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得修綆,開懷暢遠襟。”近日,彙集了乾隆、翁方綱、劉墉等77位書者楹聯佳作的“書聯璧合——清代楹聯展”在廣東財經大學文化藝術中心正空間展出,寥寥數十件展品卻跨越了二百餘年曆史,自清康熙朝至清末民初,恰是楹聯發展史上最鼎盛的階段,堪稱一部清代的對聯書法史。
“書聯璧合——清代楹聯展”在廣東財經大學文化藝術中心正空間展出。
對聯源於“桃符”,至明清始流行
對聯又稱楹聯、楹帖,是一種既可賞心又能悅目的文學藝術形式。對聯以比詩、詞、曲更凝練工整的樣式,或寫性情,或表意境,或勵心志,表達著聯者的情致、襟懷,也抒發著書家的個性、情感。此外,對聯還因其結構對稱、音韻諧美和特殊的文化淵源成為社會生活中人們喜愛的藝術形式。
對聯源於古代民俗“桃符”。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其下有“神荼”“鬱壘”二神,能驅百鬼。民間於農歷正月初一日,以桃木板畫二神於其上,懸於門戶,用以驅鬼壓邪,謂之“桃符”。隋唐時只寫二神名字於桃木上,便是對聯的雛形。至五代後蜀,始在桃木板上寫吉慶之語。據宋人張唐英《蜀檮杌》載:後蜀主孟昶於除夕“命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於寢門,以其詞不工,昶命筆自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後人認為此是最早之對聯,以對聯為春節時用,故稱“春聯”。宋代詩人王安石有詩《元日》描寫春節貼春聯的喜慶氣氛: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人將對聯的用途推廣,有將對聯鐫刻於建築物楹柱者,以作長久性的裝飾,因而有“楹聯”之稱。真正寫在紙絹之上以借廳堂懸掛的對聯,至明清方始流行。現今仍可見到明末清初的陳老蓮、王鐸、傅山、八大山人、朱彝尊、姜宸英等大家的對聯墨跡。直到清代,特別是康熙、乾隆二朝,由於皇帝的喜愛,眾多文人學士競相仿效,將創作對聯作為風雅樂事,湧現了不少名家之作。清代中晚期,是對聯這一書法形式最為興盛且成就最高的時期。特別是道光至光緒年間,金石之風勃興,加上大量帶有文字的文物紛紛出土,各種書體爭奇競秀,使對聯的形制更為豐富。清代還有專門蒐集對聯的集子,如梁章鉅、梁恭辰父子的《楹聯叢話》等,對此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有全國巨擘也有廣東名家
本次展覽書者自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沈起元始,至清末民初袁克文止,時間跨度二百餘年,正是楹聯發展史上最鼎盛的階段。聯語精闢清雅,書法各體兼備,除有清一代大名家之作外,也不乏“冷門”的廣東名頭書跡,故而此展既是一部清代的對聯書法史,也可從中管窺嶺南書法對聯在文化廣東的華美一角。
南都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次的展品以七言聯為主,兼有五言聯、六言聯、八言聯和十二言聯。據正空間的工作人員介紹,最多人打卡的是乾隆皇帝御筆行書七言聯:“土香帶潤輕圍砌 花氣含颸近撲帷”。這兩句出自乾隆自己的七律詩《題華滋館》,為詩中的頸聯。乾隆的書法上追二王,遍臨諸家,雍容姿媚,豐潤圓熟,婉轉流暢,深得趙孟頫精髓。
乾隆皇帝行書七言聯。
古人寫對聯用的箋紙的要求頗高,很多花紋都是手繪上去的,主打一個別出心裁。因著龍年春節的關係,南都記者特別留意繪龍的箋紙,也就是“龍箋”。成親王的楷書八言聯“蘭沼光風松巖清籟 羽觴淥水綠藻春林”便是題寫龍箋上。成親王永瑆是乾隆的第十一個兒子,嘉慶皇帝的哥哥。成親王楷書學趙孟頫、歐陽詢,小楷出入晉唐,其書法用筆俊逸,結體疏朗,風格典雅。行草書亦縱逸深厚,頗具風采。博涉諸家,兼工各體,與劉墉、翁方綱、鐵保並稱清中期四大書家。
成親王的楷書八言聯題寫在龍箋上。
清中期四大書家中,除了成親王,劉墉和翁方綱的作品也有展出。劉墉這次的作品是其行書七言聯:“天風每葉宮商韻 辰極長依咫尺光”,用墨飽滿,墨濃字肥,渾厚端莊,雄厚勁遒,不愧是“濃墨宰相”。翁方綱的書法則兼帖學之秀逸與碑學之厚重,筆力雄健,其“鐵畫銀鉤”之風采或可於展出的行書五言聯“去草尋怪石 留雲補斷山”中窺得一二。
此次展出的對聯不但名家薈萃,而且聯語精闢清雅。
除了楷體和行書之外,展品中還有篆書和隸書,其中大學問家孫星衍的篆書對聯“繡谷只應花自染 鏡潭長與月相磨”頗足可觀。孫氏篆書精妙圓潤,工穩遒勁。據說其書篆時毛筆剪去筆尖,以達到萬毫平鋪的效果。
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的隸書七言聯“畫師不復知名姓,白鶴來時來訪子孫”也可圈可點。翁氏由研習錢灃、董其昌的書法上溯至米芾、顏真卿,所作書法淳厚寬博,被譽為同、光第一書家。值得一提的是,這副對聯的贈予物件午橋先生端方也有展品在現場展出,為行書八言聯“孝友祇穆不墜前軌 溫良恭儉以毖後昆”。
說到廣東名家,廣東南海人吳榮光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這次展出的是他的行書八言聯“庭列鼎彝笥傳組綬 道潤金石言炳丹青”。吳榮光的書法植根歐陽詢,歷來為世人所重,廣東各地學府、祠廟等處,舊時多有其手書匾額,康有為甚至稱其為近代廣東第一書法家。康有為自己也有行書五言聯“風霜誼愈篤 金石刻能為”展出。康有為在書法上力倡北碑,其書自成一格,運筆全從碑出,轉折之處常提筆暗過,圓渾蒼厚,作品中以對聯最為精彩,展現出氣勢開張、渾穆大氣的陽剛之美。
除了上述提及的書者之外,展品的作者還包括一代文宗阮元、“瘦馬御史”錢灃、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收藏大家兼金石學名家吳大澄、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陸潤庠、我國第一代甲骨學家王懿榮、民國四公子之一袁克文等等,不勝列舉。而廣東名家當中,更有陳澧、宋湘、梁鼎芬、梁啟超、丘逢甲、伍德彝等等在嶺南乃至全國都久負盛名的書法家。有意思的是,丘逢甲這次的對聯是“秕穅世俗心無累 蘭玉庭階善有餘”,落款時卻在“丘”字加了邑部(“阝”),寫成“邱”字,而印章卻依然是“丘逢甲”,要知道,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後,丘逢甲等提議恢復祖先肇姓之丘,並在廣州登報呼籲族人恢復丘姓。為何此處“邱、丘”同存一紙?此中謎題,留待方家解之。總而言之,這是一場不可錯過的書法盛宴。
廣東籍名家丘逢甲行書七言聯與宋湘的行書五言聯。
展訊——
“書聯璧合——清代楹聯展”
時間:
1月23日至3月22日 逢週一至週五
10:00-12:00,14:00-17:30
地點:
正空間·廣東財經大學文化藝術中心(廣州琶洲廣東財經大學北門內北四與北三之間連廊)
採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圖片由廣東崇正拍賣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