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元月時,春節,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中華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在中國,由於實行兩種不同的歷法,對於新年有著不同的定義:按照公曆的規則,每年的1月1日為元旦;而按照農曆的規則,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是新一年的開始,代表了新舊年份的更替,有詩云:
己酉新正
(明)葉顒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1
新年的由來
立春時,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東方(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之中時指的是農曆正月初一。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就職誓詞中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為結尾,這就是現在的“元旦”的來歷。
那麼是什麼決定了春節的日期呢?上古時代的人以天象的空間變化來反映一年四季的時間變化,當北斗的“斗柄”指向東北方位時為立春節氣,上古干支紀元又以立春為歲首。宋代吳自牧在《夢梁錄》中寫道“正月朔一,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說文》中提到“朔,月一日始蘇也。”農曆新年自何處始,還和天文現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在理解新年日期制定之前,我們需要先認識一下古代聰明的人類所定製的歷法。
所謂曆法,就是指推算年、月、日的時間長度和它們之間關係的法則。無論是日、月還是年,我們在計數的時候採用的都是整數。比如一月有多少日,一年有多少日,而不會出現小數。但是月相的變化週期不是整數日,一年的長度也不是整數日,如果我們以固定的整數來記錄,勢必會與實際的天體運轉週期存在誤差,並且時間越久,誤差越大,這時就體現了曆法存在的必要性。它按照一定的規則,制定一個月包含多少個日,一年包含多少個日,這樣經歷若干個月或者年,我們記錄的時間和觀測的天象週期基本上是吻合的。二者的差異越小,就表明曆法的精度越高。同時曆法還要具有方便使用、不復雜的特點,這樣的歷法才能廣為流傳,更具有實際意義。
太陽曆
太陽曆又叫陽曆,該曆法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週期制定。陽曆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其執行軌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陽曆的日期可以清楚地表現出一年的四季變化。目前通行的公曆,是我們大家最熟悉的一種陽曆。這部曆法浸透著人類幾千年的智慧,在世界各地傳播。
太陽連續兩次透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我們稱作太陽曆的歷年,也就是一個迴歸年,長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
在公元前1世紀的時候,儒略·凱撒決定執行一部曆法。當時人們認識到一年大概有365.25日,這部曆法規定,每四年中有一年是閏年,為366日,其餘三年為365日,也就是常說的“四年一閏”。按照公元紀年的方法,年份能被4整除的年為閏年,有366天。這樣一來,每四年平均下來,每年就是365.25日。這種曆法被稱為《儒略曆》。
細心的你會發現,《儒略曆》的一年比迴歸年要長,每年要長大約0.0078日,也就是大約11分14秒,這個數字不大,但時間長了就會有積累。你可以計算一下,大約128年就會積累一天。我們的時間就會比自然慢一天。
太陽曆(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到16世紀的時候,這個誤差在當時積累了10天之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宣佈改歷。將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之後的一天叫作10月15日星期五,這樣就把晚的10天悄悄地給追上了。同時為了避免再發生這樣的差異,規定每4個百年中有3年不置閏,也就是說只有能被400除盡的百年才是閏年。例如:1600是閏年,1700、1800、1900三年均不是閏年,之後的2000年才是閏年。這種曆法被稱為《格里曆》,也就是我們現行的公曆。公曆1月1日也就是元旦。
SPRING FESTIVAL
2
新年氣候與地球公轉
正所謂“寒冬臘月”,新舊年份交接的時候總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謝靈運描寫這時為“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北風呼嘯,千里冰封。那麼,冬天的時候我們是否離太陽格外遠呢?正相反,冬季反而是我們離太陽最近的時候。那為什麼距離太陽近,生活在北方的我們反而覺得冷呢?這就要先了解一下地球是如何運動的。
在太陽系這個大家族中,我們的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圍繞太陽公轉,這是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情。透過太陽的東昇西落我們可以很輕鬆地理解地球的自轉,透過觀察天上的星座可以認識到地球每年圍繞太陽360°旋轉一週。地球沿橢圓形軌道圍繞太陽轉動,每年1月初經過近日點,此時距離太陽14710萬千米,7月初經過遠日點,距離太陽15210萬千米。算一算可以知道,最遠和最近相差約500萬千米,這段距離只是日地平均距離的1/30,因而地球在近日點或遠日點,對地球獲得的熱量來說關係相對較小。
冬季感覺冷跟地球和太陽的距離變化關係不大,而是與太陽光在地球上的直射點有關。我們的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軸並不與公轉軌道所在的平面垂直,而是存在一個夾角,這就使得公轉時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在南北迴歸線間來回移動,冬季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因此生活在北方的我們覺得冷。可想而知,生活在南半球的朋友們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細細品味中國的古詩詞,其中蘊含著許多天文知識,這些都是古代人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科學文化遺產。雖然生活在大城市的我們可能感受不到古詩詞在我們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但是不得不承認,古詩詞確實對我們理解天文知識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SPRING FESTIVAL
撰文 | 許陽 虞陽
責任編輯 | 陳瑩 張麗涵
運營編輯 | 張麗涵
質量稽核 | 業蕾
❖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讀古詩觀天象 ——瞭解新年蘊含的天文知識》❖
現訂購2025年
定價360元