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語有云,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舞獅。由於東亞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獅子的棲息地,所以,舞獅的獅可以理解為貔貅、麒麟等瑞獸結合老虎、犬類而綜合開發的專屬東方的神奇動物。舞獅藝術擁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期,古人發明了“儺”。其中,“驅儺”就類似於現代的舞獅。當然,舞獅的起源至今仍有爭論。不過,無論它是起源於“驅儺”,還是起源於唐代太平樂,又或者從西域傳入,都不影響它成為揚民族之威、立中國之魂的重要儀式,以及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樑。
淺談醒獅
雖然舞獅有南獅、北獅之分,但前文的溢美之詞指的是南獅;那個頻頻出現在海外華人聚集地,出現在各類電影、電視劇中,國人心中的舞獅也是南獅。
南獅主要流傳在東南沿海一帶,以兩廣、福建為主,也包括臺灣地區。南獅也叫做醒獅。不過,在鴉片戰爭之前,南獅一直都叫瑞獅(祥瑞之意)。當戰爭蔓延至南方,具有民族憂患感的佛山人覺得“瑞”字在粵語方言中像“睡”,便將其改為“醒獅”,寓意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之後,隨著1900年“中國先睡後醒論”的廣泛傳播,南獅逐漸被置換為“醒獅”。據《申報》記載,1917年女子工藝學校籌款會引入“廣幫北城候醒獅會”,目的是透過表演“睡獅猛醒”來“喚起同胞”。
北獅
南獅
與北獅相比,醒獅不僅有著更加複雜的舞法以及更多的儀式鋪排、表現場景,在最重要的道具獅頭之上,亦有著更多的講究和更多的分類。1993年,徐克導演的電影《黃飛鴻:獅王爭霸》中,就曾出現幾十種各具特色、形貌不同的醒獅獅頭。當然,那部電影的大賣也加深了醒獅在國人心中的印象。
醒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此外,在傳統上,醒獅獅頭造型上還有“劉備獅”、“關公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根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如舞張飛獅者,舞法必定勇猛霸氣。
醒獅是海外華人過春節的必備節目。
在表演上醒獅的舞動造型很多,諸如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賓、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臺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在醒獅的各種表演方式中,以“採青”最為常見。相傳“採青”原有“反清復明”之意,現在一般是取其好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青”用的是生菜諧音“生財”,把生菜及利是(紅包)懸掛起來,獅子在前舞上數回,猶豫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謂之採青),再把生菜咬碎(謂之碎青),還要模仿獅子吃飽的表情神態(謂之醉青),再把咬碎的青吐向大家致意(謂之遍地生財)。
對於觀眾來說,無論是在影視劇中,還是在現場,欣賞過醒獅表演後都會驚歎:那些獅子時而威武勇猛,時而嬉戲歡樂,甚至能將喜、怒、醉、樂、猛、驚、疑、動、靜、醒等神態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顯然,這些非凡的表現力自然離不開舞獅人的深厚武功功底;同時,也有著技藝驚人的彩扎師傅的功勞,是他們製作出威武華麗、眼耳口都能動的醒獅獅頭。
獅頭彩扎
廣東醒獅很早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獅頭彩扎則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謂,“竹做骨,紙做皮,油墨添神采,絨毛顯威風”,這些活靈活現的各色獅頭背後,傳承千年的彩扎功不可沒。
彩扎獅頭其造型汲取了廣東石雕獅子的特點,形體和裝飾設計上均採用誇張而浪漫的表現手法,多追求神似。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為南方獅頭藝術的典型代表。它的製作工序相當複雜,總的來說可以分為扎、撲、寫、裝四大工序。
彩扎獅頭傳承人、黎家第五代傳人黎偉在扎制獅頭。
“扎”,即用竹篾編扎獅頭的骨架。首先根據需要,用刀將竹篾裁割成不同寬度的篾片,篾片的扎作技巧決定了獅頭的結實度。再用柔韌耐磨的紗紙蒙在獅頭上。
“撲”,就是“撲紗”,上完加了明礬的紗紙後通常還要加一層布,以保獅頭的結實。
“寫”,即著色,按照模子的輪廓把整個獅子頭的面部畫出來,色彩方面注意突出強烈的對比,多以黑白、紅綠、金銀等顏色相配,在寫好顏色的獅頭的表面塗上一層光油,可以使顏色更加鮮豔亮麗。
“裝”,指貼上眉毛、耳朵、眼睛等裝飾,安裝上頭鏡、成球、銅須等。不同質地的裝飾用料對獅頭的重量和價格有直接影響。
裝飾獅頭
彩扎獅頭(以佛山獅頭為主)的技藝源於明代,於清代乾隆年間正式在佛山當地興起;到清末時期,已有了相當規模,“獅頭行”的行會管理開始出現;隨後在民國時期走上巔峰。
然而,這一切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都走向了衰落。當時,佛山的經濟一落千丈,手工業生產經營困難,獅頭店紛紛歇業。至1949年,佛山鎮的獅頭作坊只剩下黎永華經營的黎祥泰和另一家德泰祥,佛山獅頭生產奄奄一息。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關心民間藝人生活,重視民間技藝傳承,組織佛山獅頭藝人生產自救,1956年,黎祥泰和德泰祥兩家獅藝店與棋類、樂器等工藝作坊合併為佛山文娛工藝合作社。隨著體制調整,先後更名為佛山文娛廠、佛山獅棋社和佛山樂器工藝廠。到了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文化生活的不斷改善與提高,佛山獅頭扎制量發展迅速。從1951年到1980年,產量翻了二十倍之多,各類獅頭不僅銷往廣東省內及鄰近省區各地,還大批出口到香港、東南亞各地以及日本、加拿大、美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
悉尼唐人街,一名兒童在觀察表演者的獅頭道具。
時至今日,在廣東佛山、河源等地,彩扎獅頭不僅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張名片,還為鄉村脫貧提供了極大助力。2018年,在廣東省的省定貧困村樓鎮村,當地的彩扎醒獅藝人陳金明與政府部門、地方企業合作,成立福樓醒獅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採取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模式,將傳統非遺技藝發展成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臨近春節,無論南獅還是北獅,想來都整裝待發,那無數次的刻苦訓練,那無數次的“扎、撲、寫、裝”,華夏民族的精氣神早已醞釀至巔峰卻含而不發,只待一聲鑼響。
東方財經雜誌 東方文化雜誌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誌(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