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正值初冬,天朗氣清,南京大學文學院童嶺老師帶領“《三國志》研究”課程及22級碩士生黨支部的同學,對南京南部新城油庫公園的張昭家族墓,以及江寧區的上坊東吳大墓進行了考察。本次考察活動得到了南京大學“研究生培養創新專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等的大力支援。
一、張昭家族墓
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是今年新發掘、整理的東吳張昭家族墓。《三國志·吳書·張昭傳》載:“張昭字子布,彭城人也。”作為輔佐孫策、孫權的重臣,張昭屢獻良謀,對東吳政權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張昭家族墓地考古發掘專案負責人朱中秀老師帶領同學們參觀、瞭解了墓葬與排水溝的整體分佈情況。
前往現場的考察隊伍
全體成員合影
張昭家族墓一共有8座墓葬,呈東西向規律分佈,規模較小,形制相近。除了朝向和距離的一致性以外,多數墓葬後設有明暗結合的排水溝,均與主排水溝相連,這是證實其作為一個系統的家族墓葬的有力證據。
張昭家族墓航拍圖
最西側的M170磚室墓,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坑、磚室、排水溝等部分組成。墓室內長3米、寬1.8米,為普通豎穴土坑磚室墓。墓內出土的兩方龜紐金印,一枚有“輔吳將軍章”字樣,一枚有“婁侯之印”字樣,是確定其為張昭墓的關鍵物證。《張昭傳》載:“(孫)權既稱尊號,昭以老病,上還官位及所統領。更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食邑萬戶。”這與金印上的銘文相符,可見墓主身份。
張昭墓出土的金印
在整個油庫公園地塊,分佈著漢代至六朝時期的許多墓葬,張昭家族墓處於其中最高的一塊平地。朱老師告訴大家,六朝墓葬多建於山坡,漢墓則一般建在山頂的平地上。張昭生於漢末,其家族墓地也延續了漢代的傳統。
隨後,大家又參觀了墓地出土的部分青瓷器具。我們所見的青瓷卣、獅形插器、蛙形水注,形制精美,栩栩如生,在陽光照射下,彷彿能夠穿越時空,一睹其當年風采。
部分出土青瓷器具
最後,朱老師為大家概述了油庫公園地塊墓葬的整體分佈情況。除張昭家族墓以外,還有三座東晉貴族墓葬,均已整體保護。
朱老師為大家講解張昭家族墓整體情況
受《三國演義》小說的影響,張昭在大眾心目中似乎是一個“投降派”的形象。然而考《三國志》本傳可知,張昭作為孫策為孫權指定的“託孤重臣”,在鞏固孫吳政權的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據童嶺老師介紹,澳大利亞張磊夫(Rafe de Crespigny)教授所著的《南方的將軍》(徐緬譯)認為,儘管孫權沒有像孫策那樣欣賞張昭,但他似乎一直對張昭表示尊重。《張昭傳》曰:“(孫)策臨亡,以弟權託昭,昭率群僚立而輔之。”他多次直言進諫,並且屢立軍功。在逝世之前,張昭還“遺令幅巾素棺,斂以時服”,“(孫)權素服臨吊,諡曰文侯”。今日所見張昭家族墓形制之簡樸,正反映了其薄葬之傳統。總之,對張昭的歷史評價,也需站在更全面的歷史背景上深入探討。
1994年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張昭形象
二、孫吳上坊大墓
今夏六朝博物館展出了一組青瓷伎樂俑群,呈現1700多年前樂隊的演奏場景。這趟訪古之行,鑽入蘆花深處的第二站,就是要探究這些青瓷器的來處:孫吳上坊大墓。
灰喜鵲在林間零零散散地跳躍,有時在空中飛速掠過,越過風中搖曳的黃白蘆葦和土地下靜水流深的記憶。剛到耿崗村陵區外圍,我們就遠遠看到覆有青灰色水鏽的文保碑,莊重標記上坊大墓所在地。標記是2013年豎立的,隊裡同學戲稱“如今連文保碑都十歲了”,經攀談得知,2018年隨童老師參與考察上坊大墓的同學還有兩三人呢!沿沙石路進入陵區,百米處土丘高地上矗立著一座頂部渾圓的建築,下面就是大墓“真身”了。
文保碑
登陟之路
經江寧區文保工作人員王志華老師介紹,我們得知江寧上坊大墓是迄今發掘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出土瓷器最多的三國東吳墓,墓葬結構完整複雜、形制規格較高,由排水渠、墓道、甬道和雙側帶對稱耳室的前後墓室構成。墓主身份有孫皓、孫峻、孫堅三說,研究者或根據時代、身份與遺蹟現象推測墓主為東吳少帝孫亮時權臣孫峻,或認為是孫堅高陵。陵區整體倚山傍水,民間原有“孫家墳”之稱,2005年建築施工隊的挖掘機掘土破石,意外剷出了墓室覆頂石,上坊大墓因而得以重見天日。
陵區背後的山坡
如今墓室原址已經被很好保護起來,還留有一個高聳的土堆標記丘陵原本最高點。親身走近可以感受到,與尚“露天”的張昭墓不同,上坊大墓的土質很乾。大家沿巨坑圍覽一過,並未進入墓道,透過俯瞰磚石墓室復原後的外觀飽滿程度,大致能體會內部空間之廣,站在墓道附近測望,也可以想見其幽深。據帶隊老師說,墓坑足有21餘米,形制甚至超過安徽馬鞍山的“天子墳”東吳墓。
墓室外景
上坊孫吳墓出土的虎首形石棺座,現藏於南京市博物館和江寧博物館,不過在園區土牆上,還可以找到一尊仿製的牛首形石燈臺,這原本嵌在前後墓室四隅。
全體成員合影
最後,撥開飛絮四起的蘆葦叢,我們還參訪了孫吳“天冊元年”墓,真是笙歌吹罷幾多日,臺榭荒涼千百年,堪嗟世事如流水,回指蘆花去留連。
請大家一起認認這是什麼字
圖: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虞薇(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來源:周佳盈、談佳璇(南京大學文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