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1月30日電 (記者韋衍行)1月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京舉行。四川資陽市濛溪河舊石器時代遺址、福建平潭縣殼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群、湖北荊門市屈家嶺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清澗縣寨溝商代遺址、新疆吐魯番市西旁唐宋時期景教寺院遺址、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上京皇城南部建築遺址共6個專案入選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四川資陽市濛溪河舊石器時代遺址目前共包含11個具有相似文化堆積的遺址點,均分佈在濛溪河上游兩岸,主要文化層在河流的平水位線以下,為飽水狀態下的特殊埋藏環境。經初步研究,濛溪河遺址是一處世界罕見的保留大量石器、動物與植物遺存的舊石器時代綜合性遺址,是國際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展示人和環境關係方面最清楚、最系統、全要素的遺址。飽水環境下保留的系統、豐富的遺存全面立體地反映了特定時段的早期人類社會圖景,是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涵、活化歷史場景的有力例證。
漾溪河遺址地形地貌及位置圖。考古雜誌社供圖
福建平潭縣殼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群包括殼丘頭、西營、東花丘、龜山等遺址。殼丘頭遺址群中各個階段考古遺存的文化面貌特徵明確,發展延續關係明顯,存續多個考古學文化,形成了完整的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為探討東南沿海地區史前文化的發展、傳承、交流、互動,以及其所代表的南島語族早期人群的起源和遷徙提供了直接材料。東南沿海地區的史前考古進展,以及對南島語族早期人群的深入認識,使我們可以嘗試探討中華文明起源的東南模式,窺探內陸文明向海洋遷徙的特徵規律,瞭解海洋文明的起源、發展、擴散歷程。
龜山遺址出土陶器。考古雜誌社供圖
湖北荊門市屈家嶺新石器時代遺址是以屈家嶺為核心,包括殷家嶺、鍾家嶺、冢子壩和楊灣等十餘處地點為一體的新石器時代大型遺址,發現迄今規模最大的油子嶺文化聚落以及多組因勢而建、規模龐大的史前水利系統。屈家嶺遺址的考古工作,展示了長江中游地區大型中心聚落的規劃理念、佈局演變和社會結構傳統,反映了長江中游不同於其他地區的文明路徑,為考察史前水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長江中游文明的起源和演進提供了關鍵樣本。
屈家嶺遺址高程模型。考古雜誌社供圖
陝西清澗縣寨溝商代遺址已發現大面積夯土建築基址、大型墓葬、小型墓地、鑄銅遺存、一般居址點等不同功能的遺蹟,密集分佈在相鄰山峁上,初步發掘揭示該遺址為一處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的商代大型聚落。出土的大量青銅車馬器、兵器和玉器、骨器、漆器、龜甲與殷墟高等級墓葬物質文化相同,金耳環、銅蛇首匕、陶器則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黃土丘陵地區與商王朝之間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商王朝對周邊地區的強烈影響。
寨溝遺址出土的金耳環。考古雜誌社供圖
新疆吐魯番市西旁唐宋時期景教寺院遺址是國內外罕見的現存景教遺址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研究和文化遺產價值。寺院(修道院)建築儲存較為完好,結構完整,出土了大批重要遺物,尤其是多語種文獻,其數量達到876件(組),經初步識別,包括漢文、敘利亞文、粟特文、回鶻文等,為國內目前發現數量最多的景教及敘利亞語文獻。西旁遺址儲存的豐富遺蹟和遺物,為研究中古時期景教寺院生活和景教史、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西域語言文字等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文化遺產、展示利用價值和意義。
景教寺院遺址2021年發掘出土的部分遺物。考古雜誌社供圖
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上京皇城南部建築遺址是我國目前儲存狀況最好的古代都城遺址之一。考古工作者對遼上京皇城南部大型建築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與發掘,發掘主要遺蹟包括2座大型院落及其主殿、配殿等4座單體建築。結合文獻記載,本次發掘的皇城南部大型建築遺址規模龐大、位置顯赫,可能與《遼史》所載的皇家寺院、孔廟、國子監、衙署等重要遼代早期建築相關,為研究遼上京城址的建築性質與功能分割槽提供了重要基礎,也為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
遼上京遺址院落一中殿JZ1三次大規模營建的臺基東北角。考古雜誌社供圖
此外,河南葉縣餘莊龍山文化遺址、內蒙古清水河縣後城咀新石器時代石城址、河南鄭州市書院街商代貴族墓地、青海都蘭縣夏爾雅瑪可布青銅時代遺址、甘肅禮縣四角坪秦代禮制建築遺址、新疆喀什市漢唐時期莫爾寺遺址、山西霍州市陳村金至清時期瓷窯址等被評為入圍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