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類行為》最新一期發表了對歐洲格拉維特時期(約34000-24000年前)個人“首飾”的分析,表明歐洲存在9個不同文化群體,其中3個的遺傳資料有限或不存。這些發現展現了比過去認為的更為詳細深入的文化地理學。
部分個人飾品的材料。圖片來源:《自然·人類行為》
珠子經常被用作個人裝飾和文化身份標誌。在約45000年前的歐亞大陸上,考古記錄顯示出各種不同材料製作的珠子多樣性上升,包括象牙、骨頭、鹿角、黑玉和琥珀。但這些多樣性是否代表了不同文化族群,抑或是地理分隔帶來的副產物,迄今仍有爭議。
法國波爾多大學團隊收集分析了34000年到24000年前134種不同型別的個人裝飾物。這些裝飾物包含貝殼、牙齒(包括熊、馬和兔的牙)以及琥珀等其他原材料,來自西歐、中歐、東歐、伊比利亞和地中海地區的112個遺址。
研究發現,整個歐洲的個人裝飾品存在穩定差異。這些差異代表了9個不同的族群,其間有著文化驅動的邊界。此外,團隊對空間和文化屏障對珠子多樣性的影響建立了模型。這些模型發現,物理距離不是決定珠子選擇的單一因素,可滲透的文化邊界或不同地位個人的孤立實踐也有所作用。他們還提到,大多數類群與近期古基因組學的發現一致。
團隊強調,他們的結果表明整合文化與生物學研究有助於人們對早期歐洲人類的理解。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