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個時代,還有哪個話題被數億人諱莫如深,甚至帶著諸多偏見的。
那大概非“性”莫屬了。
父母沒法和孩子談性,所以大多數孩子靠網上的隱秘渠道“自學成才”;
進入親密關係,伴侶雙方也常常避免談性,反而影響了關係裡的愛與親密。
關於“性”,心理學裡有著不同見解。
弗洛伊德曾提出一個顛覆性的觀點:性,無處不在。
很多讓我們困惑不已的關係、人性問題背後,都有性心理影響:
暴飲暴食、進食障礙,可能是童年性慾望被壓抑的表現; 發生了關係後就翻臉,可能是“聖母—妓女”情結的外化; 只喜歡年上,可能是是戀母/父情結在作祟……
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一下親密關係問題背後的“性”。
都說一個人愛不愛你,ta的身體會告訴你。
那如果,婚姻沒過幾年,一方總是拒絕性生活,是因為不愛了嗎?
不一定。
無性可能是因為無愛,也可能是因為更深層的心理原因。
壹心理曾接待過這樣一對夫妻諮詢:
夫妻倆熱戀1年後就結了婚。
性生活一開始很和諧,但自從生了小孩後,一切都變了。
兩人的頻次銳減,不管妻子如何明示暗示,丈夫總會以各種理由拒絕。
難得進行的幾次,也感覺是“交公糧”,而不是“交流感情”。
但在性生活之外,丈夫並沒有絲毫減少對妻子的體貼和關心。
妻子覺得是自己生育後對伴侶失去了吸引力,才會讓丈夫不願再“碰”。
事實上,丈夫很愛妻子,也想讓她高興。
但自從妻子生育後,每到“溫存時刻”,他就會生出一種“罪惡感”:
不能“褻瀆”妻子,更不能傷害她。
每次面對妻子期待的眼神,他的內心也滿是矛盾痛苦。
在諮詢一步步的探索後,原因也逐漸浮現。
在兩人初識時,丈夫就從妻子身上感受到如母親般的熟悉感。
所以,在關係裡也將對母親的愛投射到了妻子的身上(俄狄浦斯情結),會下意識萌生保護對方的想法。
但妻子的生育經歷,喚醒了他那段過往母親生妹妹時差點喪命的創傷記憶。
這些記憶中的痛苦讓他潛意識認定 “性是不好的”“性會傷害到對方” ……
所以,為了保護妻子,他的潛意識開始拒絕性生活。
但在意識層面,他又希望自己能滿足妻子,讓她高興。
於是,就這樣陷入了:
“潛意識抗拒→愧疚抱歉→努力嘗試→恐懼被喚醒→潛意識更抗拒”的迴圈裡。
而解決思路,其實精神分析理論也有指出——
當我們能從感受層面解鎖性壓抑,正視接納自己的陰暗面,以及過往的創傷經歷。
我們也能釐清自我的情感體驗,找到自己這段關係問題的根源,然後“對症”解決。
你自己,或是在勸解身邊的親人、朋友時,有沒有過這樣的“無力”時刻:
明明ta在這段關係裡,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身體暴力、精神虐待或是性虐待,卻始終沒辦法離開;
或是在接受幫助後,即使知道會再次受到傷害,還是會回到那段充滿傷害的關係裡去。
之所以會這樣“執迷不悟”,ta往往會解釋為“是因為愛”。
為什麼會這樣?
明明趨利避害是我們人的本能,ta為什麼會選擇待在痛苦裡,甚至以此為樂呢?
這或許與親密關係中的「施受虐」有關。
首先,簡單解釋施受虐裡相關的定義。
施虐傾向,是指一個人透過給他人施加痛苦來獲得“愉悅”。
而受虐傾向,則是一個人透過主動地追求痛苦來獲得“愉悅”。
而「施受虐關係」能存續的前提,就是受虐方對施虐方的“依賴”。
受虐方依賴著施虐方“主宰”自己,將自己完全放置於施虐者的評價體系中,由ta來定義和決定自己的人生和生活。
這樣的關係,說實話,並不是愛,更像是一種「依賴共生關係」。
當然,有愛的關係裡,確實可能也會存在一些施虐和受虐的元素。
比如雙方在性生活裡,藉此追求彼此的愉悅。
但前提是,雙方是在安全、平等和自願的情況下發生的。
弗洛伊德說,施虐傾向是人的一種本能。
而受虐傾向,本質上就是施虐方對自我的轉向,用自我替代了對方。
之所做出這樣的選擇,並很難離開這樣一段關係,是因為:
這樣的關係,讓ta感到安全。
這背後,或許是成長經歷中遇到的問題,投射到了和性相關的關係上。
比如,ta可能在幼時就被“教會”討厭自己。
認定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不值得被愛。
所以,為了找回能帶來熟悉和安全感的痛苦。
ta從一開始就會選擇一個糟糕的、攻擊性的伴侶,或是在潛意識裡將關係變得糟糕。
ta希望自己這段充滿傷害的關係,會在重重考驗後變得有愛,把對方從“具傷害性的”變成“滿是愛意”的。
所以,才總是難以離開。
如果能看到這裡,我相信,對於性和親密關係背後的真相,你至少有了不一樣的覺知。
“性”包含的意義非常豐富,絕不只是“性生活”如此簡單。
在經典精神分析的框架裡,性心理的發展,幾乎等同於人格的發展。
除了性體驗,你潛意識裡對“性”的態度,你的性偏好、性幻想,都能反映出你的心理狀況,甚至折射出你的關係、人生難題。
所以,如果你想:
多角度瞭解潛在的自我,思考自我人格的形成;
科學掌握性和愛背後的人性,解放你的性偏見;
更瞭解自己行動背後的潛意識,找到親密問題關係的根源……
那你一定要讀讀這本弗洛伊德的經典著作之一,現代西方社會的性啟蒙之書——《性學三論》。
從性的困惑,到日常行為背後的性隱喻,乃至人類發展的文化議題,你都能從中找到答案:
愛與肉慾真的能結合嗎? 為什麼有人越親密,反而越冷淡? 為什麼我們談到“性”總覺得羞恥? 經歷性壓抑與性苦悶,你該做些什麼……
李銀河曾評價它:
“一些論點振聾發聵,完全原創,且已經成為經典。”
“在人類文化思想史中佔有一席之地。”
需要注意的是,《性學三論》中雖有不少振聾發聵的真知灼見。
但表達過於艱深晦澀,且有一些觀點放到現在很容易把讀者帶偏。
為了幫你更好地讀懂書中精華,並理解當下主流心理學對書中觀點的態度,去其糟粕。
我們邀請了遲毓凱老師為你解讀這本《性學三論》。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為你講透23個「性」話題,釋放性羞恥和性壓抑,讀懂背後的人性,活出綻放人生——
上線驚喜價,券後僅¥99
優惠時間:2月03日—2月20日
☟馬上學習☟
iOS使用者由於小程式支付限制
☟滿滿乾貨,先睹為快☟
(向下滑動檢視)
*學習效果因人而異,由於學習積極性、投入程度等因素可能有所差異
▍Q&A
Q1:課程購買後可以申請退款嗎?
A:該課程為虛擬產品,課程一旦開課,不予退款。
Q2:課程可以聽多久?
A:報名後,可永久無限次重複學習。
Q3:報名後如何觀看課程?
A:報名後進入【壹心理精品課】公眾號 → 課程中心 → 我的課程,點選對應課程即可學習。
編輯:小西
圖源:圖蟲創意、Unsplash
注:為遵循諮詢倫理保護隱私,文中案例已進行文學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