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明探源】
◎本報記者 孫明源
中國古代科學史中公認自成體系的有“天算農醫”四大板塊,即天文、數學、農學、醫學四個學科。其實,在這四個學科之外,還有其他已形成了一定體系的學科,比如地理學。
地理學在古代社會發展與社會治理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行政區劃離不開地圖繪製,水利工程離不開地貌與水文勘探,農業生產離不開氣候氣象觀測……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國家博物館輿圖研究所所長汪前進表示,中國古人在地理學的眾多分支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地理學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多樣的社會功能。
我國地理探索活動源遠流長
汪前進指出,受限於古人的認知水平,中國古代地理學並不發達。與世界上其他地區一樣,中國古人的地理知識也包含許多憑空想象的事物。但中國古人已經有了觀察的意識並掌握了相應的方法,這是地理學知識產生的基礎。
《詩經·大雅》中記述的“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就是古人進行地理觀察的早期記載。除了用眼睛進行觀測,古人還會利用各種工具輔助觀測。例如在進行河流水文觀測中,對於什麼時候漲水,什麼時候退水,每年汛期水達到多高等,古人會利用一種叫做水則的固定裝置對其進行觀測。憑藉奉節記水碑、鄖陽龍脊石等這些分佈於全國各地的水則,古人可以記錄1年內各月各旬的水文情況。歷史上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一百年一遇的災難,就是相關機構利用這些水則記錄下來的。
“探索活動對拓展地理知識意義重大。”汪前進說,中國古人進行了大量的探險,這些探險發揮了相當於地理考察的作用。很多旅行家、文史大家和科學家都做過此類考察。
漢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把西域的地理知識、風土人情和物產帶回中原。晉代的法顯,在旅行中寫下的自傳記載了很多域外地理資訊。唐代玄奘撰寫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等國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其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面記載了西域各國的地理資訊和社會狀況。元朝的汪大淵,從泉州港出發,去了很多國家,最遠曾達到今天非洲的莫三比克。他基於這些經歷寫的《島夷志略》,記錄了200多個古國與地區的情況,使當時的人們對於世界地理有了更多的瞭解。
在所有探險家中,最有名的就是鄭和。鄭和受明朝永樂皇帝派遣前往東南亞和印度洋地區。他的船隊七下西洋,留下了著名的海圖《鄭和航海圖》與《星槎勝覽》《瀛涯勝覽》等地理著作。
徐霞客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探險家,也是第一個系統考察喀斯特地貌的人。他對溶岩地貌名稱進行擬定,認識到了溶岩地貌的發育特徵,並分析了此類地貌的成因。此外,他還重新探討了長江的源流問題,更正了原先的錯誤認識。徐霞客的一系列活動在中國地學史乃至世界地學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
已具備把知識轉化為體系的手段
“透過探索而得來的知識怎麼處理,雜亂無章地放在那裡嗎?並非如此。”汪前進介紹,中國古人已經具備一套把知識轉化為體系的手段。
定義是體系化的第一步。在我國的古籍記載中,已有對於一些地理概念的基本定義。如《管子·地圖》最早定義了地圖概念;《爾雅·釋地》中記載的“大野曰平,廣平曰原,高平曰陸,大陸曰阜,大阜曰陵,水中可居者曰洲”,是對於地形的系統定義。書中的這些定義為人們進一步的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定義之後最重要的工作是分類。《禹貢》將九州土壤分成了10種;《管子》對地形進行分類,如將丘陵分成15種,還對水體做了具體分類,把幹流叫做經水、支流叫做支水,支水之下還有谷水、川水、淵水。這些分類相當系統,與現代水文學並無很大差距。
古人的地理描述方式具有一定的定量思維。如在《楚辭·天問》中記載:“東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順橢,其衍幾何?”《山海經》描述天地的大小是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此外,古人還發掘了現象之間的各種關係和規律。例如,唐朝時期所著的《相雨書》中有近170條諺語,這些諺語根據暈、虹、雷電和霧等現象對天氣情況進行預測。古人還發現了潮汐和月球活動的聯絡,憑藉《四時潮候圖》,就能計算找到兩者之間的對應關係。
汪前進說,中國古代地理學還有一個難能可貴的特徵,那就是學術批評。例如裴秀在《禹貢地域圖》中批評了前人繪圖“雖有粗形,皆不經審,不可依據”。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昔《大禹記》著山海,周而不備;《地理志》其所錄,簡而不周;《尚書》《本紀》與《職方》俱略,都賦所述,裁不宣意;《水經》雖粗綴津緒,又闕旁通。”這些學術批評,促進了地理學的進步。
在國計民生中發揮重要作用
“地理學知識在古人的各種活動中發揮了巨大的支撐作用。”汪前進把這些作用稱為地理學的社會功能。在具體的國家治理中,地理是政區邊界劃分、級別制定的基礎。有學者總結出我國古代政區劃界的兩個原則是“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錯”。其中,“山川形便”就是指依據地理情況制定政區邊界。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名就是地理學在政區劃分中發揮重大作用的直接體現。
地理學還在國計民生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氣象學是地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農業生產離不開氣象觀測。中國古代很早就設立了氣候觀測機構。《秦律十八種》中規定,相關機構要向中央報告降雨情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故宮珍藏著許多明清時期的報雨奏摺。古人還積極研究土壤、季風的性質和規律,並且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水利工程修建和農業生產之中。此外,中國古人積極吸收外來的地理知識和科學觀念,到明清時期已經能繪製比較接近實際的世界地圖了。
汪前進說,由於受時代和社會條件限制,古代地理學也存在許多侷限性。例如專業學者較少,業餘學者較多;個人旅行居多,科學探索較少;技術性較多,理論性較少;表面現象描述較多,深層探索較少;地球表層研究較多,地下深層研究較少等。當然,這些侷限性並不能抹殺中國古代地理學取得的輝煌成就,也無法掩蓋中國人對世界地理學的傑出貢獻。(科技日報) 【編輯: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