風味冰塊推出後,相關茶飲的銷量增長了20%,後者冰球相關產品的銷售額佔總銷售額的15%。這也側面反映市場對此類產品的歡迎程度。
此外,還有品牌將風味冰塊與冰杯結合,賦予了冰杯更高的價值。前段時間,大橋道推出了咖啡冰杯在711便利店中上線,宣稱採用阿拉比卡咖啡豆、方便攜帶、隨意DIY等特點,在市場中獲得了較高的關注。在此之前,叮咚買菜、永璞咖啡也推出過類似產品,近期後者還在美團小象超市推出了冰萃3.0咖啡冰生巧風味冰球杯。
Section 2
瞄準現制飲品行業的不足
冰杯的火爆並非偶然,除了炎熱夏季對冰飲的需求外,還有其它因素的綜合影響。近兩年,由於冰塊太多飲品太少、冰塊融化後味道變淡等問題,消費者對於現制飲品品牌的吐槽不絕於耳。網友們紛紛在社媒平臺上發帖稱,“一杯喝四五口就沒了”、“冰塊多得吸管都插不進去”“我花十幾塊不是買冰塊”等等。甚至有品牌還因此登上微博熱搜,但品牌似乎並沒有聽到市場的聲音,依舊我行我素。
從一些品牌的點單小程式上看,並沒有設定少冰選項,為了解決咖啡味變淡的問題,網友們絞盡腦汁,有下單時直接去冰或重點備註放幾塊冰的,也有買來後把冰塊都挑出來的,甚至有網友喝到一半選擇手動新增咖啡粉。但有時即便消費者在點單時備註少放冰塊也很大機率上不會理會。風味冰塊的誕生也與現制飲品行業的消費痛點被關注到有關,正是由此不足,才會使消費者對風味冰塊的需求進一步強化。
此外,這種風味冰杯不僅可以解決飲品風味被稀釋的問題,還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有“價效比”的選擇。一杯現制飲品的價格大概在10-20元左右,甚至一些快餐店中“冰塊+可樂”的組合一杯就賣到10元以上。而市面上普通的冰杯大部分價格在3-9元不等,也有1元的產品,風味冰杯的價格稍高,比如某品牌咖啡味冰杯售價4.95元/杯;某品牌水果味冰杯售價8.79元/杯等等。
在剛進入市場時,也有不少消費者吐槽其價格價高,“是誰在買3.5元一杯的冰杯”、“部分冰杯價格超10元遭吐槽”等等上熱搜,但與此同時使其熱度進一步提高,吸引了更多目標群體。比如有網友表示“出門在外喝飲料喝酒,買個冰杯爽爆了”、“買個冰杯,在辦公室也可以喝到冰咖啡”等等。加上社交平臺上自制飲品的教程,利用冰杯做平替飲品被更多人關注到,即便單個並被價格稍高,但以此自制飲品與現制飲品的價格還差一大截。這在消費更加理性的當下,對消費者顯然更具吸引力。
Section 3
強社交屬性
當前社交平臺中有不少關於用冰杯自制飲品的帖子,以小紅書平臺為例,以“冰杯”為關鍵詞搜尋出現了1萬+篇筆記。“冰杯+咖啡+椰汁=生椰拿鐵”“冰杯+橙汁+咖啡=橙C美式”“冰杯+水溶C+養樂多=檸檬點點”等等多種多樣的搭配出現在眼前,由於其百搭的屬性,無論是搭配咖啡、茶飲、牛奶,還是果汁、雞尾酒、金酒,冰杯都能與之完美融合,在市場中更是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熱潮。
在此影響下,其社交屬性不斷被加強,與此同時也在吸引著大量的年輕消費者。冰杯百搭、好玩的特點使不同的消費者可以“創造”出不同口味的飲品,藉助社交平臺的力量,既可以“種草”別人,又可以被別人“種草”。這種不斷嘗試、種草的過程能夠體現年輕人的個性化特徵,使其在社交平臺中受歡迎,滿足了年輕消費者新鮮事物的追逐與分享欲。
其“便利性”也是產品能夠在市場都得到發展的原因之一,開啟杯蓋,加入八分滿的橙汁,再倒入一袋咖啡液,只需一分鐘,就可喝到一杯橙C美式”,這種價格較低其儀式感較高的便利體驗,也吸引了眾多打工人,成為其疲憊生活中的“解藥”。“七天不重樣,十元喝到爽”,迎合了當下年輕人“該省省、該花花”的消費特點。
還有部分消費者對冰杯需求屬於是即時需求,比如下班路上想要回家喝杯冰飲,冰杯就是不錯的選擇,此外,還有不少自制冰塊無法替代的消費場景,比如在工位上想要喝杯冰果汁,從家裡帶冰塊在工作地點備著顯然不先現實,連鎖便利店裡的風味冰杯,正好可以滿足其需求。而且有即時需求的這類消費需求的人群,往往對價格並不特別敏感,更在意的是自己當下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這對於風味冰杯在市場中發展也有著推動作用。
Section 4
冰杯生意還有可為
冰杯作為舶來品,2019年才在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在此之前,在日本、韓國市場中盛行,一年四季都暢銷的屬性使其早已成為各大便利店的標配。有資料顯示,韓國冰杯的全年銷量都相當出色,在韓國三大便利店的2020年暢銷商品中,速溶咖啡和冰杯名列前茅。在日本的年銷量高達25.7億杯,甚至超過了瓶裝水,成為大眾高頻消費品。今年夏天冰杯在我國市場的爆火,使得不少品牌將目光放到這類產品上。
據瞭解,中國冰杯行業正處於初級階段,目前行業內入局者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如冰力達、冰極限、冰趣味、好淼、曉德等供應商;一類是711、便利蜂、羅森、全家、盒馬、美團、等便利店商超推出的自有品牌冰杯;還有一類則是飲料、新茶飲等跨界玩家。也正是由於行業發展尚處於早期,行業內尚無頭部大品牌,所以不少品牌想要儘快入局來搶佔消費者心智及市場。
截止目前,在企查查上以“製冰廠”為關鍵詞,可以搜尋到3481家存續企業,其中成立時間一年內的公司有163家,註冊資本在100萬以上的企業只有9家,說明新入局玩家多以小微商家為主。這也就意味著有品牌只是想借助品類紅利來獲得短期利益,但同時也為真正想要在此領域深耕的企業留了更多的機會,風味冰塊的出現或許對品牌提高競爭力會有較大程度的幫助。
據餓了麼6月資料顯示,“酒+冰塊+飲料”搭配的外賣量同比增長211%,顯著高於酒本身訂單增幅;“飲料+冰塊”的外賣搭配訂單量同比增長142%。由此可見,市場對於冰杯的需求已經不再侷限在純水製成,風味也逐漸成為其關注點。在國際社交論壇上,網友們也有著關於冰飲冰塊太多的相似困擾,並對可樂冰塊和啤酒冰塊產生了較大的興趣,這都可以是產品的風味創新方向,冰杯生意還有更多可能。
Section 5
工藝上的加強
隨著風味冰杯被越來越多品牌推出,其市場競爭未來也會更加激烈,單純的在口味上最佳化升級並不能提高產品在眾多品牌之間的競爭力,未來風味冰杯的競爭將從各方各面“展開”。值得注意的就是工藝上的比拼,現如今,在現制咖啡和現制飲品中的冰塊往往比自己在家制的冰化的更慢,雖然冰塊多被不少人詬病,但也有人表示“喝完還能對杯子裡剩下的冰做再利用,倒進別的飲品,又成了一杯嶄新的冰飲”。
從目前來看,市面上冰杯中的冰就不同於自己冰箱裡冰凍的冰,前者更加透亮、不容易化,後者則泛白,化的快。這主要就是因為生產方式不同,家用冰箱製冰,是先從外面開始結冰,後再透到裡面,所以冰塊的內層溫度並不低,水裡的氣泡也不會排出去。但商業製冰的方法是靠流水緩凍和分層結冰,相當於從裡到外都凍了一遍,融化速度也就更慢。甚至有的工廠為了保證冰塊結晶的純度,有專門的裝置來生產純度更高的純淨水。
從市場需求來看,涉及到為冰買單的時候,“化得慢”顯然是更受重視的關鍵價值點,這也就為品牌製造差異化競爭點提供了機會。由於消費者對“化得慢的冰”的需求更大,風味冰杯如果採用商業製冰的方法不僅可以吸引更多有相關需求的消費者,還可能會較大程度的減少被替代的機率。隨著未來行業競爭更加激烈,在工藝上的提升或許成為品牌脫穎而出的關鍵。
冰塊本身的大小和形狀也會影響融化的時間,越大塊的冰化得越慢,這是因為大冰塊的比表面積更低,而在體積相同的前提下,球狀物體的表面積較小,比起方形、異形的冰塊,相對能延緩熱量交換,也就化得更慢,所以風味冰杯的品牌在冰塊形狀上也值得進一步思考。還有一點較重要的就是需要提高消費者對冰塊“化的慢”工藝的認知,畢竟還是有不少消費者認為冰杯太貴,不值其售賣的價格。
Section 6
銷售渠道升級
從渠道看,目前冰杯的銷售既包括便利店,又包括即時零售、社群電商平臺,比如在美團小象超市可以購買到某品牌冰杯、果音霸氣檸檬冰杯;叮咚買菜也在售賣廠牌冰杯和自有品牌的咖啡冰杯、水果冰杯等。可見,目前品牌對冰杯的銷售渠道也更加重視,有資料顯示,今年大暑前後冰杯外賣量同比去年增長350%,超市、便利店、倉店都加入了賣“冰杯”的行列。
品牌之所以將銷售渠道逐漸下沉,與整體市場的大趨勢有關,在渠道方面,2024年上半年,中國消費者保持近場化的購物習慣,小超市和便利店依然是現代渠道中的主要增長渠道。資料顯示,中國線下市場共有600萬+門店,其實大規模的業態都是小業態,包括小超市、便利店、食雜店等,未來小業態的佔比在整個渠道業態會很高,小業態的連鎖化率會很高。風味冰杯想要在未來提高產品的認知度和知名度也應該重視小業態和終端市場。
就像過去的農夫山泉、可口可樂深度分銷體系一樣,冰杯品牌的競爭可能也會去搶終端、在當地商超鋪設冷飲櫃出售。而這對產品豐富度要求就會較高,只有產品豐富了,終端才願意用品牌的冰箱。有了足夠多的產品,才能夠把冰箱撐起來,供給給終端。在銷售渠道的打造背後也需要品牌不算創新研發,比如某品牌在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未來2年內,將推出3-4條產品線,每個產品線推出N+品類。這樣利於更多消費者對冰杯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從而開拓消費群體。
向終端渠道貼近的過程對品牌的供應鏈也是考驗,因為冰杯屬於食用冰,其冷鏈運輸要求較高,運輸途中受氣溫跟路程影響,大概會有2%-3%的損耗,隨著距離變遠,損耗也會逐漸增加。這也就需要品牌在供應鏈上最佳化升級,比如成立較早的上海曉德,有天津、上海兩家工廠,渠道覆蓋範圍更廣。
Section 7
行業標準亟需統一
隨著即時零售在國內的快速發展,給市場帶來比較大的增量消費空間。以冰品冰飲為例,預計2026年冰品冰飲在即時零售市場規模有望突破630億元,實現四倍增長。風味冰杯作為其細分品類或許也將迎來更進一步的發展。但行業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尚待解決,比如行業標準的統一。
當前“冰杯”所屬的食用冰類別,只有行業標準。據瞭解,純淨水冰杯多數執行的是《冷凍飲品食用冰行業標準》(SB/T 10017-2008),而部分帶風味的冰杯執行的則是冷凍飲品的國家標準,即《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冷凍飲品和製作料》(GB 2759-2015)。由於食用冰的生產門檻相對較低,且目前尚無統一的國家標準,這可能會影響冰杯產品質量,帶來食品安全風險。
在此背景之下,根據工業和資訊化部今年3月釋出的公告,另一標準《QB/T 8022-2024 冷凍飲品 食用冰》將替代前述標準於2025年10月1日起實施。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也釋出了《食品用冰生產和經營規範》,擬圍繞食品用冰的生產、檢驗和銷售等冰塊衛生安全問題,規範食品行業衛生生產製冰和安全用冰。這為食用冰行業健康發展起到標準導向作用,也有利於為風味冰塊等創新產品的競爭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無論是眾多品牌入局推新,還是社交平臺的推動,不可否認,未來風味冰杯市場有著相當值得期待的發展空間。只不過目前食用冰杯的生產和銷售還處於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存在一定的風險和問題。該賽道想要獲得長期發展,還需要制定更加嚴格的標準和規範,確保食用冰的質量和安全。
行業思考:冰杯在今年夏天可謂是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流量,直至現在其在市場中的熱度依舊不減,還頗有更上一層樓之勢。近段時間不少品牌開始推出水果風味、咖啡風味等風味冰杯,在市場中又引發了不少關注。從市場需求及產品特點來看,風味冰杯的火爆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品類不斷進步的結果。未來,隨著各品牌製冰工藝上的加強、銷售渠道上的完善,以及相關部門政策提高,風味冰杯在市場中還將迎來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