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除夕夜的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一開場,總會響起一段熟悉的背景音樂:熱烈的旋律,彷彿帶有一股熱鬧歡騰的節日氣息;優美的曲調,彷彿把喜氣洋洋的節日氛圍傳遞給千家萬戶。這段經典的音樂就是創作於20世紀50年代的《春節序曲》,全名是《春節組曲第一樂章·序曲——大秧歌》,是中國著名作曲家李煥之先生基於延安時期的生活體驗編曲完成的。
李煥之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合唱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1938年8月他赴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第二期。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提出了從“小魯藝”去“大魯藝”,“到人民中去”的口號。1943年,延安革命根據地的文藝工作者在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鼓舞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新秧歌運動,併成為同年春節黨政軍民聯歡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而這一切都對李煥之的藝術觀念和之後的創作風格產生了巨大影響。
李煥之先生
之後,李煥之在一次深入民間採風時,正值正月十五元宵節,看到延安的群眾正在鬧秧歌:大家排著隊走家串戶,伴著鑼鼓聲載歌載舞。李煥之被這種熱鬧喜慶的節日氣氛所感染,秧歌也成為了他《春節序曲》的靈感來源和創作基礎。
旋律熱烈歡快、雅俗共賞《春節序曲》時間並不長,一共5分04秒,生動展現了人們在春節時熱烈歡騰的喜慶場面。從一個引子開始,就以強烈的節奏、力度的對比、旋律的起伏,帶動起全曲的熱鬧歡快情緒。
而且在引子部分還巧妙設計了兩個主題。第一主題明快粗獷,在傳統交響樂團編制的基礎上,增加了富於民族特色的樂器——鑼鼓,既營造出優美動聽又活力十足的音樂線條,又使鄉土氣息撲面而來。
第二主題活潑流暢,採用木管樂器組與樂隊合奏的對比形式,描繪出一個溫暖美好的團圓畫面。這部分採用的不同樂器組合及音色與力度的對比,使音樂形成一問一答、一強一弱,生動對比,遙相呼應,傳遞出溫暖祥和的節日氣氛。
引子過後,樂曲進入第一部分,由長笛和雙管奏出,絃樂器用撥奏表現舞蹈節奏,音色的交替和節奏的變化,使音樂變得柔美抒情,好似人們在抒發對幸福生活的讚美。
1954年6月,李煥之在北京石板房24號開始構思創作《春節組曲》。
隨後是音樂短暫而熱烈的連線部,隨即進入第二部分。這個部分可是整個作品的點睛之筆。在第一部分濃烈氣氛的襯托下,音樂趨於平靜,情緒緩和。中部主題率先由木管組的雙簧管吹奏,大提琴撥絃,旋律悠揚、詩情畫意。在這個部分,李煥之先生又將陝北民歌《二月裡來打過春》的旋律融入其中,充滿了濃郁的地域特色。
之後的重複部分,樂曲再現熱烈的旋律,將音樂逐步推向高潮,樂隊全奏並加入民族打擊樂器,在極其熱烈的高潮中結束全曲,也將節日的歡騰景象和人們的喜慶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正因為這首曲子充滿了濃濃的年味,經常被抽出單獨演奏,再加之其表現的主題是非常具有群眾基礎的盛大節日,所以從它誕生之後,也就順理成章地得到央視的認可,逐漸演變成了春晚開場曲,為人們所熟知。
《春節序曲》樂譜
而每當細細欣賞這首曲子,不間斷地單曲迴圈,其中既飽含著濃濃的思鄉之情,又有寧靜和幸福,又有久別重逢的團聚,又有相聚相擁的情感宣洩和互訴衷腸。
《春節序曲》的藝術魅力在於:在西方交響樂的演奏中,多以絃樂器為首作為整首曲子的基調;而《春節序曲》在創作手法上既借鑑了西洋作曲技法,又運用了多種樂器的穿插演奏,再加上中國獨有的特色樂器鼓和鑔,使整首曲子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在談到創作《春節組曲》時,李煥之先生深情回憶起當年在延安過春節時熱鬧歡騰的場景。而關於《春節序曲》,李煥之先生曾在《傳統音樂和我的創作》中提到:“我在創作《春節序曲》時,基本上就是選用現成的傳統歌腔和樂調作主題而予以發展再創造的。但所選用的音樂材料,都是我在生活中所深刻感受的事物、生活風貌、情懷以及群眾的音樂生活,有著直接的、內在的聯絡。這一點很重要,也就是我所認為的:作曲家要生活在其中。”
如今,春節將至,鞭炮隆隆,家人團聚,在這個美好的時刻,每每聽到這首曲子,年就到了。而《春節序曲》已經不僅僅是一首簡單的“秧歌調”了,它伴隨著春晚也有了更多的意義。
而且,不管人們是否知道它的名字,這首曲子一直在傳遞著革命年代人們的奮鬥歷程和勝利喜悅,也表達著現在人們追求美好的信心和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嚮往。
編輯:果然
東方財經雜誌 東方文化雜誌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誌(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