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古鎮,有多少人聽說過這個地方?河西古鎮位於通海縣,貌似還是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座縣城,通海縣隸屬於玉溪市,很多菸民有發言權了,就是產紅塔山香菸的那個地方。河西古鎮是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通海縣是2021年增補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比較小眾的古鎮和古城,絕對值得推薦,今天先說說河西古鎮。
通海縣的“海”叫做杞麓湖,是雲南省水域面積第七大的高原湖泊,湖邊一望無際的菜地十分壯觀,通海也是雲南省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蔬菜生產是通海的縣的支柱產業。
哪怕是通海站前,也是連片的菜地,這裡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勤勞的人民不浪費任何一塊土地,到處可見翠綠的菜地。從通海站出來,要走幾百米到前面的公路坐車,往西是河西古鎮,往東是通海縣城,白天公交車還是很頻密的。
河西古鎮,是一座有著一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回、彝、哈尼、蒙古族等多個少數民族世居於此。
歷史上河西古鎮文風鼎盛,明清兩代共有文武進士、舉人292人。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文化遺產為河西贏得了“儒學名邦”之美譽。
如今鎮上有河西文廟、圓明寺、大興福寺、馬家大院等4家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濟橋、葛中選神道碑、蘇氏宗祠、馬克昌故居等4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17家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9座歷史建築。
我將第一站選擇到了河西文廟,文廟前千年的唐柏訴說著這片土地悠久的歷史,牌坊下威武的石獅彰顯了這座古鎮曾經的輝煌。
離河西文廟不遠的大興福寺現在是老年人活動中心,寺內除了打著棋牌娛樂的老人外,還至少有6尊石獅。
河西古鎮石獅子多,有興趣的你可以來數數河西古鎮的石獅子,大大小小的少說也有大幾十尊。
走在古鎮上,歷史的痕跡隨處可見,唐貞觀六年(623年),置西宗州,領三縣,河西居其一,河西之名自此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出古鎮北門外,有玉溪市保永濟橋,建於明弘治年間,清康熙年間重修,橫跨琉璃河,如今河道已經變成一條几乎沒水的小溝。
雲南人喜歡種植花花草草,氣候也好,古橋旁的花草也長得繁茂,鮮豔的大麗花是雲南人最愛的鮮花之一,氣球果倒是比較少見,這東西還挺像生氣的河豚,所以也叫河豚果。
順著永濟橋邊小路晚上,有一古建築群,包括通海縣保河西觀音閣、河西節孝坊和河西財神廟等。
河西觀音閣始建於明宣德年間,和後面的財神廟一樣,依山而建,由大殿、廂房、亭子、大門等組成,大殿正門木雕用玻璃保護,看起來非常精緻。
河西觀音閣旁有河西節孝坊,建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表彰的是戴氏忠貞守節,每一座節孝坊後面都是至少一名婦女的悲劇人生。你要是想數河西古鎮獅子的話,別忘了這裡還有4只大獅子。
河西節孝坊後是河西財神廟,這座財神廟始建於明成化七年(1471年),歷經多次增建重修,這裡地勢比較高,可以俯瞰河西古鎮,另外財神廟的獅子也不少。
省保圓明寺離古鎮大概1.3公里,位於善應山麓,始建於元至正年間,清咸豐年間毀於兵患,光緒年間重建。由山字型照壁、山門、魚池、雨花臺、大悲閣、娘娘殿、瓊閣、佛塔等眾多建築組合而成。
圓明寺特別清淨,遇到遊客的機率很低,山門一副“滇南無雙寺,西宗第一山”的對聯,也說明了這座寺廟的地位不凡。
作為寺廟建築本身來說,除了幾扇木門的雕刻非常精美外,倒也沒有太多可圈可點之處,不過你一定要往裡面走,不要錯過圓明寺內。
走進山門後,臺階上擺滿了花草,雖然寺廟中種花草的不少,這個顯得有點多。
繼續往前走,大雄寶殿前的花草更是擺得滿滿當當,整座院落全是花草,雲南寺廟和古建築中喜種花草,我見過也不少,但圓明寺是花草種得最好的,我願意稱之為“花花寺”。
特別是多肉植物,長得太豐滿了,適宜的氣候加上精心的打理,使得這裡成為花草的世界。
自始至終沒見到一名遊客,倒是一隻靦腆的小貓和一隻袖珍且昂揚的小公雞陪我度過了一段閒暇的傍晚時光。
其實圓明寺後還有一座大悲閣,閣內塑有近10米高的“千手觀音”佛像,為雲南之冠。閣前正間柱基是一對身高1米的石獅子,左為“哭天”,右為“恨地”,為通海現存石雕之傑作。可惜這座殿大門緊閉,無法進入。
大約在大理國時期,河西屬於休臘縣,中心在現在的螺髻村。在螺髻村以北三里處,有一個村落,名叫“鄉紳村”。這個村落,文風丕振,人才輩出。歷任縣官,凡遇地方大事,常到“鄉坤村”裡向先生們請教。明朝成化六年(1470年),螺峰山山洪暴發,淹沒了休臘故地,休臘縣的政治文化中心向葉家河西邊的“鄉坤村”轉移。時間一長,鄉坤村逐漸被稱為“河西”。
到了1635年,河西鎮已建成了一座古樸雅緻、市井繁盛的小古城,方圓二里三分,城牆高一丈餘,厚五尺許,東門名朝陽門,南門名迎薰門,西門名聚奎門,北門名拱極門。城內建有三元宮、大興佛寺、文廟等建築。東門建有“帥府”、“太守”兩巷,又有“絕學名儒”舊廬;南街有都督府和將軍第,以及耿軍門故里;西街有“清華鼎望”世家;北街有巡撫門第、三代聯芳坊、兄弟聯芳坊等等。城外,美麗的琉璃河繞城而過,圓明寺的晨鐘暮鼓,餘音嫋嫋。數百年後,美麗的琉璃河已不復美麗,但圓明寺依然清幽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